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朝的建立与宋代繁荣商品经济发展的切断(下)

2018-01-26宗英杰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8年6期
关键词:手工业

宗英杰

淄博市陶瓷博物馆

(接上期)

(三)手工业的国家控制

在成为全国性的政权以后,控制了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矿冶、煮盐、酿造等各个方面,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都被元政权所垄断。

1、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一方面中央政府直接经营手工业,并强制全国与属国的能工巧匠服役,手工业工人——匠户(包括系官匠户与投下私属匠户)被束缚于元政府的官营作坊内——工部、将作院、大都留守司等官营手工业生产部门。《元史》载:“(元朝)国家初定中夏,制作有程,乃偁(纠集)天下之工,聚之京师,分类置局……匠以籍为定,世承其业,其子女……婚嫁皆由政府控制。”(作者按:终生与世袭的)。在地方,委派官员或者委托地方官员经营冶铁煮盐(直接控制)、铸钱以及酿酒等重要的经济部门。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亦经营大量手工业,史载:至元十六年浙西道宣慰使兼行工部事孙公亮,“籍人匠四十二万,立局院七十余所,每岁定造幣縞、弓矢甲胄等物[25]。役使大量的丁口,控制了日用品(如丝织)、器物制造(如兵器)到书籍的各种门类。

再则,除了官营手工业以外,寺院手工业特别发达,参与酿酒、矿冶等重要的经济部门。

对民间手工业则有一定的限制,限制经营部门,实行严格的榷铁、榷盐许可制度,即使放开也征收重税,“大德元年11月,中书省近为各路系官铁冶累年煽到铁货积垛数多,百姓工本煽炉虽是二八抽份,纳官中间多不尽实,为此,于元贞二年九月初八日准奏革罢百姓自备工本炉冶,官为兴煽、发卖....”[26];生产的产品亦禁止私自销售;而且,家庭手工业急剧萎缩,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目的,加之官府的盘剥,入不敷出;私营手工业规模小、行业有限,往往寄生于官营手工业,是以民间手工业不发达。

2、服务于蒙古贵族的奢华生活为主要生产目的

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活动以服务于上层统治者奢侈生活为主,“以供御者为主要目的,我国家因前代旧制,既设工部,又设将作院,凡土木营缮之役,悉隶工部;金玉、珍宝、服玩、器币其治以供御者,专领之将作院,是宠遇为至近,而其职任,视工部尤贵且重也。”[27]陈振中认为:“元代的手工业虽然史无前例的强大,然而他的内部都是生命的摧残、折磨和痛苦,生产的压抑、停滞和萎缩[28]。

(四)畸形的官营商业——身份垄断与营业垄断

首先,元朝的商业主要控制在政府和贵族、官僚、色目商人手里,进行身份垄断;而且政府对许多商品进行垄断,金、银、铜、铁、盐由政府直接经营,茶、铅、锡由政府卖给商人经营;透过专卖政策将酒、醋、农具、竹木等,由商人、手工业主经营,政府抽分。除政府专营外,贵族、官吏和寺院依靠手中的特权,也通过各种手段从事经商活动。

第二,对外贸易的直接控制,元朝的对外贸易主要采取官营政策,政府施行官本船制度直接参与对外贸易;并禁止汉人往海外经商,从元世祖末年起,到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结束,其间出现四次海禁。强化对外贸的管理,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在泉州、上海、温州、杭州、广州等外贸港口设立市舶司,对外贸进行许可经营与抽份(税)管理。

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奢华生活需要,如明人丘溶曾说:元世祖在位之日,击缅甸、爪哇、占城、日本,殆无虚岁……缅甸接于百夷,占城隔于交趾,爪哇、日本皆在炎天涨海之外,地势不相接也,兵刃不相及也,而必征之何哉?利其所有耳。盖闻此诸国多珠贝宝石之类,欲得之耳。

第三,对国内贸易的限制,一方面,实行宵禁制度,视察禁时以后,是否尚有灯火,如有某家灯火未熄,则留符记于门,翌晨传屋主于法官所讯之,若无词可藉,则处罚。另一方面,限制商人的自由经商,“诸中统五年八月初四日,钦奉圣旨条画内一欵(款):诸斡脱商:贾、凡行路之人,先于见住处司县官司具状召保,给公慿(凭),方许他处勾当。若公引限满,其公事未毕,依所在倒给。如管民管军官并其余诸投下人员,若无上司文面勾唤,欲往他处勾当,亦听以次人于本处官司告给文引。经过关津渡口,验此放行,经司县呈押,无公引者,并不得安下。遇宿止,店户亦验引,明附店历,每上下半月。违者,止理见发之家,笞二十七下[29]”。

