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以客家灯彩民俗体育为例

2018-01-26刘立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灯彩客家人赣南

刘立

依照联合国关于非物质文化公约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群体、团体或个人看作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现及其表现形式等。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我国的各个省市也开始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在如今的这个大趋势下,如何做好对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成为相关政府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客家是汉族的一个民系,形成于唐朝的“安史之乱”后,因为成长、形成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山区,较之于汉族文化更加具有传统性。简单的说,北方保留了汉族的器具文化,而赣南客家人则将汉族的精神文化保留了下来,譬如,客家灯彩文化经过长期的传承、延续及发展,形成了赣南客家人独特的民间体育文化项目。赣南客家文化历史悠久,其中包含的民俗体育种类也很繁多,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文化体系[1]。在此基础上,如何做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是本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

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概况

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关注,只有积极的实施相应的保护政策,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与延续。体育是增强民族活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研究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增强民族创造的活力,应进一步重视我国在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研究力度。[2]同时,如何找到科学合理的办法对其进行保护,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机构需要解决的问题,赣南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应引起地方文化保护机构的重视。

1.1 对于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

体育的兴起与宗教、战争、生产活动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体育的研究,不仅仅是针对体育与我们的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研究,更加重要的是对于我国现有体制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很多体育活动的参与者都认为,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们的日常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还可以增强身体的锻炼,以无形的形式存在却可以为我们创造有形的财富,充分展现了地方民俗文化特色。

1.2 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外来的很多物质文化逐步走入赣南群众的日常生活,赣南传统民俗文化的主体地位受到威胁,尤其是西方体育在慢慢的代替他们传统的身体锻炼方式,比如:高尔夫球、篮球、排球等。为了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捍卫民俗体育的主体地位,让更多的民众认识到民俗传统体育的宝贵之处,使其得到大家的认可与提倡,是政府需要做的首要工作[3]。一直以来,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在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

1.3 对于赣南客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抽象的和具体的两个方面的内容,除了包含体育锻炼、体育比赛等具体的社会实践的内容,还抽象的表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种种现象,例如,生产生活、习俗习惯等。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开始从事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有的研究者认为赣南应该结合自己的发展特色,针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相应的保护与传承措施;有的研究者认为赣南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对于当前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不良影响,现在应该主要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通过阐述如何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该地区的发展问题相结合,为提高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办法。无论是哪方面的研究,现在还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次,现在的首要工作是,将这些来理论研究转换为赣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

2.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及表现形式

2.1 民俗体育的特征

赣南被我国非物质文化研究协会称为“客家的摇篮”,它是一个由坚强勇敢、吃苦耐劳的人民大众组成的客家民系,有着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文化传统与底蕴。赣南客家的民俗体育具有独特性、表演性与民间性、参与性等多个特征。由于赣南客家的人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在不断地迁移和经历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因此形成了赣南客家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比如,赣南客家的代表“采茶戏”,是长期生活在山区的赣南客家人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钻研出来的符合当地特色的表演;赣南的矮子步,因为赣南的客家人衣食住行都在大山里,行走的时候、爬山的时候总是下蹲着身子,长时间之后就造成了他们矮小的身姿;还有赣南客家独具风格的美味菜肴,他们在不断地迁徙过程中,自己的饮食与不同地区的文化发生碰撞,然后不断改造创新,最终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美味佳肴。

2.2 民俗体育的主要表现形式

赣南客家人主要以农耕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所以他们的体育活动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以娱乐乡民、增强身体锻炼为主要目的,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是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结合最具代表性的村落农耕与节日庆典两类民俗体育开展形式,可对赣南客家人的民俗体育进一步加深了解。

2.2.1 村落农耕时的体育活动

赣南的白鹭村、田村、东龙村等村落皆是民俗体育的盛产地,那里的山、水、人无不在沉淀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他们在村落农耕时的体育活动种类繁多,样式齐全,有春牛舞、花棍舞、稻草龙、扭秧歌等等,它们以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顺应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让农民可以在劳作之余,享受生活的乐趣。

2.2.2 节日庆典时的体育活动

赣南客家人的节日好多都是根据节气设定的,除了我们常过的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之外,还有上已、寒食等节日。[4]他们的每个节日都有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与体育项目,每个体育活动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反映了赣南客家人的文化传统。例如,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活动,以其独特的舞蹈表演形式, 从古至今代代传承。而今,在全球大力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文化背景下,对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的研究、传承和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3. 赣南客家的灯彩民俗体育

赣南素来就有“客家灯彩之乡”的美誉,灯彩是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有龙灯、狮灯、马灯等十几个种类,是民俗体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赣南客家的民俗体育,以下便以赣南灯彩为例,展现我国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文化特征[5]。

