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宁国龙窑的历史和技艺
2018-01-26顾云尚
顾云尚
(安徽省宁国市云尚陶瓷研究所,宁国市,242300)
引言
对宁国龙窑的认识,过去是听他人所说,现在的是我亲眼所见,亲自参与操作的。真正认识宁国龙窑制陶技艺是近几年的事。因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大量的资料,特别是历史资料。为了将大量资料收集起来,就必须回顾历史,走访当地老人,特别是过去从事制作陶瓷的匠人们。在大量的人证、物证面前,我才逐步认识宁国龙窑的历史与制陶技艺。
1 宁国龙窑的历史
宁国市是我国生产陶瓷最早的地区之一。根据2012年港口镇灰山村发掘土墩墓群出现7条原始龙窑,出土的400余件陶器,其中有200余件较为完整的,有近100件是距今4000年以前新石器时期的夹砂红陶顶、豆、壶或泥质红陶罐等。这些器皿均属良渚时期制陶文化的遗存,那个时期陶器的原材料是地表红土之类的易熔性粘土,经淘洗除杂质、掺少量的砂粒调练后,用手工捏制成型。这些陶器吸水率、气孔率较高,烧成温度一般在1000℃以下,由于早期龙窑构造简单,封闭不严,陶土的氧化铁在燃烧过程中得以充分氧化,所以产品呈红色或红褐色。灰山村出土的400余件中有多件属距今3000年左右的印纹硬陶或部分原始瓷。这证明那个时期宁国港口地区泥料制造或烧成工艺的改进即将成熟。因为印纹硬陶胎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在1000℃以上,原始瓷外表施釉,造型美观,坚固耐用,烧成温度要求还要高一些。
春秋战国时期,宁国的制陶技术渐臻成熟,不仅陶器种类日益增多,而由泥条盘筑成型法逐渐改为轮制成型法。后者器型规整,胎壁厚薄均匀,产品以钵、坛、盆、壶、瓶为主,而釉色丰富,有黄、红、青、灰、绿,由于深藏在地下,历史久远,大部分出现釉层剥落。
唐、宋、元、明、清是宁国陶瓷生产的旺盛期,现有古龙窑遗址有几十处,比较集中地方的有方塘、独山、竹峰、梅林、燕子山、畈村、株木店,有近100条龙窑。由于时间跨度大,龙窑本身就是易损易建,应该讲还有更多的古龙窑遗址尚没有被发现,有待我们去发掘、去研究。
清咸丰、同治年间,宁国受战乱、瘟疫影响,生灵涂炭,十室九空,宁国制陶业由此中断。1870年后,大批移民相继迁入,曾在宁国制作陶瓷的匠人葛庆寿,带着他的儿子从绩溪六都(浩塞)回到宁国株木店,对前人使用过的龙窑进行修整,并收徒16人,使宁国的陶瓷业得到恢复。
2 宁国龙窑的特征
龙窑是指烧制陶瓷最原始炉具,它一般建造在山丘坡地上,是一种半连续式的烧造陶瓷的工具。因为窑炉呈长条状伏卧的在山坡上像条龙而得名。在宁国发现最早的龙窑是港口镇灰山村发掘土墩墓时出现的7条原始龙窑。据考古专家考证,这些龙窑至今有4000年左右。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龙窑是采取自然通风的方式,以杂草、松丫等为燃料,窑内火焰多至底而流动。它的优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多以氧化焰烧制陶器,也可以燃烧还原焰,烧制瓷器是用还原焰烧成的。
龙窑是由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组成。因为它建造在山坡上,火焰抽力大,升温快,同时装烧面积也大,产量高,在工业尚不发达地区或年代,它是一种比较完美的窑。龙窑有一定的坡度,倾斜度一般在8~23度之间,窑头最大的有25度,窑床15度,窑尾10度。窑头有预热室,窑尾一般不设烟窗,有也很短小,窑体本身就是在看烟的作用。古代龙窑长一般是10~30米,灰山村发掘的古龙窑只有10米长左右,倾斜度也很小,不超过10度。我们现所用的龙窑都在80~110米之间,现代龙窑宽2.6米,高2.4米左右,产量是过去龙窑的10倍以上,但只能烧制小件民用产品。当代龙窑能够烧制2吨的水缸、近1吨的大酒坛以及出口欧美的大花瓶、大花缸,这些产品高有1.8米,宽达1.5米左右。
3 宁国龙窑制陶技艺
3.1 泥料调配
宁国地区陶土资源丰富,储量约有1亿吨,一般有浅黄色、土灰色、深紫色三种呈色。浅黄色是表面层,厚约有1米左右,土灰色量最大占整个矿土的70%左右,深紫色的矿土分配不均,多数属鸡窝状,也有条状,呈色现象是含铁量高低所致。宁国制作陶器对矿土的要求很讲究,特别是当代制作大件产品必须用料精准,不然在烧造过程中会出现倒塌现象。