(五)纸币滥发与经济掠夺

为了适应商品交换和对经济的统制,元朝一改秦代以来的铜钱,而以使用纸币为主(铸币少),因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1260年元世祖发行了以丝为本位的交钞与以白银或金为本位的中统钞(以银为率,一贯值银一两,五十贯为一锭),全国各路都设有兑换的机关--平准库,兑换基金充足,准许兑现。大肆到1276年,元廷大肆搜括,增发纸币,并将各路准备金银运往大都,纸钞无准备金,大幅贬值。1280年,为原来的十分之一;1287年物价已经相去几十余倍了,贬值严重,物价暴涨。

(六)动荡不安的政局是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蒙汉矛盾、阶级矛盾贯穿元政权始终,加之权臣干政,政局一直无法步入正轨,而“大而不专”的行省制度导致地方行政效率低下,贪腐成风。具体言之,一方面中央政权更迭频繁,凡109年11主,除元世祖与顺帝外,中间9主共39年,平均四年就发生皇权的更迭;另一方面,对外战争不断,元世祖在位的30余年,从1274年征讨日本,到1292年征讨爪哇,历时20余年对外征战不绝。

蒙古统治者用统治草原畜牧经济的方式来管理中原高度发展的封建农业经济,而且其政治统治方式带有大量的奴隶制残余,导致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发生逆转,各经济部门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蒙古贵族的奢华生活需要,而不是为了国内外市场,导致宋代以来的商品经济停滞乃至消亡。

三、明朝亦未能恢复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趋势

明朝立国之初即奉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朱元璋曾言:“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鼓励分散的小农经济的发展,而对工商业采取抑制的态度,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农业经济,然而,终明之世,商品经济都未恢复到宋代欣欣向荣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政策的转变——重农抑商与官营工商业

在农业上,视农业为立国之本,严格将人口控制在土地上,不允许随便迁徙,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如果因为灾荒或者流亡的,仍然要押回原籍入册当差,若果在政府编造黄册时,人户有逃亡的,所在有司,必须穷究所逃,移文勾取赴官,依律问罪,仍令复业。”[30],鱼鳞图册制度强化了对农业人口人身控制。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核天下土田,总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而人口仅6000余万;不仅严格控制人口,而且赋税以实物缴纳,洪武十四年赋税2610万石,洪武二十四年3227万石,至宣德不变;不仅承担沉重的税负,还有成年累月的无偿的劳役,以及常科之外的“三饷加派”等等不一而足,其数额是正饷的一倍以上,民帅破产。

在手工业方面,制瓷、矿冶、丝织等重要经济部门均由官营机构直接垄断经营,实行应役制度,矿工是采取劳役制的形式,以户为单位向人民征调,一切器具亦出自民间[31];不仅官府直接经营手工业,而且限制民间手工业生产规模——禁止开采矿冶,“徐达下山东,近臣请开银场。太祖谓:“银场之弊,利于官者少,损于民者多,不可开,言利之臣,皆戕民之贼也[32]。”这种限制措施直至明末万历年间方始松弛,手工业方面技术进步非常渺小,丝织、酿酒等民营方面也与小农经济密切结合。

商业上,关卡林立和征收重税,《明神宗实录》记载:“……丁未,吴民生齿最烦,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然榷网之设,密如秋荼,原奏参随本地光棍,以榷征为奇货,吴中之转贩日稀,织户之机张日减,加以大水无变,穷民之以织为生者,岌岌乎无生路矣!”纺织业的困境可见一斑。据全汉升统计整个明代的钱币仅仅有1000万贯[33],仅相当于宋代的十分之一,是明代商品萎缩的重要侧面反映。

农业上,重回到实物地租的时代,限制农民的人身自由,相应的国家控制手工业领域并强制手工业工匠向政府无偿提供劳役,限制商品流通并对商业流通征收重税,通过政治手段,强制国家经济重新回到小农经济的轨道。

(二)政治上极权主义的皇权的继承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中央政权的设置上,为了集中皇权,防止丞相专权而弱化皇权,借助左丞相胡惟庸案,废丞相,《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明史稿》亦载:“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二十八年敕谕群臣:‘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34]”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并置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但是,阁臣不统领六部,由于缺乏处理政务的专门机构,宦官往往成为皇帝的代言人,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等,成为明代政治的一大败笔,是以,黄宗羲慨乎言曰:“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到明代中后期,君主经常不理政事,吏治腐败到极点。

