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让“零指导作文”不再“零指导”
2018-05-04毛海燕
□ 毛海燕
所谓“零指导作文”指的是写作之前没有得到专门的分析指导,由学生自主审题、选材、构思后动笔完成的作文。笔者在批阅日常零指导周记时,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尽如人意。这说明学生一旦失去教师的当堂辅导,习作水平就回归原位。可见,教给学生独立寻找素材、运用素材、提高表达的方法,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因此,笔者引入“思维导图”,借用导图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这一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见下图。
运用了思维导图后,学生在素材选择、梳理顺序、语言表达方面发挥出更强的自主能动性,能更加积极主动地为写作“出谋划策”,从而提高习作能力。
一、环山绕水,屋前屋后处处梅——思维导图让作文素材图像化
在作文公开课上,教师往往会组织某项活动,让作文教学围绕此项活动展开。但是如果没有活动,很多学生便要为写作内容搜肠刮肚,痛苦不迭了。学生自行选择习作素材的能力差,是作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问题。这项能力也是亟待提高的作文能力之一。
(一)实现旧知重组
学生无话可写,其实并非没有合适的写作素材,而是已有的素材处在沉睡之中,没有被唤醒。因此,笔者在出示写作题目之后,便与学生一起用思维导图来激活原有素材。例如,在教学写作《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时,学生从“祖国的世界之最”“祖国的历史”“祖国的传统文化”“祖国的壮丽河山”等维度出发,罗列了许多可以运用的素材,让它们像众星拱月一般围绕在主题旁边。这让学生明白了如何将已经贮藏在脑海深处的素材重新挖掘出来,加以利用。思维导图形象直观地将旧知重组起来,清楚鲜明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其实不止这一主题,如“关爱”“一年四季”“未来世界”等,写作时都可以此为范本,激发学生的素材提炼思维。
(二)实现新知新求
对学生来说,并不是每一个写作题目都有原始素材可使用的,特别是调查采访、实验观察类作文,往往需要学生带着目的去开展活动,有效观察。此时,思维导图同样能帮上忙。如笔者有一次指导三年级学生写《我的小蜗牛》,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去观察发现(见右图)。
学生一看此图,便明确了观察的方向是蜗牛的长相、食物、睡眠和活动。以这样的角度去观察,有的放矢,为观察日记的撰写提供了条件。思维导图在这里起到了像地图一样的导向作用,能帮助学生拓宽写作思路,找到合适的写作素材。这样的方法如能掌握,将在日后的写作中发挥极大的作用。它比现场开展一场活动,提供学生写作素材,更加长远和实用。
二、显山露水,柳暗花明又一村——思维导图让作文条理可视化
在批阅学生作文时,我们有时会惊叹于学生选择素材的独特和新颖,但是又扼腕叹息于学生写作顺序的混乱。即使使用的是一些常见的素材,在作文中仍会出现条理不清、顺序凌乱的情况,尤其是三、四年级起步阶段的习作。因此,在借助思维导图完成素材选择的基础上,笔者继续与学生探讨如何就选定的素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对写作顺序做合理的调整。综观小学阶段的习作顺序,大致可以分为先后顺序和并列顺序两类。
(一)承前启后逐步推进
在小学阶段,大多数习作是以先后顺序展开的。尤其是写事,必定要考虑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有些学生作文之所以不连贯、自相矛盾,让读者看不懂,往往是因为这个顺序没有厘清。例如,当笔者问学生“你是如何学会骑自行车的”,他们七嘴八舌地说了很多学车的细节。如果按照他们说的顺序来写,那么学车的过程肯定是混乱的,于是笔者要求学生给这些步骤排排序,标上数字(如下图所示)。这么一来,学生马上知道写作要按照这样的先后顺序安排素材,才能将学车的过程介绍清楚,让读者读得明白。
(二)枚举罗列并列展开
在小学习作中,还有一些习作是由并列段式构成的。如在学习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之后,笔者让学生去观察秋天的景物,仿照课文构段方式,写一篇作文。写之前,笔者与学生讨论看到了什么,整理出思维导图。这些秋天的景物之间是并列关系,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几样分段描写。此图一目了然,不但能让学生轻松写清秋天的景物,而且能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叹大自然的美好。
思维导图能在选择素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厘清写作顺序。这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一丝一缕,枝枝叶叶总关情——思维导图让作文表达细节化
房屋只有经过精心装修,才具美感和舒适性;大鱼大肉只有搭配好作料,才能被烹制出鲜美的滋味。写作亦如此。文笔的表达是否顺畅,修辞的使用是否恰如其分,直接影响文章的质量。那么,我们能否借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呢?答案是能!
