浅谈课堂打岔的处理方法
2018-01-26江苏泰兴市黄桥镇中心小学张冬芳
江苏泰兴市黄桥镇中心小学 张冬芳
打岔,即打断别人的说话或工作。课堂打岔是指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打断上课的过程。我们按照课堂打岔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有意打岔和无意打岔两种。有意打岔是指学生的回答不仅是错误的,而且转移了其他学生的注意力。无意打岔是指学生回答的结果虽然不正确,但是在回答过程中却包含合理性因素,如果顺承这些合理性因素延伸,就能够产生非常有价值的教学效果。对于前者,教师要抓住教育的契机,及时予以纠正,以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后者则是本文叙论的重点。
一、胸有成竹,循循善诱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受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思想意识的限制,会产生理解认识肤浅或对问题的偏见,从而形成课堂打岔。教师应及时对这样的打岔做出恰当有效的评价,有的放矢地进行交流和引领,这样会直接提高课堂的生成和效果。笔者在教《狐狸和乌鸦》第2课时,曾发生过以下教学片段:
师:从乌鸦被受骗这件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乌鸦不该听狐狸的好话。
生2:有时好话不一定是真的。
老师高兴地点了点头。突然一位学生站了起来。大声嚷道:我认为狐狸很聪明,乌鸦是个大笨蛋!
学生顿时哄堂大笑,教室里一片混乱。学生的插话明显地违背了文本价值,是严厉呵斥还是加以引导?笔者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方法。
师:乌鸦真的很笨吗?
生:(点了点头)是的。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乌鸦喝水》这篇课文。那是一只怎样的乌鸦?
生:那只乌鸦很聪明。它能想到办法喝瓶子里的水。
师:是呀!那我们在学声母“y、w”时,有一首语境歌,小朋友们还记得吗?
生:(齐声说)老乌鸦,叫嘎嘎,捉条虫子,喂娃娃……
师:那是一只怎样的乌鸦?
生:它是一只很孝顺的鸟儿。
师:那乌鸦遇到狐狸时为什么就变得愚笨呢?
生1:它喜欢听狐狸的奉承话。
生2:它上了狐狸的当。
师:那狐狸为了得到肉,就欺骗乌鸦,它的行为对吗?
生:不对。
师:欺骗的行为不叫聪明,而是狡猾,你们看是不是?
生:是的。
这时,课堂安然有序。
笔者通过用同类事物的巧妙转换,既处理了课堂打岔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分析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只有胸有成竹,才能面对学生的打岔,做出恰如其分的解答,让课堂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把握大局,随机应变
课堂教学过程实质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互动之间难免有知识上的差异。我们为了使课堂教学达到优化效果,应注意把握大局,围绕教学主题,调整教学方法,确保达到预期目的。在一次语文课上,笔者在黑板上列出《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这篇课文的一、二类词语和难读的句子,并要求学生同桌互读,遇到不会的共同商量。教室里顿时书声琅琅。渐渐地读书声变小了,很多同学都已经坐正,等待笔者的检查。又过了几秒钟,教室里竟然只剩下顾翼和张瑜的声音。顾翼正在耐心地教张瑜读难读的句子。张瑜读了好几遍都出现错误。他们似乎也感觉到什么,一边读一边抬头看看笔者,显得十分不安。笔者想:如果让他们一直读下去,教学任务肯定完成不了,必须及时扭转这种局面。于是笔者笑着对同学们说:“我发现张瑜同学读这句话有困难,我们一起帮帮她好不好?”顿时小手如林,教学秩序又回到了正常。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和控制节奏,既尊重了班级学生的权益,又照顾了个别学生的情绪。教师随机应变的行为可以使课堂打岔转换成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三、顺水推舟,乘势而上
师生之间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过程中,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教师应当“以生为本”,尊重并珍视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并把它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
笔者在教《小松鼠找花生果》一文时,有学生提出:
“我认为书上说‘没看见一个花生果’是错误的,因为花生果不是一个一个的。”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见解得到了很多同学的响应。笔者思考了一会,说:“你们把课文再读读,看‘一个花生果’在这儿到底对不对?”可是,读了课文后,学生还是认为书本上写错了。
师:你们为什么认为花生果不是一个一个的?
生1:因为花生果小小的,外面有壳,是一只一只的。
生2:因为花生果小小的,圆圆的,应该用颗。
师:哦,原来你们都认识花生果,都知道花生果的样子,那文中的小松鼠认识花生果吗?
生:不认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从“可是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果。”这句话知道的。
生2:小松鼠问蚯蚓:“这是什么呀?”这一句话知道的。
师:同学们提出的对量词的使用很有见解。有的物体可以用多种量词来描述,并不限于一个,但也有的物体只能使用一个量词而不能随便更替。小松鼠可没有你们这么有知识!那么从这个角度看,现在你们认为书上这样写有错吗?
生若有所思,不住地摇头。
教师面对学生的疑问,因势利导,科学合理地做出回答。这样学生就能在平等的交流中丰富知识,灵性得到张扬,智慧受到启迪。
四、化险为夷,坦然处之
小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欲望强,自控能力差,有了自己的想法马上就要说出来。如果不能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就有可能影响学习情绪。所以插话成了小学课堂中常见的打岔现象。有的教师对这种状态采取消极态度甚至过激行为,对插话的同学轻则不予理睬,重则以学生破坏课堂纪律为由大动肝火。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插话本身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它表明学生在认真听、积极想,它既是灵感的一种表达,又是顿悟、创新的一种表现。因此,我们应当加以引导和积极发挥,即使出现教学意外,应当以包容为主,理性处理。笔者在教同学们学习《认一认2》中“丝、麻、毛、皮”的“丝”时,为了让他们记住这个字的字形,便把它的形状与他们曾养过的蚕宝宝联系起来。
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养蚕宝宝,那你们见过蚕儿吐的丝吗?
生:见过!
师:这个“丝”呀,就像蚕儿吐出的那一根根柔柔的、弯弯的,细细的蚕丝。
笔者正转身到黑板前想把“丝”的样子给画出来时,坐在最前排的一位同学突然站了起来,抓住笔者戴的丝巾,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大叫:“丝在这,柔柔的、滑滑的、弯弯的!”
在那一刻,笔者强忍难受,克制自己,会意地冲着学生们傻傻地笑了,学生们顿时都灿烂地笑了起来。
师:(大声)对,老师的丝巾就是一根根蚕丝织成的,现在老师就把“丝”字给画出来,好吗?
笔者转身走向黑板,认认真真地把这个字的形象给画了出来。学生们个个高高兴兴地听笔者讲解着。
当然,这类打岔现象虽然不多,但在处理上不宜简单粗暴,而要克制自己,以柔克刚,着力去启发学生的“正效应”,唤醒学生对美好生活的体验,尽力拉近课堂教学效应与文本的距离。
综上所述,教师在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增强在课堂中处理打岔的能力。要运用科学的、理智的、生动形象的方法去处理课堂打岔,引导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进而启迪学生的创造力,让师生在打岔的冲突中得到知识的提升和智能的锤炼。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成为勤奋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课堂教育才会体现生动活泼的风采;我们的校园才有和谐欢乐的景象;我们祖国的花朵才能展现出生机盎然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