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视域下当代中国精神的形塑与建构*

2018-01-26

教学与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它受到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的综合作用,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精神样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梦蕴含了党和国家对中国精神的顶层设计,汲取了理论工作者对中国精神的逻辑建构,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中国精神的心理期待,多方面构筑和塑造着当代中国精神。研究中国梦视域下当代中国精神的形塑与建构,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精神的发展模式和时代进程,全面把握中国梦与中国精神的内在关联,增强人们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舞人们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不断推动人民精神面貌的提升、国家精神气质的彰显和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

一、铸就中国精神内容

当代中国精神内涵丰富、意蕴深刻、领域广泛,既是继承与创新中国文化的成果,也是借鉴与融合世界文明的产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梦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未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它不仅是中国精神的历史传承方式和现实承载路径,更是推动中国精神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由本土向世界传播的强大力量。在无数中华儿女筑梦、追梦、圆梦的过程中,中国精神的内容植根传统、立足现实、面向世界,朝着民族化、时代化、国际化方向不断充实完善。

1.恪守历史传承规约。

中国梦是文化复兴梦,需要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激活中国最深厚的文化基因,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从而推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承接、与现实社会相适应,为中国文化软实力赋予最深沉的力量。习近平指出:“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1]中国精神由各个时代的文化精髓积淀而成,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某些价值规范和精神取向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中国的发展现状。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题中应有之义的中国梦,是判定中国精神中的诸多元素是否应当传承的重要准则。它通过甄选、淘汰、改造、继承等一系列过程,将中国精神形塑为符合基本国情和社会需要的当代样态。

首先,许多精神元素始终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有利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应当予以完整继承并大力弘扬,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它们的生机和活力。比如,曾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承接古代传统美德,符合当前基本国情,在国家GDP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显著提升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价值。其次,有的精神元素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相去甚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阻碍和妨害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予以摒弃。比如,由于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社会模式和文化传统,封建时代的民族精神不可避免地带有忠君的色彩,以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等愚忠愚孝、唯上唯亲等陋习。再次,一些精神元素既有历史局限性又有现实必要性,应当留其精华舍其糟粕,经过合理改造后赋予新内涵、展示新面貌。因此,只有与中国梦相契合、相匹配的精神品性,才能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历史延伸至未来,获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意蕴。

2.培育现实生成根基。

伟大的事业孕育崇高的精神,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在共同奋斗的历史征程中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需要能够推动复兴之梦逐步实现的不竭精神动力。这一强大的内在需求成为孕育中国精神的沃土,为中国精神的生成提供充足养分。自国家危亡存续之际起,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复兴便成为激励前辈先贤们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理想,也是支撑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前行的强大力量,孕育出近代中国以抗争救亡、抵御外辱为主题的精神品格,以及现代中国以艰苦奋斗、强国富民为主题的精神气质。民主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凝结为永远的精神符号,熔铸出一代代中华儿女不可磨灭的精神记忆。

习近平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P83)这一基本认识阐明了当代中国精神的现实场域。中国梦为中国精神提供了生发的重要契机和展现的广阔舞台,使当代中国精神拥有更为深厚的根基和更加丰富的营养,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价值取向。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梦对中华民族发展蓝图的设计与规划,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全面进步,为中国精神创造出开放包容、积极进步的国内外环境。中国梦对中华民族美好愿景的追求和实践,是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营造出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良好舆论氛围。中国梦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关注及维护,顺民意、得民心,有效凝聚起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等各类群体的价值共识,为中国精神准备了扎实的群众基础和牢固的主体力量。

3.探索国际借鉴标准。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具有宽厚包容、兼收并蓄的特征,延续至今的中国精神也是不同族群精神文化元素高度融合的结果。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任何国家和民族都难以隔离为文化孤岛,中国精神也不可避免会受到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文化影响。如何在文化沟通中凸显自身的特有风格,如何在文化碰撞中保持自身的独立姿态,如何在异质文化中挑选出符合自身发展的精神元素,这都是中国精神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梦不仅是中国精神是否需要进行国际借鉴的重要依据,更是借鉴哪些精神元素以及如何实现科学借鉴的决定因素。中国梦承继了中华民族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秉性,具有与世界共患难、同分享的广袤意涵,是融入全球思维和国际眼光、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梦。习近平向各国人民宣告:“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3]在中国梦的指引下,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也深度地认知和理解世界。中国梦的高远立意和恢宏视野,决定了中国精神不可自恃久远、妄自尊大,亦不可自轻自贱、妄自菲薄,而是以平和之心观察世界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精髓,以笃定之势明晰当代中国精神的国际化发展走向。中国梦的务实风格和亲民理念,决定了中国精神必须理性审视众多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客观评判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精神元素与中华民族的契合度,冷静思考国际借鉴的必要性和本土移植的可能性,从而整体谋划与布置当代中国精神的发展格局。中国梦的发展进程和具体形态,决定了中国精神必然遵循中国社会的文化演变规律,在新鲜陌生的异质文化元素中不迷失、不盲从、不盲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脱离现实国情,不逾越发展阶段,不背离历史逻辑,在快慢不均的世界文明脚步中从容调整当代中国精神的前行节奏。

