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谦益降清思想的探讨

2018-01-26王永永

山西青年 2018年10期
关键词:钱谦益

王永永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钱谦益,字受之,江南常熟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出生,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病逝,享年83岁。钱谦益的人生一波三折。虽然目前学界对他的得研究成果很丰富,但还是主要集中于他的文学成就和文学思想,对他多舛的仕途境遇以及他的矛盾心态却很少涉及。钱谦益的心态也随着他的仕途境遇发生变化,纵观他的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甲申之变前。当时的钱谦益是一个忧国忧民,济世救国的文坛盟主和清流党魁,黄宗羲曾赞扬他:“四海宗盟五十年,”①可见他的地位尊崇。虽然他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屡遭贬黜,始终深陷于党争之中,难以自拔。但他还是受到时人的尊敬和同情。

第二阶段为到南明弘光时,钱谦益先是勾结阉党余孽,利用妻子柳如是色相谄事阮大铖、马士英之徒,出卖东林党人,后更于乙酉之变后,献城降清,从此成为了卖国失节,首鼠两端的无常小人,为后人所诟病。

一、甲申之变前的钱谦益

(一)少年才俊,志大才高

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大明王朝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为太子朱常洛的诞生。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争国本”,一为名臣首辅张居正溘然长逝,神宗皇帝一反常态,对其恩师进行清算,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安逸生活,明王朝从此开始衰败,钱谦益就是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出生的。钱谦益出生于苏州府常熟县的一个官宦家庭。钱家世代是书香门第,家风淳厚,他的祖父钱顺化,是进士出身,为国家尽心尽力,曾经为了向辽东送军饷,不惧风寒彻骨,最终因病而卒,是钱世氏家族历代学习的榜样。他的父亲钱世扬,读书尚志,学识渊博,锐意功名,以大节自励,并与东林党人顾宪成、张尚友等交往甚密,希望能一展鸿鹄之志,可惜他虽有雄心壮志,却难实现,竟屡试不中。钱谦益从小在家庭的熏陶下,研习儒家经典,才华出众,更兼胸怀儒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希望能光耀门楣。

钱谦益尚在少年时,他的父亲钱世扬就时常带他去拜谒当时已声震海宇的东林党党魁顾宪成。东林学派的“经世致用、针砭时弊”的政治思想,满腔热血的无畏精神,深刻影响着少年时期钱谦益的心灵,令他受益匪浅。据《顾端文公文集序》记载:“实与东林党相论终始。”②表明他始终与东林党交往密切。

在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下,他一心跻身仕途,十七岁中秀才,二十四岁中举人,二十九岁便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可谓少年得意,正当他志得意满准备大展宏图之际,却因丁父忧回乡。后又因东林党受到齐浙楚三党围攻,使得他长期不能还朝,在家闲居十余年。此时的钱谦益虽远离庙堂,但时刻以父亲临终遗言“三不朽”自勉,悠游山林,钻研学术,成为了名闻东南的东林领袖,以告慰父亲对其的教诲。

(二)三起三落,宦海沉浮

万历四十八年(1621年),神宗皇帝病逝,明王朝的政局愈加黑暗。太子朱常洛继位,是为明光宗。钱谦益得以重返朝堂。可惜光宗皇帝因为误食红丸,在位仅一月后便驾崩。紧接着又爆发了“移宫案”,明王朝的党争更是愈演愈烈。新帝朱由校登基,即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八月,钱谦益主试浙江科考,因受到钱千秋贿赂舞弊案的牵连,被罚俸禄三月,之后他便引疾告归。不久,他又被召回京城,得以官复原职,并参与纂写《神宗实录》。可惜好景不长,由于熹宗皇帝的昏庸无能,魏忠贤得以专擅朝政,疯狂迫害他的反对者东林党,作为东林党魁的钱谦益自然首当其冲,成为魏忠贤的迫害对象。天启五年(1625年),钱谦益被御史崔呈秀、陈以瑞弹劾,随后便被罢黜官职,仓皇离开京城。然而,与阉党的斗争使得钱谦益的名闻天下。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英年早逝,谕旨由其弟朱由检继位,即崇祯皇帝,他雷厉风行的铲除了魏忠贤、客氏,覆灭阉党,东林党再次得势,对钱谦益来说,这是实现抱负的大好机会。果然,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钱谦益被召回京城,同年十一月,崇祯皇帝卜枚推选阁臣,钱谦益被名列其中,对此,他激动万分,梦寐以求的理想终于有望了。“纷纷岂止容卿辈,碌碌何须笑乃公”③可以看出此时钱谦益的春风得意之情,可惜天不遂人愿,因为崇祯皇帝的刚愎自用,时常怀疑臣下结党营私,最后遭到温体仁、周延儒的陷害,钱谦益又被“回籍除名为民”。入阁为臣的梦想再次破灭,然而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为了彻底击垮钱谦益,登上首辅之位,温体仁于崇祯十年(1637年)罗列了钱谦益坐赃受贿、霸占盐利、通番走私等五十八条罪状,制造了丁丑狱案,钱谦益被押至京城,入狱一年,后求助于司礼太监曹化淳,才使他转危为安,次年被下诏放归回乡。