在地方,废除元代地方行省制度,设三司分领行政、司法与军政,三司互不隶属,分别归属中央部门管辖,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地方的活力日渐丧失;

创设直接隶属于皇帝的法外执法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全方位监视臣民的活动,而厂卫由皇帝的亲信宦官统领,宦官并由此开始干预国家政事,政治渐趋腐败。

(三)外贸政策的转变——海禁与闭关锁国

鉴于不稳定的外界环境,防止来自海上的武装骚扰,太祖朱元璋下令寸板不许下海,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明朝建国后限制航线,规定宁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广州通占城、暹罗、西洋诸国。明廷对朝贡国颁发勘合校验制度,各国朝贡的船只、人数都有详细的规定。对贡品实行给价收买的办法,番使人附搭的商品,由官府给价收购,其他番货也允许在限期内于指定地点与民间交易。海禁政策不仅导致关税收入的急剧萎缩,而且历代开创的海外市场也丧失殆尽。同时,北方,蒙古政权仍然控制了广袤的草原地带;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对过往的东西方客商收取重税,陆上丝绸之路被切断,隔绝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

成祖年间的郑和七次下西洋也只是官方的朝贡贸易和海上远征,罗兹·墨菲就认为郑和七次下西洋——将帝国的骄傲播向四方,尤其是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35]严重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直至隆庆方始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间断200余年,而这期间,恰恰是西方走向世界的航海大发现时代,中国与世界脱轨。

而且更为消极的是外贸的目的——利润贸易向朝贡贸易的转向,进贡之物,大多草率不堪,甚者尤极不堪,一着即破碎矣,而朝廷所赐缯、帛、靴、帽之属,朝贡贸易不断得不偿失,以致库藏为虚,给明政权带来了越来越沉重的财政负担。成化年间的刘大夏认为: "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千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谏也。旧案虽存,亦当煅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无哉! "

结 论

得益于开明的政治措施——义利并重与文人治国,宋代经济全面发展,改变了汉唐以来中原政权以农立国传统,而且其生产是以广大市场为面向的,以傅筑夫说:其(宋朝)商业生产不再是为少数人服务,而变成供应广大人民的大规模商业,这在性质上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36],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工商业生产获得了极大的生命力,商品经济全面繁荣。新的经济形态也孕育了新的生产关系,宋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广泛参与到国家经济生活的管理,以陈寅恪先生亦感慨道: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数千载之演出,造极于赵宋之世。

元朝建立后,则将带有奴隶制度与封建制度相结合的劳役制的经济关系强加于中原地区,人身关系上实行诸色户与匠籍制度,一改宋代以来的商品经济关系,甚至倒退至魏晋时期“百工入户籍,世代相袭”的做法;国家控制了人口、资源与市场,其唯一目的就是满足政权的奢华生活,是以钱穆先生说道:“蒙古恃其武力之优越,其来中国,特惊羡其民物财赋之殷阜,而并不重视其文治。他们欠缺了一种合理的政治理想,他们并不知所谓政治责任,因此一无所谓政治的事业。他们的政治,举要言之只有两项:一是防治反动,二是征敛赋税[37]。”同时,元朝建立之后的奴隶制残余——家产制与家臣制,更是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两代沿袭——皇权急剧膨胀,如周良宵、顾菊英认为:“……更主要的问题还在于政治社会领域中由蒙古统治者带来的某些落后的影响,实质上是一种逆转。这种逆转不单在元朝一代起作用,并且还作为一种历史的因袭,为后来的明朝所继承。……皇帝的尊严愈增,专制主义皇权也进一步膨胀,这对于明初极端专制主义皇权制度的成形无疑有他的影响。[38]”明朝继承了元朝的极权主义统治方式,窒息了整个社会的进取精神,国家重回到小农经济的轨道,与世界渐行渐远。

综上,分散的小农经济对于政治具有先天依赖性,而专制主义集权体制则加剧了这种依赖性,根植于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宋代商品经济,遭遇到元代军事集团及其施行的钳制政策的摧折,而明代又奉行中央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传统,商品经济的繁荣局面不复向纵深发展。

猜你喜欢

手工业
论河南传统陶瓷手工业的当代发展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20世纪50年代中共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对象认识演进探析
德国职业教育的第三元
吉林省手工业合作联社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长春召开
浅议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下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模式
反思“工匠精神”的流行
浅谈了解中国历史进程的意义
上海开埠与郊县手工业的转型
从考古资料看西汉扬州地区手工业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