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理答,把课堂引向更深处
2018-01-26江苏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江苏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曹 海
智慧理答,是指教师对课堂生成积极的反应与机智地处理,以期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它是课堂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评价行为,智慧地应对课堂生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提高课堂效率。
一、肯定——鼓励学生思考的兴奋剂
所谓肯定,就是对于课堂上正向的生成资源,教师给予积极的反应,其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点头、微笑、表扬、掌声等。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看到教师这样的点评:“你真会学习!”“你读书真仔细!”……这些看似平常的评价,起到的作用却非同小可。它不仅表扬了回答问题的学生,同时也在激发其他学生,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
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石榴》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籽儿。这句话旨在介绍石榴在秋季成熟时的喜人情景,并且程度各有不同。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石榴成熟的不同程度,一方面透过形象化的语言感受不同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理解“甚至”并能够正确运用。笔者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笑得咧开了嘴’和‘笑破了肚皮’能换一个位置吗?”“不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但是就是说不出原因。于是,笔者首先肯定了他们的观点,“非常了不起,想法居然和作者高度一致,不过原因当然要从文中寻找。”学生听了之后,非常受鼓舞,于是再次关注这一句话。略加思考后,有学生答道:“我觉得不能换,因为它们代表了石榴不同的成熟程度。”又有学生答道:“我也觉得不能换,因为‘甚至”一词表示程度由浅到深。”
课堂生成千变万化,对于那些思路正确但火候不到的生成,只需要教师在肯定生成的基础上再次组织教学活动,带着学生再往前走一小步。
二、追问——萌发学生自信的催化剂
简单地说,追问就是教师向回答问题的学生继续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以接近问题的答案。探问是我们最为常见的理答方式,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发现其思考是肤浅的、粗糙的,甚至是错误的,就迫不及待地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者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准确、全面、深刻为止。
以苏教版第十二册《三打白骨精》为例,在弄清楚了整个故事情节后,笔者抛出了课前“精心”设计的问题——在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里,妖怪的“三变”、孙悟空的“三打”以及唐僧的“三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问题抛出,学生们一个个沉默不语,面面相觑。于是,笔者随即将这个问题进行化解:你觉得故事中“三变”“三打”以及“三责”重复吗?“不重复。”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了出来。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顺理成章地答出:“‘三变’的内容不一样,自然‘三打’‘三责’就不一样。”笔者更进一步:“这三次之间有联系吗?”“有联系。”学生轻松地回答出了问题。
把“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化解成“你觉得重复吗?”“内容一样吗?”“三者有联系吗?”三个学生能够回答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就化解了最初提出的大问题。既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也消除了学生因回答不出问题的紧张与焦虑,让学生充满自信地解读文本,提升语文素养。
三、反问——激发学生斗志的强心剂
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无疑而问”,具有肯定的意思。但是,这种“无疑而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采用反问的形式就是为了更好地引起他人的思考,目的在于合理转化课堂生成资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水》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在教学过程中,两个动词“锁”字,一“实”一“虚”写出了人们对水强烈的渴望。可能是学生第一次涉及这样的问题,也可能是学生还沉浸在作者对水的渴望中,在体会两个“锁”字的用法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两个“锁”的用法一样。笔者故意停顿了一下,问道:“真的是一样吗?再仔细读一读!”学生们看到我不像开玩笑的样子,纷纷拿起课本仔细地读起了书。不一会儿,绝大部分学生都体会到了两个“锁”字一虚一实的用法。
在教学中,当学生的见解有偏差时,教师常常会问“是吗?”“真的吗?”“真是这样吗?”一类问题,事实上是否定了学生的答案。但用反问的形式来否定学生的答案比较不容易挫伤学生,而且这样的形式有“强心剂”的效果,使学生的心里为之一震,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提升——锻炼学生思维的基石
提升,是教师理答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教师对学生散乱的回答重新组织或概括,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概念。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或者比较重要的内容时,教师会主动地运用这一手段。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城与运河》一课主要通过我国古代两项伟大的创造,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字里行间洋溢着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自豪。课文一共两个小节,结尾处都出现了这样一个设问句: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年段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设问句,如何让学生理解设问句的特点,体会其在表达上的精妙呢?笔者是这样展开教学过程的。
师:孩子们,通过预习以及课文的学习,你们知道长城和运河是谁创造的吗?
生:(异口同声地)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师:那作者知道吗?
生:(非常肯定地)知道!
师:那作者为什么还要问呢?
(学生先是一愣,然后便开始了思考)
生:我觉得作者自问自答,目的是为了引起我们的注意。
生:我觉得作者这样做是为了体现与其他语句的不一样,让读者有兴趣。
生:我也觉得作者自己问自己答,是为了强调长城和运河的创造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
师:这种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叫设问,它和我们常见的比喻、拟人、夸张一样,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就是引起我们的注意,起到了强调作用,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如我明明知道这个钢笔是小明的,我们怎样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呢?
生:这支钢笔是谁的呢?哦,是小明的。
……
针对“设问”这一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学习的生成都是散乱的,有的发现了设问“自问自答”这一形式特点,有的感受到了设问的好处,如引起读者注意,激发阅读兴趣,起到强调作用……为了从语言理解与运用的角度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笔者运用了“提升”这一特殊的理答形式,让学生不仅明白了“设问”是和比喻、拟人、夸张一样的修辞手法,还知道了“设问”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还灵活地运用了“设问”这一修辞手法,实现了言语智慧的生长。
理答是一门艺术,它充满智慧、情感、技巧;理答,是衡量教师对话艺术与技术的一个重要标准。巧妙而智慧的理答,能引领学生走出理解的误区,也能给课堂带来精彩而有效的生成。语文课堂也因此焕发出一种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