经历了官场的三起三落,年过半百的钱谦益心中一方面保留着济世救民、忠君爱国的儒家理念,另一方面又对黑暗的明王朝失望透顶,对昏庸无能的皇帝心怀怨恨,“渭城歌罢休垂泪,逐年频年实饱闻”“宫邻初散鼠狐群,殷殷成雷又聚蚊。”④通过这些诗词,可以看出钱谦益的心情极为复杂,强烈表达出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怨恨,对政局黑暗的失望,对自己时运不济的悲哀。此时饱受屈辱坎坷的钱谦益应该是感慨万千,他对自己半生追逐名利感到懊悔。他已经慢慢蜕变为一个不拘礼法、放浪不羁的人。当然,这并不是钱谦益一人一时的情绪。明末时期,江南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由于知识分子长期受到打击压迫,明末士大夫阶层慢慢出现了享乐主义的思潮,来填补他们不得志的苦闷心情。这对晚年钱谦益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不难理解他会不顾世俗偏见要迎娶秦淮名妓柳如是了。

二、甲申之变后的钱谦益

(一)谄事阉党,出卖东林

崇祯十七年(1644年),无论是对于明王朝,还是钱谦益,都是悲惨的。这一年,持续了十几年的大顺农民起义军终于攻破北京城,逼得思宗皇帝自缢于煤山,风雨飘摇的大厦终于倾塌了。然而李自成并没能给百姓带来安定的生活,却换来了满清的入主中原。这时的钱谦益对明朝还是抱有希望的,他奋不顾身的再次卷进政治漩涡中,希望凭借自己东林巨擘的声望,明朝遗老的身份重新号召力量拥护新君,再造复兴之业,重整山河,可惜事与愿违,东林党人拥护的潞王在帝位之争中败北,福王建立了弘光政权,双方党争愈演愈烈,而此时的钱谦益却出人意料地倒戈,站到了敌对的马士英一方,并且有效的帮助阮大铖复出,失节于东林党。据徐鼒《小腆纪年附考》卷六载:“诸臣议立君,谦益推戴潞王常淓,与马士英不合。王既立,谦益惧得罪,更疏颂士英功。士英乃引谦益为礼部尚书,谦益复为力荐阮大铖。”

钱谦益晚年每一次的政治格斗都迫使他与自己的人格相斗争,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钱谦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与声名,和阉党余孽马士英之徒同流合污,在南明得以立足。然而,踌躇满志的钱谦益在入朝后的所作所为着实让东林党人和江南士绅失望,为了进一步登台入阁,他不仅让自己的妻子以色相谄笑马士英,据徐鼒《小腆纪年附考》卷六载:

高安朱芷汀题袁翼《邃怀堂集·王义士柳枝词后》云:“才人末路肠偏热,倩女欢场酒最腥;博得金冠珠一顶,佃夫座上醉初醒。”

老大妈推着婴儿车走了,突然,苏母问他:婷婷是不是也快生了?苏穆武不解地:生什么?苏母说:外孙呀!结婚前她不是说怀孕了吗?苏穆武恍然地:我把这档子事差点忘了。苏母沉吟地:奇怪,怎么一点看不出来呢?