3.2 制作技艺
宁国龙窑制陶技艺有3种最传统的制作方法:<1>、盘筑成型:这种技艺可能最原始的一种,可追溯至良渚时期。那时普遍采用手工捏制成型法,对小件产捏制很方便,而大件产品捏制不能完成,就采用盘筑成型法。说这种制作技艺属良渚制陶文化的遗存是有根据的。<2>、捶打成型法:将加工好泥团制做成泥墩,泥墩可制做成长方形或圆形,这是依据制作产品所需要而定。泥墩可存放数日,需用时,将锯弓调整到制作产品需要的厚度,拉成泥片,放在用松树制作成的泥凳上,再用松树制作成各种榔头,进行捶打,将泥片捶打至厚薄一致、密度一致,才能制作产品。制作什么样的产品用什么样的盔头,盔头是产品定型器,这种工具使生产的产品基本一致,这种制作方法叫捶打成型法。这种技艺也是一种原始制陶方式。<3>、打片成型:这是制作大件产品的特殊技艺,先是制做泥墩,制做这种泥墩要求大而实,因为是制作大件产品,将泥料拉成大片后,捶打均匀,划成制作产品所需尺寸,再制作公母介头,需两人配合接对,随后将接头部位捶打结实,待坯体有一定的硬度时再进行下道工序。这种技艺在陶瓷界,只有宁国还存在,是绝技,值得我们传承。
在以上三种制作技艺中,盘筑成型法使用最方便,因为制作大件或小件产品都可用,当代陶瓷界把这种技艺称为“化石级”的,是学陶瓷大学生的必修课。
3.3 施釉
宁国制作陶瓷方法比较独特,施釉与其它陶瓷产区不一样。宁国是湿坯上釉,而且是内外釉一起施,不然釉色达不到均匀一致,厚薄也达不到均匀一致,这种技艺是宁国制陶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值得我们传承。
4 装烧开工艺流程
龙窑比较长,窑头是起点火、预热作用。窑床有3个装产品的门,宁国称为小货门、中货门、大货门。小货是体积相对小一点的产品,中货、大货是体积大一点产品。小货门高1.3米、宽1.5米,中货门高1.8米、宽1.6米,大货门高2.4米、宽2.6米。产品大小不一样,需要的烧成温度也不一样,需要按照工艺流程对各种产品进行搭配。因为龙窑工作场地有一定坡度,装窑时要有特定的窑具,叫砂垫、砂丁、砂饼,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用的不得当会发生倒窑。有经验师傅装的窑即有一定的倾斜度,又能装得多,装得稳。装窑是重体力劳动,几百斤重大件产品需几个体力强壮的工人师傅才能完成。装窑也有学问,装多了装高了会影响火焰流速,温度上升的快慢,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5 烧窑
宁国龙窑长90~110米,每条龙窑都有相对的窑眼,如龙窑长100米,大概就有92对窑眼。株木店陶瓷厂窑簪92米,只有86对窑眼,除去窑头窑尾,隔1米一对窑眼。宁国龙窑是燃烧松丫的,算是最好的燃料。每次需11人,设看火匠人,持柴烧火匠人。看火匠人是窑长,每烧一窑都有看火匠指挥。龙窑在烧火时是开三对窑眼,如果温度达到烧成温度时,看火匠会发令另开第四个窑眼,封第一个窑眼。始终保持三个窑眼在工作。 以此类推,每次烧窑大概需要10小时左右,预热时间不在内。龙窑烧成结束后,需冷却两天左右,再打窑头窑尾通风孔,进行通风降温,窑内温度降至100度以内时,开始出窑。
6 出窑
出窑时和装窑程序不一样,装窑时要求工人们稳上加稳,出窑时由于窑内温度较高,工人不能在窑内待时间长,所以轮换进出,龙窑所装产品裸体,没有任何保护,小心划破工人的衣物和皮肤,还要保持产品不得打破,待窑内产品全部开好后,运输产品的工人才人拉肩挑,将已开出的产品运往堆货场,分类堆放好,以便销往全国各地。
7 结 论
2014年,宁国龙窑制陶技艺被列入安徽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港口镇被国务院批准建设宁国龙窑特色小镇。这是发展宁国陶瓷产业的极好机遇,把宁国龙窑打造成文化旅游基地,青少年学习体验实践基地,更重要的是将宁国龙窑建成为科学研究与传承基地。为此,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和我的团队去做。我们相信,在地方党委领导下,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通过我们的努力,宁国龙窑的历史和技艺会更加全面深入地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