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中学教育实践与课程改革三十年

2018-01-26唐盛昌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图谱中学上海

◎ 唐盛昌

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指示,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当时的上海率先行动,组织了“三个面向”的大讨论,在中等教育结构、各学科课程标准及教材、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推进了整体性研究与改革。作为沪上一所百年老校,上海中学需要在上海市课程改革总体思路的引领下,结合自身实际,在实践层面上做出新的突破。

上海中学的教育实践与课程改革应该符合未来的发展需求,符合上海的实际,呼应国际化的进程。在此基础上,具体落实为教育实践的三个特征——选择性、现代性和探究性,以及四个导向——学校教育要坚守正向的社会价值判断,体现科技的进步创新,实现学生个性的培养,并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学校教育只有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判断及导向,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字化与智能化影响着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势必成为学校教育必须应对的课题;上海在思想解放和生活多样性上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学生个性化的培养符合教育的发展趋势,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特殊情况和发展需求;学校教育只有抓住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所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才能够在改革道路上披荆斩棘,不断前行。这就形成了上海中学进行教育实践与课程改革的主要导向。

一、上海中学三十年教育实践与课程改革掠影

虽然只是一所学校,但上海中学的教育实践与课程改革依然是一项全面的、系统的工程。上海中学的教育实践与课程改革可以追溯到1989年。从那时起,上海中学着手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1993年上海中学国际部的成立,为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考角度。从1996年起,上海中学的课程改革正式开始并初见成效。2008年后,上海中学的改革步入了不断深化的新阶段,社会影响也不断提升。当然,上海中学教育实践与课程改革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实践中反复修正、完善,探索研究直到今天也还在继续。

(一)数字化校园的创建——以数字化、信息化作为改革的切入口

说上海中学的课程改革是从数字化校园开始的,并不为过。1997年11月,原国家教委在上海市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实践教学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现场会,全国各省市教育分管领导均到会讨论。在这次会议上,当时的国家教委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全国中小学教学上的应用进行了动员和部署。

上海中学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重大的改革方向,借着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时代要求,果断地以数字化、信息化作为改革的切入口,大胆地将信息化技术引入课堂。除了日常教学工作,上海中学还在教研、学生日常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方面,大量地引入当时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

到2002年,上海中学基本实现了从环境(设备、教室等)、资源(图书、教案、课件等)到应用(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极大地拓展了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了上海中学百年老校的运行效率。

近年来,上海中学在数字实验室的构建、云计算的引进等方面率先走在上海中等教育的前列。传统实验中一些只能定性而无法定量的实验,以及对一些高精度数据或瞬间数据的测量,都能够在数字实验室中得以实现。目前上海中学最有特色的科技实验班、工程实验班和多个实验组,其管理与实施均离不开数字化校园,特别是数字实验室的支持。

上海中学数字化校园的构建实现了学科教学与数字技术高度结合,也实现着学校教育的探究性和现代化特性,使得学校教育能够紧跟科技进步创新的步伐。

(二)德育课程的构建——立德树人,改革之本

党的十六大以来,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上海的课程改革始终坚持德育创新,以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为突破,并强调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因此,上海中学紧抓上海课改导向的落实,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目标,注重推进学生思、能、行的统一,自我价值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在此基础上着手构建德育课程图谱,探索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特点的德育模式。

上海中学提出的课程图谱尽量注意适应涵盖基本的学科体系,是一个包含着各学科、多种类课程的庞大的课程系统。但鲜有人知道,上海中学的课程图谱最开始是从德育课程研究入手的。一方面,上海中学从传统德育课程出发,继续坚持以思想政治课、历史课、中文课等学科课程为引领,高质量实施国家规定的科目,如“学军”“学农”“社会实践”等;另一方面,持续探索其他各学科德育内涵,自主开发结合活动课程的德育形式。上海中学自主开发并实践20年左右的必修特色德育课程,有CPS(创造·实践·服务)课程、LO(领导与组织)课程、双I(自我认识与人际智能反思)课程、“国情民风·国际风云”课程、“48小时适应性生存训练”等,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了巨大的正能量。

以CPS课程为例,它是英语Creativity(创意)、Practice(实践)、Service (服务)三个单词的首字母组合。它要求学生每年组织一次或几次有创意的、为他人或社会服务的实践活动。该课程自1998年实施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CPS活动项目,关注面也随着时代和学生特点的变化不断地扩展着。

考虑到当前学校德育较多地关注认知而忽视德育实践、体验、反思的现状,上海中学还推动了德育“四位一体”的课程建设,从“理想信念、爱国荣校”“民主法制、道德修养”“关爱生命、服务社会”和“健康心理、多彩生活”四大主题出发,形成了“每周说法”“青春的雕塑”等39个德育科目(含有150个模块),供学生选学。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从学生特点和需求出发,抓住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是上海中学德育课程改革和探索的重要经验,也为其他学科课程图谱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总结出了一套好的经验和方法。