3.1 灯彩民俗体育的来源

据古书记载,灯彩民俗体育起源于汉初,在唐朝达到鼎盛时期。而赣南客家的灯彩民俗体育就是在舞龙灯的基础上,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完善起来的。勤劳淳朴的客家人,在庄稼丰收之后和佳节来临之时,就会用灯彩作为表演道具展开一系列的体育表演,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尤其是在祭祀先祖的时候,灯彩更是祭祀仪式里面不可缺少一项表演活动[6],在那一天,大家都会穿上艳丽的服饰,用灯彩将家里家外装扮起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先祖和神明的敬重之情。

3.2 灯彩民俗体育的表演方式

赣南客家的灯彩种类繁多,表演内容更是千变万化,为了更好的对灯彩民俗体育活动进行了解,本文根据其舞蹈的表演形式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只舞不唱,另一类只唱不舞。只舞不唱的灯彩表演是指一种动态的舞蹈表演,表演的时候用鼓乐伴奏,而不需要演员伴唱。为了营造热烈欢快的氛围,给表演者足够的表演空间,这类活动一般都在室外进行。只舞不唱的灯彩表演细分的话,可以分为双手举灯舞和背灯舞两类,这是根据表演者的动作而进行的简单分类,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这其中最具有代表的表演就是龙灯,在大型的龙灯表演时,村落的每家每户就要选出一名身强体壮的人,由七七四十九个人高举着龙灯在村中里巡游,祭奠先祖和龙王,祈求来年可以风调雨顺,万事和顺。除了龙灯之外,还有狮灯、船灯、罗汉灯等等。只唱不舞的灯彩表演也分为花灯舞、马灯舞等不同种类的表演,主要以走、跳为主,再加上说唱、伴奏,身体的动作幅度比之前介绍的只舞不唱的灯彩表演要小上很多。

3.3 灯彩民俗体育的表演特点

赣南客家的灯彩民俗体育不仅表演的种类繁多,表演形式特征也独具特色,是其他地区只可模仿、无法超越的体育表演,集灯、舞、歌、戏于一身,形成了内容与形式并重的艺术风格。灯彩民俗体育的表演特点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3.3.1 表演形式多种多样

赣南客家的灯具表演形象逼真、制作精美,灯具的体育表演名称好多都是以灯具命名的,比如,以罗汉灯命名的罗汉灯舞,以花篮灯命名的花篮灯舞。灯具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好多灯具制造者花上一天的时间,只能做出灯具的雏形,尤其是大型活动上所需的灯具,有时需要好多手工业从事人员同时制作才能完成。正是因为赣南客家人勤苦耐劳的特点、认真严肃的生活态度,才能做出这样精美的灯具、设计出为全世界人民所瞩目的灯彩表演。

3.3.2 表演音乐悦耳动听

赣南客家人的音乐表演都是根据我国的传统音乐演变过来的,他们虽然没有去著名的音乐学院学习过音乐,没有专门的音乐大家进行表演培训,却能够根据灯彩表演的需要,演奏出节奏感强、变化有致的乐曲。比如,舞姿粗犷豪放时就用节奏明快的音乐;舞姿细致柔美时就用轻快活泼的音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灯歌、灯调。其中,广为人知的音乐有《节节高》、《打鞋底》等等。

3.3.3 表演舞姿优美

赣南客家的舞蹈表演根据男女的性别不同而有所不同,男子的表演一般都是动作粗犷豪迈、简练大方,女子的表演则是轻快活泼、明丽柔美。在表演中,男子的动作以踏、摆、蹲、转为主,其间还会穿插一些武术表演,既可以突出龙、狮的凶猛、威武之态,又能给人以阳刚之美;与男子的表演动作不同的是,女子以跳、卧、扭为主要动作,大都从事一些茶篮灯、花灯的表演,动作轻快、柔美,给人以女性的阴柔之美。

4. 结束语

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反映了民众集体生活,并长期得以流传的文化活动及其成果,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尤其重要的是,赣南客家以民俗体育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客家人几代人的智慧结晶,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如何做到正确的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保护好文化遗产周围的环境,是如今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利用资源开发过程中各方面的条件,采取科学有效的研究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保护措施,需要政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注重其创新性发展;加强正确的引导办法,提高人民大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加强文化遗产周围环境的生态保护,使得文化遗产特有的文化内涵得到更好的体现。

猜你喜欢

灯彩客家人赣南
文化三馆讲好赣南审计故事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客家人
衰落与突围:佛山灯彩传承发展的路径探析
何氏灯彩,百年传承
——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灯彩”代表性传承人何伟福访谈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Surgical method choice and coincidence rate of pathological diagnoses in transduodenal ampullectomy:A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study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赣南脐橙整形修剪技术
赣南早脐橙在几种中间砧木上高接换种的表现
行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