而且,他自己也极力奉承马士英等人。《国榷》卷一百三说他“觊相位,日逢马、阮意游宴。”甚至不择手段,打算纠弹候峒曾、夏允彝,与马士英、阮大铖做政治交易,从而换取自己入阁。但这是他一厢情愿的事情了。相位反而被后来居上的南京吏部左侍郎蔡奕琛所夺。可以这样说,谄事马、阮并未能使钱谦益获得梦寐以求的功业,反倒为后人所不齿,其间荣辱得失或许只有他自己用后半生来默默体会了。

在南明朝廷内忧外患之际,钱谦益为了谋求个人的政治利益而不惜背叛己党,此时的钱谦益真可谓是利欲熏心,他已经逐渐淡忘了自己济世救民的理想了,背离了传统儒家文化的准则。难怪后人对他深恶痛绝,据徐鼒的《小腆纪年附考》卷八记载:“谦益谬附东林,以名为高,既以患得患失之心,为倒行逆施之举,势利熏心,廉耻道丧,盖自汉唐以来,文人之晚节莫盖,无如谦益之甚者。”⑤

(二)乙酉降清,大节有亏

已酉之变成为了钱谦益一生的最大转折点。随着清军的不断南下,钱谦益必须在舍生与取义之间选择,他的心态更为矛盾。当南京沦陷时,当时的官员士大夫有的效法史可法舍生取义;有的归隐山林;有的奋起反抗,钱谦益也曾想过效法屈原,以身殉节,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屈膝投降,忍辱偷生。据《牧斋遗事》载:乙酉五月,柳夫人劝牧翁曰:‘是宜取义全大节,以副盛名。’牧翁有难色,柳奋身欲入池中,持之不得入。”从此可以看出钱谦益的懦弱性格以及他难以抉择的矛盾的心情。

其实,对于视名节高于生命的士大夫来说,钱谦益忍辱偷生之举虽然为他们所不能容忍,遭到了无数的唾骂,但忧生畏死自古以来就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本来钱谦益或可以南逃,当时江南还有肇庆、永历政权等等;或就此归隐山林,寄情于山水,当个不问世事的隐者,这也是当时大部分坚守忠孝节义思想士大夫的的选择,但钱谦益却选择了腆颜迎降清朝,并积极为清朝招降江南豪绅,希望凭借自己献城及平定江南之功在清朝谋求政治利益。史敦《恸余杂记》记载:“豫王(多铎)下江南,下令剃头,众皆汹汹。钱牧斋忽曰:‘头皮痒甚。’遽起。人犹为其篦头也。须臾,刚髡(剃去头发)辫而入矣。”时人谓其为“两朝领袖”,由此可见钱谦益急功近利的心理。

钱谦益自幼接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忠孝节义”的思想在心中根深蒂固,而他自己也以儒家正统人生自居,平生以“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自勉,对钱谦益来说,自己德才兼备,自以为有宰相之才,三不朽只有“立功”未成,因此,钱谦益终生追逐官场,深陷其中。他曾经认为,在明末时期,寡廉鲜耻,屈膝投降,背叛君王都是失节的行为。所以钱谦益十分重视气节,认为气节为立德之本。对舍生取义者推崇备至,对屈膝投降,偷生事敌者深恶痛绝。可经历了宦海沉浮后,钱谦益先谄事阉党,背叛东林党,再清军兵临城下时,屈膝迎降,偷生仕敌,自己曾经深恶痛绝的事晚年无一不做,对自己可谓是最大的讽刺。由此可见,“忠孝节义”从未真正走进他的心里,只是他作为标榜自己的幌子罢了。钱谦益官场失利,暮年失节,饱受屈辱骂名,除了本身性格软弱,外界因素外,自身价值观不坚定恐怕是其主要原因了。,因为一名成功的政治人物,必须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定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性格,钱谦益一无所俱,即使满腹经纶,也绝不可能在政治上取得成功。

(三)反复无常,试图挽救

钱谦益变节降清成为他人生的最大污点,让他遭受到了许多人的唾弃,也让他的内心备受折磨,但钱谦益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仕途梦想,以为可以凭借招降江南之功在新朝有所作为,实现自己多年的愿望,可惜又是空梦一场。在清朝他不但没受重用,反而备受排挤,在他降清的第二年,他被任命为礼部侍郎,负责修撰《明史》。经历了多番转折,他还只是得到了原来的官职。对此,钱谦益失望痛苦,悔恨交加,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再一次牺牲掉尊严与声名换来的竟是这样的后果。于是,他于同年六月,告病辞官,被清廷无情的应允。不久,又被押到北京下狱,昨日还是有功之臣,备受礼遇,转眼间就变成了阶下囚。此时,他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悲凉,对自己失节行为的悔恨,都转化为对清朝统治者的痛恨,从此,开始了他反清复明的一系列活动:暗地里策应黄毓祺的起义;呕心沥血的为永历朝廷献上“楸枰三局”;不辞劳苦,不惧艰险去游说并策反马进宝;积极鼓励郑成功反清复明。种种行为都表现了他对复国事业的殚思竭虑,不遗余力,也可以看出他的懊悔心情。

