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教育学思考

2018-01-26陆社葆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8年27期
关键词:移情双赢领导

陆社葆

(安徽省无为襄安中学,安徽无为 238341)

我们对“积极态度”“理想目标”“双赢”“合作”“知己知彼”等概念早已耳熟能详,甚至熟视无睹。《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以下简称《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博士也承认这些概念(原理)并非首创,“我只是发掘并把它们整理了一下而已”,但看完这本书,还是有种耳目一新、相见恨晚的感觉。《七个习惯》分别介绍了:

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习惯二: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

习惯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

习惯四: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习惯五:知彼解己——移情沟通的原则;

习惯六: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习惯七: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则。

七个原则并非零散的心理法则,而是前后关联,相互促进的。前三个习惯着眼于个人领域的成功,如果将这3个习惯付诸实践,人们则可以变得更加富有责任感,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更加高效地设置事务的轻重缓急,更加严格专注地履行各项计划,实现自我领导、自我管理。后三个习惯着眼于公众领域的成功,告诉人们如何才能与他人高效沟通,如何才能与他人平衡不同的利益诉求,如何才能与他人齐心协力地解决问题,实现团队的成功。第七个习惯则包含了所有其他习惯的内涵,这个习惯使人们可以适应当今世界的四个重要需求——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社会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实现更高水平的内心宁静。《七个习惯》是一本技巧性的工具书,告诉个人或组织如何获得高效能,并取得成功。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本哲学著作,在面对自己或周围环境的种种变化时,指导自己迅速排除干扰,不迷失方向,并能作出正确的选择。由于《七个习惯》呈现的是人类永恒而普适的法则,因而本文试图从教育学角度来解读它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

思考之一:适度放手,给孩子一次领导的机会

所谓领导,既不是一种职位,也不是获得的权力。领导是指获得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自我意识,它不是因袭人生剧本,而是改写人生剧本,不是发明而是发现自己的人生使命。让学生成为领导,就是要激活孩子的价值和潜能,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获得自信,增强责任意识。

纵观人类历史,特别是21世纪所涌现出的杰出人物,无不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出色的分析能力、深谋远虑的决策能力以及令人惊奇的优秀的交际能力。这些统称为“领导力”。中国要想在21世纪取得主动,甚至引领世界,必须培养学生的领导素质,让每个学生都有领导的机会。梭罗说:“如果林子里只有唱得最好的鸟在唱歌,那未免太寂静了。”国家需要精英,也需要高素质的公民群体。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做得不够,而在于做得太多。教师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忽视了学生“领导力”的启蒙与开发。学生很难做到“由内而外”的选择,只能是“由外而内”的接受。这直接挫伤了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失去了敢于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行为负责的品格。学生长期背负着“家长期望、学校质量”双重十字架,活得辛苦而沉重,导致本应属于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快乐、幸福的生命体验成为一种奢侈。这样的教育直接戕害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苏霍姆林斯基就此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些门门成绩优秀却没有一门喜爱学科的学生只是个平庸之辈!这似乎也回答了下面这组数据的原因了。调查显示,刚入学的大一新生,70%以上都有过“没了目标,不知道如何过”的感觉。我国是世界上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人均读书不到4.5本(统计的图书中还包括占很大比重的教辅资料!),远不及邻国的韩国和日本。由于学生的内心和谐被打破,内在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在他们准备离开校园的时候(这可是他的母校啊!),便通过撕书、破坏财物等疯狂的举动来释放心中长期的压抑和不满。中国教育不深刻反思真的没有未来了!

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其实并不复杂,只要适度放手,给孩子营造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就够了。

首先,建立科学的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把学校和教师从考分中解脱出来,这是前提。罗伯特与赞诺在《什么能在学校起作用》中指出:“在班里,如果仅仅把成功界定为和其他同学比起来具有突出之处,那么,只有少部分学生是成功的。然而,如果把成功的标准界定为学生个人的前后进步成长,无论和他人比起来是否突出,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这种理念指导下建立的评价体系,学校、教师才敢把学生从书中解放出来,转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态、行为和自信上。学生也才能从书中走出去,寻找多方面展示、领导的机会,结果是学生变得越来越自信满满,学习过程也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快乐和自信,并会产生更为主动的进取精神,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向老师(包括家长)传递更多的正能量。教师的“管理”成本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反而更好。目前河南洛阳西下池小学、沈阳市雨田实验中学所进行的课改实践似乎也在证明,教师的适度放手是完全可行的。

其次,学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主动联系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领导才能的培养创造条件。凡是学生能做的,应该由学生自己去组织实施,教师可以在幕后做顾问指导,但绝不能越俎代庖。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也是让他们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极好机会,这也是中国学生最需要补的一门社会课。