(三)课程图谱的构建——将选择性与探究性落到实处

上海中学在1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上海中学一直以来都不乏兢兢业业、踏实上进的优秀学生。对于这样一批学生,学校课程的选择性和探究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实现课程的高选择性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如何在研究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更好地激发其潜能,都是上海中学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这些年来,上海中学课程改革紧跟上海课改方向,在具体实践中反复思考、修订、完善。比如,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加以落实,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以及活动课程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分配等。在改革过程中,上海中学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一方面巩固基础型课程的地位,另一方面根据学科或活动的实际特点,加入大量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探索新的课程模式,将国际上学科教学中一些先进的教学内容、学习方法有选择地融入已有课程体系中;通过日常教学和学习评价的反思,对课程加以修订和完善;最终根据上海中学学生的实际特点将课程进行更好地整合,提高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和探究性。

上海中学课程图谱由三大板块构成:德育课程图谱、学习领域课程图谱与优势潜能开发课程期望图谱。三个分图谱都有基础型与发展型两大部分,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德育课程图谱重在“立德树人”,学习领域课程图谱构建重在“聚焦志趣与夯实个性化知识基础”,优势潜能开发课程期望图谱构建重在“志趣引领下的优势潜能认识与开发”。优势潜能开发课程期望图谱是在德育课程图谱、学习领域课程图谱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

在发展型内容中,学校自主开发的发展型科目与模块累计有877个;自编与选定的与课程图谱匹配的实验教材累计有802本,其中学校自编实验教材381本如与学习领域课程图谱匹配的校本实验教材《水环境质量检测》,公开出版41本如与德育课程图谱匹配的教材《领导与组织(LO)课程》,与优势潜能开发课程图谱匹配的教材《数学奥赛导引》。一批精品课程与教材如“资优生的必修课系列”“强潜能学生培育系列”“双语教材系列”,成为同类学校参照使用的范本。

同时,1993年上海中学国际部成立后,已开设三大类课程:类美国课程、国际文凭课程(IB Diploma program)和进阶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s即AP课程),提供语言、文理科、艺术和体育等近六百门必修和选修课,并形成包括公民与道德,语、数、英、物、化、生各学科在内的必修课程,以及各类语言、电子技术、机器人、艺术类、体育类等选修课程。课程选择性高达95%,每位学生的课程表均不相同,充分体现了个性化教学。

用国际教育标准作为课程改革的参照目标,国际教育的实践作为上海中学教育改革的实验参考,上海中学国际部的教育探索也为上海中学的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个优质国际教育的参照系,对上海中学本部更好地实现课程高选择性和现代性,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现个性培养,适应未来需求

上海中学学生大多数成绩好、能力强、可塑性大,他们的学科能力和未来发展潜能不容小觑。上海中学的课程改革也不是单纯地“增加”或“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是要让所有学生学得更高效,学得更有兴趣,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道路。在课程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面对上海中学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2008年学校正式启动了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项目研究。

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项目采取联合培养、课题探究引领的模式。借助上海高校资源丰富的优势,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所共同合作,逐步设立科技实验班、工程实验班、数学实验班与汽车、金融、人体医学、法学、微电影、主持与演讲、软件工程等多个实验组,实验班和实验组的探究型课程与学校课程图谱相匹配,根据不同实验班类型培养学生相对应的核心素养,促进了志趣聚焦与创新潜能开发。

以上海中学数学实验班为例,自1990年在上海市率先创设,特别注重学生的学科潜能,尤其是数学潜能开发。上海中学数学班共培育了数学方面有潜能的学生1200余名,他们中数学学习能力极强、有天赋的学生有200多名,特别有天分的学生近40名。从2008年起至2016年,学校每年都有学生进入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国家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获得骄人成绩,创造了一个省市连续9年有学生进入数学国家队的记录,学校累计已获得11枚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可贵的是,这些学生都进入了数学专业深造(3人进入北京大学,其他人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麻省理工学院还专门给学校发来信函,称赞上海中学在数学高端学生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

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项目的研究成果,不仅形成了以聚焦志趣、激发潜能为突破口的培育实践架构,与学校高选择性、探究性、现代性为特征的课程架构相呼应,而且促进了学校以探究性为核心的数字平台的架构,使学生能够基于数字平台进行相关学科领域的探究。该实验探索对上海及全国基础教育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案例借鉴,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结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上海中学的教育实践及课程改革研究自1989年起至今正好30个年头。学校高选择性、现代性、探究性的课程体系从初见雏形到日益完善。上海中学在课程改革的研究及探索中积累的大量经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课改30年的巨大成就。上海课程教育改革之路还在继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猜你喜欢

图谱中学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绘一张成长图谱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