二、优化中国精神结构

当代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为内核,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基本内容为主体,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表现形式为外围,呈现出由内至外涟漪状扩展的圈层结构。这一结构置身于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之下,受到中国梦巩固内核、夯实主体、扩展外围的全方位塑造,经历了从剧烈变动到相对稳定、从界限模糊到大体清晰的演化过程。

1.坚持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的核心地位。

核心即事物的中心,在系统结构中居于关键位置,事物其他部分均围绕它展开。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在中国精神结构中的核心地位,虽不是由中国梦赋予,却是在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明晰并日益强化。中国梦对中国精神内核的巩固,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对现实问题的积极应对和未来发展的整体预判。

在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仍然需要国家这一政治活动的基本单位时,爱国是国家对国民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精神必然成为维护国家稳定、推动国家发展的价值共识。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它从萌芽、生发到最终形成,得益于诸多革命先贤爱国主义精神的滋养,也进一步说明爱国主义精神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内在需求。习近平强调:“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4]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既是汇集民众智慧和力量的有效举措,也是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冲突和矛盾的有益方式,又是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敌对势力攻击的有力武器。

历史证明,国家的强大和崛起离不开改革创新。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造的经济奇迹和辉煌成就,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梦的进程。但是,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唯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促进创新,大胆尝试才能治愈沉疴痼疾。更重要的是,中国梦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鉴,困难和问题在所难免。习近平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5](P38)只有勇于挑战、敢于担当、善于探索,才能不断从未知走向已知、从可能走向必然、从梦想走向现实,为人类文明发展找寻新的道路。

2.充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基本内容。

主体即事物的主要部分,主体的状态直接影响事物的整体结构。如果主体有缺陷、不合理,事物的结构失衡状态会迅速显露出来,事物的功能发挥和自身发展必然受到影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中国精神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们既能够为中国精神的核心提供滋养和保护,又能为中国精神的外围空间提供新的生长点。只有内涵充实而丰满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巩固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核心地位,生发出多种多样的中国精神表现方式。

中国梦是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思想,内容丰富、寓意深刻,集中反映国家的发展走向,直接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中国的社会风貌和精神样态具有塑造作用。如习近平所说,“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6]在此背景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基本内容因时而变、因势而新,不断夯实中国精神的主体结构。比如,中国梦的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需要凸显爱好和平思想和国际主义精神,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及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中国梦实现道路上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强调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和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帮助人们正确对待改革进程中的矛盾冲突;中国梦遵循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需要增强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推动人们发现未知、追求真理、认识规律的脚步;中国梦展现的“和而不同”价值理念,需要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和兼容并蓄的和谐精神,接纳与尊重异质文化,增强各种文明的交流互鉴。

3.丰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表现形式。

外围建构在主体之上,以主体为基点不断向外延伸。外围的有序和合理扩展有助于主体的巩固壮大,形成规模效应,产生强大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外围的无序或畸形扩展会损害主体的健康发展,危及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中国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构成中国精神的外围,从不同侧面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展示中国精神的主体概貌。如抗战精神体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雷锋精神体现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载人航天精神体现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内涵。

中国梦在实践领域、实践主体和实践阶段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推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表现形式更加时代化、大众化、多样化,为中国精神的外围结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首先,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相比于以往的实践活动,中国梦的实践范围逐步拓宽,实践规模进一步加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深度前所未有。这一鲜明特征迫切需要中国精神发挥价值引导、共识凝聚、动力输送、精神支撑等作用,为中国精神的功能发挥开辟了广阔空间,有利于各种中国精神表现形式的生长。其次,中国梦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梦,还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实践主体的全面覆盖和高度普及使人们崇德向善的价值追求有了更为广泛的主体依托,人民群众弘扬中国精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激发,在不同个体、不同群体和不同组织中孕育出丰富的中国精神表现形式。最后,中国梦是一项开创性实践,许多方面都处于未成熟未定型的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精神既摆脱了模式化和程序化的束缚,又具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能够在前进道路上运用新载体、占领新阵地、尝试新途径,创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表现形式。

