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科素养 调整命题思路
——2018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观察*
2018-01-26费明富
冯 伟 费明富
(信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河南信阳 464000;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河南信阳 465150)
2018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从形式上看,具有超强的稳定性,依旧赋9分,依旧为客观题,题干表述依旧同于2017年。但是从阅读文本、试题设计来看,我们还是能感到不小的变化。概括地讲,这变化是指向学科素养,适度调整了命题思路。下面从选文和试题设计两个方面,总结一下我们的观察所得。
一、选文
(一)篇幅长度适度增加
2017年高考全国卷三套试卷的论述类文本在840~910字之间,而2018年的选文在940—980字之间。百字的增加幅度,在考试环境下,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调整。而且篇幅长度增加,意味着信息量的增加。
(二)选文内容相当庞杂
卷Ⅰ的话题是新子学,这属于广义的诸子之学,和诸子之学一样具有相应的品格,即历史的继承性和思想的创造性与突破性。为了阐释清楚这样的品格,作者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卷Ⅱ的话题是被遗忘权,这是一个特殊的隐私权,和单纯的隐私权不同。文章从三个角度或层次阐释被遗忘权的意义所在,信息量似乎更大。卷Ⅲ的话题是城市的文明弹性,涉及空间弹性、制度弹性和意义弹性,每一个话题或子话题,对于考生来说,都是陌生的概念,都有自己的特定内涵,也有各自的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
(三)选文讲究思维品格
卷Ⅰ讲究对比思维、联系观点和因果推理。而对比,却不是常见的求异思维,而是求同思维,意在突出新子学与诸子之学的共有品格。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这一思维特点在文本有着充分的体现,即便是“照着讲”,也要有联系的观点,“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再讲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时,则强调“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而且着力强调“‘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卷Ⅱ一样讲究对比思维,却是求异思维,对比的目的是强调被遗忘权不同于单纯隐私权的功能。还讲究因果推理,这将在下文语言建构中具体分析。卷Ⅲ讲究的是批判性思维,重在确立标准,重在基于标准分析问题或现象。同时讲究辩证思维,常常能从问题的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说理。
(四)选文语言建构规范
思维品格的彰显,离不开特定的语言建构。选文的语言建构都非常规范严谨。为了看清因果推理或因果链的运用,请看卷Ⅰ中的一段: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①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②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③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④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⑤“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①和④照应,标明论述层次。这是一般顺序,先讲道理,后讲事实。②和③都是自身含有因果的句子,只是原因以指代性词语呈现。因为“此意义”,所以“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因为“此”,所以需要继之以“接着讲”。如此确定指代内容成为阅读之关键。⑤中含有“应”,暗示这一句是推理出来的结论:既然……,那么“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既然”后的省略号,若加以明确的话,应该是“‘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综观上述分析,可见因果链的语言建构规范而不失灵活。
精美的语言建构还表现在语句之间的扩展关系的组织上,请看卷Ⅱ中的一段: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①“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②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③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④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⑤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⑥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该段的难点在于扩展的多层次性。①是具体说,②是抽象说,③是换一个角度说,④是再往实质处说。几种说法,意思基本相同,且都是为了阐释“危险”,只是④又是被扩展句。因为数据控制者有控制权,且其立场并不客观中立,所以这才是“危险”的本质所在。正如此,一步步推导出“记忆霸权”的存在,让结尾的结论出现水到渠成。
精美的语言建构还表现在为批判性思维的服务上,请看卷Ⅲ中的一段: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段文字中,加波浪线的是被扩展部分,加直线的为扩展部分。抓扩展,有利于概念和标准清晰。确立标准已经涉及批判性思维。但这不是阅读该段的重点。该段的重点在于批判性思维的下位阅读——基于何种标准对什么现象进行判断。标准是“有机统一”,现实是片面强调空间的私人性,故不妥当。
(五)选文富有文化内涵