种子由内而外的打破是新生、是延续,人生由内而外的改变是成长、是担当。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是自己主人的时候,就会激发出巨大的潜能和领导力。有时,一次简单的放手可能成就一个孩子的未来。“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吧”(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大声疾呼的),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我们所做的就是给他们足够的阳光、空气和水。

思考之二:移情聆听,教育的有效抓手

习惯五“知彼解己”告诉我们,当我们舍弃回答心,改以了解心去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对方获得了解后,会觉得受到尊重与认可,进而卸下心防,坦然而谈,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也就更流畅自然。

人人都希望被别人关注、了解,也喜欢向别人表达诉求,但常常疏于聆听。聆听成为当下一种稀缺的资源。移情聆听是最高形式的聆听,它是一种以理解为目的,懂得换位思考的倾听方式。移情聆听的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上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因此,移情聆听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巨额的感情投资,是一种真切的爱。当教师聆听到学生的需要,也就读懂了学生,读懂了学生,也就读懂了如何施教!移情聆听还意味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是聆听型班主任,你的班级就会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相互尊重的集体;如果你是聆听型教师,你的学生会因为喜欢你进而喜欢你这门学科,从而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因此,教育其实很简单,教育的本质不是塑造和雕刻,而是聆听、理解和接纳!

移情聆听离不开校园关爱文化的培育。学校领导关心教师,教师理解、支持学校的决策;教师尊重、关爱学生,学生尊重、爱戴教师。教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关心学生的生活,不仅关心优秀的学生,对暂时的后进生也倾注更多的耐心和鼓励。在充满爱的校园里,必然以爱信任爱,以爱换得爱。

要建立学生的情感账户。人是一个情感动物,也许很多年过去了,你的学生对你所教的知识早已忘记,但对你曾经鼓励过他(她)的一句话仍记忆犹新念念不忘。教育也很神奇,如果你认定每个学生都是天才,并且总是以此眼光看待他们,那么,他们一定不负众望。教育又是那么充满魔力,即使是个问题学生,当真正关心他的老师走进了他的人生,帮助他找到了自己的个性、天赋,他会突然变得知情晓理,出类拔萃。建立学生的情感账户,重要的是沟通与理解,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的精神导师。正如一首歌所表达的,“如果你渴求一滴水,我愿意倾其一片海;如果你要摘一片红叶,我给你整个枫林和云彩;如果你需要有人同行,我陪你走到未来”。

思考之三:双赢思维,帮助他们赢得整个世界

当今时代已进入知识信息时代,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未必就是自己之失。双赢思维并非无视竞争,而是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目的是获得更丰盛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非敌对式竞争。双赢既非损人利己(赢输),也非损己利人(输赢)。双赢思维带来的是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各得其所。

互利双赢已成为当今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习近平主席在谈到中美关系时说过:“太平洋够大,足以容纳中美两个国家。”这就是双赢思维在国际关系中的具体运用。互利双赢也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不二选择,双赢不仅意味着自己的赢,也意味着对对方利益的尊重与理解,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一个喜欢用双赢思维思考的学生,内心是充盈的,自信的,友善的。他不仅自爱,也懂得他爱;不仅自助,也喜欢助他。双赢思维有助于化解学生间的冲突,化干戈为尊重,甚至合作。共赢、合作是一种美德,提升了做人的境界,同时也获得一种更高的智慧。他懂得把生活当作合作的舞台,把他人当作合作的伙伴,把合作当成发展、分享的机会,不仅赢得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让世界变得更加富足。

让学生形成双赢思维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双赢人格。要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舆论氛围,班主任、授课教师要给学生树立“言必信,行必果”的榜样,对讲诚信守信用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引导学生在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同他人分享的习惯,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双赢的快乐,收获双赢的果实。当前,社会的确存在信用缺失、个人主义盛行、竞争激烈等现象,我们要告诉学生,拒绝双赢的人肯定存在,有时好聚好散,或者寻求妥协也是明智的选择,也是国际通用的做法。毕竟,双赢思维已成为21世纪的国际“流行色”,一种主流价值观,坚持双赢思维给自己带来的不是损失,而是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双赢思维,必将帮助他们赢得整个世界。

正如《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言,“我们必须成为实践中的梦想家,而不是等待中的牺牲者”。要改变学生,必须先改变自己,并化为“由内而外”的自觉行动。《七个习惯》虽然解决不了中国教育的所有问题,但是,书中倡导的七个习惯正逐步赢得全球共识,并广泛应用于各领域。让我们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去形成这些习惯,落实这些习惯吧。□◢

猜你喜欢

移情双赢领导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互学双赢
主体的突围
——论移情行为中两种现象的区分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
德资双助 老少双赢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谋划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