三、彰显中国精神特征

当代中国精神具有中国精神从古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共性特征,如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民族性与包容性相统一等。同时,它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也具有属于当前这一时间节点的个性特征。中国梦既是中国精神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归宿,也通过对社会各方面的理念渗透和思想引领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整体发展环境,直接影响中国精神特征的形成变动,促使中国精神具备了不同于以往时代的特殊属性,呈现出符合当前社会生活和时代动向的精神样态。

1.以人民群众为承载主体。

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是区别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个重要标志。英雄史观夸大个别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宣扬英雄创造和主宰历史;群众史观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真正动力。杰出人物和英雄模范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是中国精神的体现者和代表者;他们从人民中脱颖而出,在人民的熔炉中淬炼成钢,他们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更是中国精神的承载主体。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性是中国梦的本质属性。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7]中国梦使人民群众在中国精神中的主体地位愈发清晰明了、坚实稳固。首先,中国梦是人民的共同理想,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中国精神则是人民在精神领域的目标图景,表达了人民对精神家园的向往、对精神世界的愿景。实现人民的精神生活期待,而非少数权贵或精英阶层的精神需要,是当代中国精神的价值理想。其次,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首创精神。这一路径宣告了中国精神的依靠力量和牢固基石,明确了中国精神的行动主体。中国精神的继承与创新、弘扬与发展,不能只依赖杰出人物和精英阶层,而应当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体中华儿女,推动中国精神的血脉延续。再次,人民既是中国梦的出发点,更是中国梦的落脚点和归宿。这一目标指向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也为当代中国精神赋予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依归和高级旨趣。人民群众是衡量中国精神的价值标准,中国精神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人民群众的内在意愿,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的团结进步。

2.以政治认同为根本目的。

中国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虽然二者都是对特定人群集合体思想状态和价值观念的反映,但中华民族精神以族裔为主体,侧重于对民族风俗习惯、道德标准、性格气质等文化方面的认同,而中国精神以国民为主体,侧重于对国家政权性质、权力运行方式、政策法律制度等政治方面的认同。自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意识觉醒以来,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精神成为国人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消除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我们常常更多地使用“中华民族精神”一词,以此广泛地团结和鼓舞海内外中华儿女,改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内部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经过长期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认同已形成基本共识。习近平强调:“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8]习近平在阐述中国梦的实现路径时提出“中国精神”的概念,引导人们将民族成员的文化认同上升为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将目光从历史的合理性转移到现实的优越性上。从中国梦的提出看,这一语词本身就是特定时代的政治产物,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彰显当代中国的使命担当与精神风范。从中国梦的内涵看,国家富强规定了中国精神的社会理想,民族振兴规定了中国精神的文化愿景,人民幸福规定了中国精神的根本归宿,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治国理政方略,展示出鲜明的政治价值取向。从中国梦的作用看,它能够有效应对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意识遭到消解的挑战,抵御“主权国家过时论”等西方错误思潮,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从而推动中国精神在正确的政治道路上持续健康发展。

3.以开放包容为基本品性。

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当代中国精神的突出气质。开放性表明中国精神是一个敞开不封闭的文化系统,可以与外界系统发生一定程度的交互关系。中国精神和其他国家的精神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接触、彼此认知,并通过他者确证自身的存在。包容性表明中国精神是一个进步不狭隘的文化类型,能够与其他文化类型开展深度的作用关系。中国精神对其他国家精神的认可、借鉴、接纳、吸收,成为自身走向成熟和完善的重要路径。中国精神的开放包容品性既承接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展现“和而不同”“近悦远来”的哲学思维;又契合当代中国的整体发展规划和现实文化环境,体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生态逻辑。

中国梦战略思想中蕴含的开放包容内涵,是当代中国精神开放包容品性的基础,促使中国精神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屹立于世。一方面,中国梦把开放共享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紧密相连,推动中国与国际社会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谋发展。中国精神必将肩负更多的时代责任和使命担当,呈现出适合世界舞台和国际社会的精神内涵,从而让当代中国精神真正走向世界,让世界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中国梦强调不同文化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和谐共生、和平共处,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习近平强调:“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9](P59)在这种理念下,中国精神必将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广阔的胸襟博采众长,不保守排外、不故步自封,更加主动地汲取其他民族国家的精神智慧和营养,更加科学地处理中国精神与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关系,实现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深度融合。