(一)锁定聚焦目标
写文章想要面面俱到,句句出彩,显然不符合习作教学要求。能在一篇作文中有所侧重,有重点部分的详细描写,是一种可贵的作文能力。在日常作文批阅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避重就轻”,对描写的重点把握不准确。
例如,有学生写《难忘的陌生人》,先写如何与同学相约去图书馆,再写图书馆里的书如何丰富,然后写两个人如何认真地阅读,最后用两三句话写因为钱丢了坐不了公交车,一位陌生人帮忙付了车费这样一件事情。很明显,这名学生没有准确把握陌生人慷慨相助的部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试问,这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如何造成的呢?尽管学生写之前已经有了腹稿,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是写着写着,不该详写的地方着了太多的笔墨,而应该详写的部分却草草了事。小学生的心智特点是不能观照全局,一旦陷入某个小细节就会遗忘大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掌握“锁定重点进行写作”的方法。我们仍以《学骑自行车》为例。
右图较之左图,只是在第3步和第4步处加了五角星,但是学生写作的侧重点却清晰了很多——第3步和第4步是需要详写的部分。如此一来,学生便不会再轻重不分、主次不分了。因此,在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选择好了素材、厘清了条理之后,不妨再进一步让学生想想该重点描写哪一部分,并用五角星标注,提醒自己此处该有重头戏。
(二)巧用修辞润色
写作是极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优秀的文章,能巧妙运用修辞,带给读者共情的美感。在语文教材中,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非常常见。然而在现实作文中,不少学生不太擅长将这些“作料”加入文章中,有的甚至完全没有加“作料”的意识,导致文章干巴巴,失去神采。意识决定行为,行为成就习惯。学生要有修辞手法的运用意识,而思维导图恰好能起到提醒的作用。
如笔者与学生交流讨论如何写当地的案山公园时,学生表示可以从风铃广场、紫藤架、广场活动等方面来展开描写。风铃广场侧重写风铃的形状和声音,可以用比喻的方式展示风铃各式各样的外形,用比喻或拟人的手法来描写风吹铁铃发出的美妙声音……思维导图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提醒学生适时润色文字,将“调味料”加入写作中。虽然这样的方法显得稍为生硬,但在习作起步阶段,适当的提醒和扶持是必要的。当学生写作时能自然地调动五官,运用通感,提笔便能将多样的修辞手法运用起来,形成较为独特的个性表达方式,作文质量必然会有所提高。
在学生写作时,思维导图就像一根拐杖,它比教师单纯的提醒更加有主动性和持久性,能理性地帮助学生认清写作的重点,细化语言的表达,避免遗忘和疏忽,让学生将在阅读教学中习得的表达方式真正运用到作文中来,提高作文能力,体味细腻情感,丰富生活感悟。
四、星星点点,妙笔涂亮积分方块——思维导图让作文修改具体化
作文评语除了起到激励表扬的作用之外,还充当着指导修改的角色。但是传统的作文评语多为文字表述,诸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有真情实感等。语言笼统含糊,表达程式化,情感平淡缺少趣味性,学生往往从中获得不了真正触动心弦的点评意见,因而收效低下。学生的修改需要明确的修改方向和方法指导,修改能力亦是习作能力之一。有没有一种直观形象、富有童趣的评改方式呢?笔者仍然从思维导图出发去探求,设计了“涂亮积分方块”作文互评模式。
这张作文互评图将作文评价设置成10个项目,每个项目10分,涂亮一个方块即得1分。这样的评价方式十分形象直观,哪些项目得分低,就说明它们就是文章的毛病所在。而评价者在右侧的“修改建议”中给出的建议,恰好是针对得分最低的两项(至少两项)的独门“药方”。学生将文章中的这些短板一一补足,写作质量一定会有所提高。这样的一张互评图,也对日后的习作起到警醒的作用,可以说学生从落笔时刻就知道了要在哪些要素上完善。这样的思维导图较传统的评语更有情趣,也易于学生操作,既提高学生的修改能力,也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可谓小学生零指导作文的良师益友。它外化了从素材选择到作文修改的全部思维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自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写作品质,有利于提高学生习作的质量。这样的利器,理当由教师推荐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因为它将发挥事半功倍、以一当十的神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