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追问,让习作教学向纵深发展

2018-01-26卢发善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丝巾舅舅习作

□ 卢发善

追问,是学生回答教师预设问题之后,教师有目标、有选择地再次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理答行为。有效的追问需要教师能够与学生达成良好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展现思维过程。习作课堂中的追问要紧扣习作教学的本质规律,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聚焦关键问题,融合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介入,引起学生反思,暴露其真实的思维进程,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由模糊走向清晰,以便形成严密而有节奏的课堂教学流程,彰显习作课堂的活力与魅力,全面推动习作教学向纵深发展。

一、问在拟题立意处,聚焦目标,促使学生关注主题思想的提炼

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能给作文带来画龙点睛之效,引人入胜,给人以深思。题目,或直接点明主题思想,或确定主题思想的范围,或只是规定在什么范围内选择写作材料。对于习作过程中的审题、立意、拟题,学生难免会出现片面和偏颇的问题,教师适时抓住机会进行纠偏式追问,引导学生的理解由单一走向全面,由浅层走向深入,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指导五年级习作,要求学生在收集资料、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篇有关家乡变化的作文。学生的题目往往就是《家乡的变化》。针对这点,笔者进行点拨:“题目中不能出现‘变’字,又‘变’在其中,要独特新颖。”“选取一个点、一个视角,采取以小见大的方式,表现家乡的变化。可以写家乡变得美好的地方,也可以写变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思路开阔了,题目也丰富多样了,如《爸爸用车交响曲》《街道美容啦》《我家后园的柿子树》《奶奶跳起广场舞》《欢笑的小路》《简易房被拆了》《可怜的雕塑》……每当学生说出题目,笔者就追问:“你为什么拟这个题目?”“你认为自己的题目有什么新意?”“你要通过哪几件事来说明?”……笔者就是这样在拟题训练中不断追问,渗透拟题立意的技巧,引发学生理性思考、理性实践,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品质,使得学生的思路更加流畅,有话可写,文章的主题也变得明确。

学生习作的主题来自于对生活的感受和对题材的加工、提炼。由于受年龄、思维等客观发展因素的限制,他们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梳理生活体验,聚焦提炼主题思想,促使习作行文自然围绕主题展开。

如笔者指导三年级习作《____,我想对你说》,发现陈晗同学迟迟没有下笔。据了解,她选择素材困难,笔者便问她:“你最想对谁说?”“舅舅。”“想说他的哪些事?”“开车不系安全带,骑摩托车不戴头盔。”追问:“你为什么说舅舅的这些事?”陈晗同学脱口而出:“告诉舅舅这样不安全,以后要遵守交通规则。”追问帮助她厘清了写作的思路,提炼了主题思想。她很快写好了主题明确的作文。

舅舅,这样不安全

“嘀嘀……”是汽车在提醒舅舅要系上安全带。

舅舅平时自由自在的,不喜欢受人约束,开车时总也不系安全带。我叫舅舅把安全带系上,舅舅却说:“开车系安全带多难受,不系多舒服啊!”

那次,舅舅开车经过南大街十字路口,看见前面有警察,才急急忙忙地系上安全带,总算安全地逃过检查。

可昨天舅舅却没那么幸运了,骑着摩托车不戴头盔,被警察拦住了。不料,趁警察不备,舅舅油门一踩,飞快地逃跑。

舅舅,你开车不系安全带,骑摩托车不戴头盔,这样不遵守交通规则,是不安全的。

追问追求的是一种激活效应,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愤”“悱”就是告诉教者要把握追问的前提和时机。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似懂非懂时实施追问,才能使学生在思维的临界点上产生顿悟,唤醒内在的写作动机,发生质的飞跃。追问拟题立意的过程要聚焦习作目标,注重不断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及已有知识经验。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拟定题目的自由权,真正让学生实现个性化地写作。

二、问在组材选材处,精准施策,引领学生学会科学筛选素材,发展思维

优秀的素材对提高习作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习作指导课应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素材的能力。引领学生选材与组材不能凭教师的主观判断,务必走进学生生活的深处,依据学情,设计好主问题,精准施策,有效追问,激活学生对典型素材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会科学筛选。同时,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习作增效。

例如,指导六年级作文《_____最珍贵》。上课伊始,笔者问学生:“什么东西最珍贵?”学生纷纷说出“古建筑”“手机”“古井”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除了物质的,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觉得什么是珍贵的?”“自由”“快乐”“选择的权利”……是呀!现在的学生已经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了,他们多么渴望有自由的空间,能放飞心灵。“时间”“知识”“善良”“真情”“诚信”……此时,学生经过思索,思维逐步走向深刻。笔者继续追问:“用你的慧眼观察外在世界和内在心灵,还发现什么是珍贵的?”“探究”“调查发现”“好奇心”……笔者步步追问,帮助学生提升习作素材的广度与深度,引导学生反思自我,促进其思考逐渐由浅显走向深刻,由外在的生活走向内在的心灵和精神。