四、实现中国精神价值

中国精神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有助于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激励中华民族在顺境中蓬勃向上,支撑中华民族在逆境中砥砺前行,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中国梦是中国精神价值实现的社会历史际遇,在中国梦理想的追寻道路上、在中国梦事业的实践过程中,当代中国精神的凝聚价值、激励价值和支撑价值得到充分展现。

1.现实观照印证中国精神的凝聚价值。

中国精神能够将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将分散的个体力量聚集起来,将多样的思想观念整合起来。实现中国精神的凝聚价值,就是要以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把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宗教信仰的社会成员聚合为强大的国家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外敌入侵之际万众一心、抵御外侮,在内部纷争之时坚持团结、反对分裂,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业。如果社会理想缺乏现实性和实践性,当代中国精神就可能失去与社会现实相融合的契机,或是成为束之高阁的空洞理论,或是供奉出并不真实的完美人物形象,甚至演绎为荒诞不经的神话传说。

在一个拥有13亿人民的大国,任何一项社会事业的成功,都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支持。习近平指出:“中国梦不是镜中花、水中月,不是空洞的口号,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国人民心中。”[10]它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憧憬和期待,既是弘扬和培养中国精神的现实目的,也是中国精神的价值归宿。中国梦是生发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土壤之上,构筑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之下,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社会理想。中国精神虽然从数千年的历史中走来,却并没有成为仅供民族成员追古抚今的历史遗存和情感寄托,而是能够融入现实生活、观照时代变迁的精神力量。它既能够继承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保持民族性和历史性等核心价值元素;也可以随着社会历史环境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获得时代特征和现实依托,真正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黏合剂和内聚力。中国梦的现实观照使中国精神有了正确的目标指向,推动中国精神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社会理想相结合,促使中国精神更好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2.方向引领确证中国精神的激励价值。

中国精神既能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也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民族成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进程。实现中国精神的激励价值,就是要以国家民族的共同理想激发民族成员的主体性和创造力,保持民族成员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为国家民族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直指引着中国精神的前进方向,推动着中国精神释放进步动力、实现激励价值。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理想决定了中国精神的不同主题,引导中国精神按照符合社会需要的方向前进。当社会理想的内容发生变化时,中国精神也会围绕新的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或更新,从而保证自身价值得以持续、稳定、有效地发挥出来。

中国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顺应了国内外发展大势,昭示了国家和民族的宏伟图景。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为国家进步提供具体路径;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国家未来描绘美好愿景。中国梦将随着历史变迁日益丰富和完善,实现中国梦迫切需要发挥中国精神的激励价值,鼓舞人们奋发前行、开拓进取,走过连接潜在与显在、抽象与具体、可能性与现实性的桥梁,将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转化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具体任务。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国梦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相继出台,三大发展战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确立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重点和主要目标。这些新思维新举措引导中国精神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新的表现方式和新的特征,推动中国精神从个体的优秀品质逐步演变为社会风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3.艰辛历程验证中国精神的支撑价值。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儿女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凝练和升华出来的文化精髓,全面展现社会崇尚并遵循的精神品质,是历史发展潮流的集中反映和高度抽象。实现中国精神的支撑价值,就要在任何情境中都具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尤其是在危难困境里保持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的信念,勇于面对挑战、迎难而上,敢于抵御风险、攻坚克难,一如既往地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努力奋斗。

中国梦是伟大的梦,也是充满风险挑战和曲折坎坷的梦。全球化背景下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使得中国梦的实现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代中国人坚持不懈为之奋斗。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会面临意识形态斗争的日益激烈、人民内部矛盾的频繁出现、改革转型阵痛的不断加剧等诸多问题,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我们坚持走下去。习近平曾高屋建瓴地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5](P39)只有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我们才能在“唱衰中国”的论调中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动权、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与政权稳定,在“贫富差距愈发严重”的质疑中逐步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声浪中坚持高举改革开放大旗、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不仅要明确中国精神是中国梦的动力源泉,还要理解中国梦如何从各个方面对中国精神施加影响,中国精神如何呈现出具有历史底蕴和时代特色的当代精神样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深刻把握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精神在党和国家整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好地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增强人们践行中国精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

[1] 习近平.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 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6.

[4]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6] 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

[7] 习近平.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N].人民日报,2013-06-19.

[8] 习近平.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5-10-01.

[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 习近平.坚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正确方向 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发展[N].人民日报,2015-09-23.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聂耳,你是中华民族的英灵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