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8-01-26

教学与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学者马克思主义时代

(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2017年11月3-5日,“信息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重庆举办。此次研讨会由重庆邮电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网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编辑部、《教学与研究》编辑部、《思想教育研究》编辑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编辑部、《湖北社会科学》编辑部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大学、暨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代表紧紧围绕十九大报告的主要内容,对信息化时代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意义及路径畅所欲言,并围绕“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大数据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理论与实践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研究”等四个议题展开了研讨与交流,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1.信息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发展研究。

信息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其创新和发展的路径何在?这是与会代表普遍关心的问题。有学者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对新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进行了审视,强调应重视制度的文化——认知性要素,充分发挥新媒体“媒介仪式”的功能,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有代表认为,互联网的信息和虚拟技术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起点提出了新的挑战,提出“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叙述体系的逻辑起点的崭新观点。有学者指出,大数据研究范式无论在科学内涵还是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等方面都与传统研究范式存在界分,并呈现出逐渐取代传统研究范式的新趋势。

2.大数据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理论与实践研究。

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应如何应对这些机遇和挑战?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这些问题,结合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关于“供给侧改革”、“创新型国家建设”、“意识形态”、“国家安全”等基本精神,对大数据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展开了深入讨论。有学者将大数据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机遇归纳为:传播速度快,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覆盖范围广,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实现路径多,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信息密度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掌控力。有学者认为,信息网络技术拓展了意识形态的辐射范围、丰富了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增强了意识形态的传播实效。有学者将大数据时代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归结为:销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舆论导向、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方式、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构架、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结构。有学者提出,当前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认同面临着话语失声、错误思想渗透、贫富分化等诸多挑战。也有学者认为,信息网络技术加剧了意识形态的外来威胁、催化了意识形态的多元分立、增大了意识形态的引导难度。还有专家提出,应加强对网络文化传播的监管和引导,推进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内容的大众化生活化;加强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队伍建设,形成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网民的合力。有学者认为,应破除并拒斥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认识误区,并从理念重构、制度建设、机制构建等三方面切入,切实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迈入新境界,把握好“高”与“低”、“冷”与“热”、“同”与“异”、“空”与“实”、“显”与“隐”五个着力点。有学者主张,应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话语体系,加强领导干部网络意识形态能力建设,运用新媒体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3.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较之传统媒体时代有何异同,其实效性应如何增强?与会代表围绕这些问题各抒己见,提出了一些富有创意的观点。有学者在讨论中直击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三大困境:理念困境、教学实践困境、教学话语困境,强调应进行教学理念重构、教学话语重构、教学模式重构。有学者主张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行深入研究,正确处理好“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理论与现实”“全面与重点”的关系。有学者强调应加强理论研究,获得对“翻转课堂”的正确认识;深入师生调研,不断完善“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做好实践探讨,将“翻转课堂”纳入混合式教学。有学者认为,应明确模式建构的主导性、主动性、交互性、底线性原则,解读模式的构成要素,整体建构“要素协同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模式。有学者主张,应融入高校青年的网络圈群、抓住高校青年网络圈群中的关键少数、进行分类引导,切实加强网络圈群中高校青年的思想引领。有学者强调,应加强舆情主体教育、搭建自由互通的交流平台、构建健全的法制网络环境、建立高效的网络舆情预防及干预机制。有学者总结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应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基于“四大技术、四大支撑协同”的“平台+管理”模式,并就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提出了一些管理建议。有学者认为,应打造全时空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精准传播和教育体系,创建多元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流模式,建立提升话语权效果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有学者提出,由于对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出现偏差、新媒体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存在局限、新媒体运用受到固有观念和制度建设的制约,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重形式建构轻内涵创新、重知性传播轻观念引导、重传统经验轻制度革新等不良倾向,应以内容创新为核心,坚持思想引导原则,转变思维革新制度。有学者认为,应提高党务工作者的数据素养、建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数据库”网络平台、实现高校基层党建方法运行的立体化。有学者剖析了网络审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主张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学者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在信息化时代呈现出协同效应、信息共享、资源整合、需求拉动等四方面特征,应创建供需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学科网络教育集群、打造全育人信息云平台。

4.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

此次研讨会的另一议题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问题。与会代表围绕这一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有学者指出,社交媒体时代,网络文化软实力对外传播既存在巨大机遇,也面临诸多掣肘因素,应完善对外传播理念、更新媒介渠道和平台、设定新的意义框架和议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抵制网络文化霸权。有学者认为,应有效促进网络文化软实力各子系统发挥协同作用,不断提升大众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度,加强网络文化软实力研究。有学者强调,必须建构网络关键技术支撑体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培育网络文化创新力、提升网络文化传播力、增强网络文化凝聚力。有学者梳理了美国网络国家战略、网络立法、网络文化技术支撑、网络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实践,并挖掘了其对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启示意义:重视顶层设计,纳入国家战略;注重网络立法,规范网络秩序;加强技术支撑,确保文化安全;加强舆论引导,增强应对能力;做强文化产业,提升整体实力。

猜你喜欢

学者马克思主义时代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学者介绍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