本来,钱谦益甘受骂名降清,是想在新朝有一番作为的,试图以此来掩盖自己的变节之举。但是,新朝冷淡的态度却令他失望、懊悔。其实,清朝统治者一贯实行“以满治汉”的方针,对南朝汉臣并不信任,绝不会对他这个前明的东林名士委以重任。然而,钱谦益却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从此背上了不忠不义、叛臣奸佞的骂名。降清时,钱谦益可以以“为民舍命”、“顺乎天命”这些堂而皇之的理由来为自己变节找寻心理安慰,降清后,结果却使自己既有愧于前朝,又被新朝摒弃,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反差,彻底摧毁了他的仕途幻想,使他深陷于极度的悔恨痛苦之中。他对自己偷生仕敌的行为深深感到愧疚、悔恨,“风轮火劫暮年过,未死将如朽骨何?”⑥从中体会到了他深深的自责之情。

因此,钱谦益不惜性命进行反清活动,自我忏悔,希望能稍微减轻因失节降清而造成的自责与愧疚之情,重新塑造自己的灵魂。然而,反清复明事业的失败,彻底打破了他的幻想。最终钱谦益背着悔恨、怨愤、凄苦和愧疚的心情,痛苦无奈的遁入空门,来寻求心灵上的解脱。“晚年绛云楼火,惟一佛像不烬,遂归心释教,著《楞严经蒙钞》。”⑦

三、结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封建社会士大夫的最终的人生理想。因此,他们一方面努力读书,钻研学问,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他们又都怀有济世救民的雄心壮志,希望得到贤明君主的重用,建功立业,使自己能够泽被苍生,流芳百世。一旦受到挫折,便会隐退,修身养性。钱谦益对功名的执着追求,正是在践行儒家思想的准则。为此,他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变节降清。可惜,这些依旧没有实现他的愿望,反而让他背上了千古骂名。

其实,在改朝换代之际,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身仕两朝的人比比皆是,也并非全都受到批判,唯独钱谦益反复无常,降顺清朝后又反清复明,这是他遭受后人非议的重要原因。也是他一生价值观的体现。事实证明,钱谦益缺乏儒家“忠孝节义”的坚定的信念,与他一贯标榜儒家正统思想的不符导致了他的晚年悲剧。难怪盛世皇帝乾隆皇帝对其深恶痛绝,大骂其有才无行,并御旨将其列入《贰臣传》中,禁毁其作品,生前死后都留下了污名。

注 释:

①黄宗羲.《黄梨洲诗集》《八哀诗》(其五)[M].北京:中华书局,1959:175.

②钱谦益.《初学集》卷六十一,《顾端文公淑人朱氏墓志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457.

③钱谦益.《初学集》卷六,《崇祯诗集二》.《戊辰七月应召赴阙车中言怀十首》(其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80.

④钱谦益.《初学集》.《十一月初六日召对文华殿旋奉严旨革职待罪感恩述事二十首》(其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92.

⑤徐鼒.《小腆纪年附考》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2010:257.

⑥钱谦益.《钱牧斋全集有学集》(卷一).《再次茂之他字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1.

⑦赵尔巽.《清史稿·文苑一·钱牧斋》[M].北京:中华书局,1998:663.

参考文献:

[1]裴世俊.四海宗盟五十年——钱谦益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2]陈寅恪.柳如是别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3]黄宗羲.黄梨洲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钱谦益.钱牧斋全集·初学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5]钱谦益.钱牧斋全集·有学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王钟翰.清史列传·贰臣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7]徐鼒.小腆纪年附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0.

[8]张永刚.明末清初党争视阈下的钱谦益文学研究[M].凤凰出版社,2012.

[9]赵尔巽.清史稿·文苑·钱牧斋[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0]周静.论钱谦益的生死观与人生道路[J].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7(4).

[11]牛翠萍,娇文旭.钱谦益在明末清初的人生抉择及其矛盾心态[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12]刘振华.论钱谦益的文化遗民心态[J].东南文化,2000(11).

[13]贾艳敏,李可亭.钱谦益的政治生涯及其成败.黄淮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4(1).

猜你喜欢

钱谦益
《柳如是别传》研究综述
钱谦益“转益多师”诗学思想的实践
浅析钱谦益的诗学主张
钱谦益的乡居书写及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钱谦益墓志铭初探
『两朝领袖』钱谦益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士与仕:推开钱谦益隐秘的心灵之门
钱谦益“别裁伪体亲风雅”文法思想析论
杜诗三笺与钱谦益诗史观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