习作课堂上,当学生对素材的理解处于浅层次、表面化时,教师的精准追问,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使思维走向更深处,实现对习作素材深度挖掘的教学目的,让学生的写作真正成为一种深刻的行为。

三、问在细节描写处,集中精力,指导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

习作能力是学生认知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有了素材,有了新的发现与体悟,需要用文字来承载内容,需要按照一定的表达形式来组织文字。写作过程中,学生在建构认知结构时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接收到的新知与旧知不统一时,难免产生认知冲突,导致动笔实践出现表达问题:或词不达意,语句不通,空洞无物;或逻辑混乱,条理不清,观点不明。这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介入并追问,给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明晰思维,使素材顺利转化为书面语言。

例如,指导三年级学生写活动作文《抢椅子》。学生黄浩写道:“音乐响起,游戏就开始了。我们绕着椅子跑了起来。跑着跑着,音乐停了。我抢先坐在一把椅子上,发现张敏同学没抢到椅子。我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个语段明显出现游戏规则不明、表达不清的问题。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逐一追问并讲解:“这游戏的规则是怎样的?”“游戏过程有出现什么问题吗?”“‘我’是怎样抢到椅子的?”“同学张敏没抢到椅子有什么表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层层追问,渗透习作思想:写游戏必须写清规则,要在写清晰明确的前提下再写具体。

这样的追问,指向学生认知思维上的冲突、矛盾,激发学生探求知识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探求获取,达到“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促进学生在习作时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

再如,笔者指导四年级学生观看“魔术表演”后写作。郑捷同学写道:“魔术表演开始了。只见卢老师展开双手,空空的。随后,双手握成一个拳头,嘴巴发出‘嗯嗯’的声音,一会儿变出了一条丝巾,我们无比好奇。卢老师又双手合拢,展开双手时,丝巾不见了。教室里沸腾了。”从中看出此学生思路较清晰,但欠缺具体明确的细节描写。于是笔者追问:“卢老师到底是怎样表演的?”“卢老师表演时的动作及表情是怎样的?”“‘我’观察到了什么?看表演的感受有变化吗?”“同学们又是怎样观察的?教室里的气氛如何?”就这样一一追问,学生按照这几个问题,再次观看表演。郑捷同学对原文进行了修改。

卢老师要表演“空手变丝巾”魔术了。这个新玩意儿,使我们大开眼界。只见卢老师举起双臂,展开双手,空空如也,我有点摸不着头脑,卢老师的葫芦里到底卖什么药?只见卢老师把左手搭在右手上,双手合拢握成一个拳头,向我们鞠了三个躬。随后双手用力互相捏捏揉揉,同时发出“嗯嗯”的声音。我睁大了眼睛,唯恐落下哪一个细节。卢老师似乎在手心里捏出什么似的,显得非常得意。“变出来了,红色的!”不知是谁叫道。教室里顿时静静的,我们都瞪大了眼睛。我看到了,一点红色长了再长了……神了!卢老师居然从手心里变出一条五颜六色的丝巾。我揉了揉眼睛定睛一看,果真是一条丝巾。全班同学立刻起了哄,有的拍手叫绝;有的探过身,伸长脖子想看个究竟;还有的甚至跑到讲台桌前……教室里顿时乱成了一锅“黑米粥”。我的嘴立刻成了“O”形,对老师的魔术感觉到无比好奇,实在是不可思议啊!

随后,卢老师再一次双手合拢,又是搓,又是揉。突然,卢老师展开双手,丝巾不见了。我心中打起了个“疑心结”:卢老师的丝巾到底去哪儿了?我带着这个疑问再次瞪大眼睛。全班又一次沸腾了。

适时追问,策略上,主张学生自主观察和教师追问补充相结合;表达上,做到真实叙事与自我感受相结合。目的是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拓宽习作的思路。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从行动、语言上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写作技巧,扎扎实实进行片段训练,以打下整篇习作的基础,尊重学生的表达和发现。

总之,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根据学情有效地介入追问,集中精力,力争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推进学生习作能力向纵深发展,提高习作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沈卫进.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探析[J].新课程(教师版),2006(10).

[2]邱福明.语文课程知识的存在论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3]谢深宜.初中“生活作文”常态课的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4]吴慧琴.习作教学中的即时评价[J].新语文学习·小学教师,2006(2).

猜你喜欢

丝巾舅舅习作
套路
你送的丝巾,我要找理由带着
丝巾
不用担心
发红包
磕头
丝巾发带
明天再戒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