卷Ⅰ话题是新子学,一看话题就能感受其文化味道。其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想贯穿全篇,而且以新子学为纽带,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卷Ⅱ的话题是被遗忘权,谈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人文关怀,结尾强调的对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会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卷Ⅲ就城市谈文明弹性,更是文化的主题。无论是空间弹性、制度弹性,还是意义弹性,说到底都是城市文化层面的东西。
二、试题设计
(一)严格控制选项长度
高考论述类文本一个选项的长度一度逼近60个字(含标点,下同),而且建构复杂,大有喧宾夺主之嫌。对考生而言,有时理解选项难于对文本的理解。2018年高考全国卷继续坚持严控选项字数的办法。请看下面的对比:
(2011年高考全国卷第3题D项)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第3题D项)“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怎样的长度往往就有怎样复杂的关系或需要判断的点。2011年高考全国卷第3题D项的选项,净字数47字,考生要核实的点多达四个:“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是不是孟子解释《伐檀》说的?“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中间的因果关系是否与原文一致?“《诗经》的原意”是什么?“曲解”说是否成立?而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第3题D项的净字数只有29字,需要判断的点只有两个: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意味着什么?“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和“‘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有没有必要条件关系?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意味着“照着讲”和“接着讲”是两个阶段的承接关系,而事实上它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所以该说法不符合文意。
(二)灵活考查学科素养
任何选文,就体现学科素养来说,皆尺短寸长。所以试题设计就必须顾及选文的个性,灵活考查学科素养。卷Ⅰ侧重考查思维。这样说,是基于答案选项的拟定来确立的。如第1题D项(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显然违背了选文注重联系的观点。第2题A项(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则有违选文采用求同思维的事实,“差异”说背离文本事实。第3题B项(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最能体现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特点。相反,那些说法不正确的选项,都是违背了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如A项(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的“互相隔膜”说、C项(“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的“无助”说以及D项的“过渡”说,其实质都背离文本联系的观点。卷Ⅱ侧重考查对文本语言建构的理解。请看下面的例子:
(文本句)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选项句,第1题C项)“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文本句用了对比。语言建构形式是“与……不同,……更是……”。句式强调作为特殊隐私权的“被遗忘权”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是为了对抗大数据,而“隐私权”的提出本身就早于大数据,当然这是常识性的判断。至少文本没有说“隐私权”的提出是为了对抗大数据。至于有题评者认为“前者更积极”于文无据,那显然是对“主动性的权利”及其言外之意(纯粹的“隐私权”是一种被动的权利)的“视而不见”。再如下面的例子:
(文本句)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选项句,第3题B项)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画线句是有条件的否定句,是对记忆束缚绝对性的否定。换句话说,该句的意思是:没有遗忘,人完全被束缚;有了遗忘,束缚只是相对的。或者说,被记忆束缚只是相对的了。再进一步说,遗忘并不能完全消除记忆。记忆和遗忘分别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有时考查考生对语言背后文化的理解。如卷Ⅱ第1题D项(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含有“以霸制霸”的文化心理,显然违背了我们的价值观。当然,从答题的角度看,它不符合文本的含意,才是最为关键的。
(三)选项拟定呈现被统一的痕迹
2018年的选文呈现综述特点鲜明、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突出等共性,而选项拟定也流露出较为清晰的被统一的痕迹。这主要表现在卷Ⅱ第1题和卷Ⅲ第3题的选项建构特点上。请看这两道试题:
卷Ⅱ第1题: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卷Ⅲ第3题: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卷Ⅱ第1题四个选项的共有特点是都在揭示关系,关系依次有因果、因果、目的、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出错的可能性更大。B项强加因果,C项“隐私权”的提出并不是为了对抗大数据,D项犯了“以霸制霸”的错误,误解第四段的结论句。
卷Ⅲ第3题四个选项的共有特点也在揭示关系,关系依次有条件、因果、条件、因果。还是那句话: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出错的可能性大。A项的“当A时,则B”表意相对使用关联词语的句子显得含蓄。“当A时,则B”中的A、B具有逻辑上的条件关系,而且是充分条件关系。但从文本看,它们之间没有条件关系。B项有“因此”。C项由“要A,就B”可知B是A的必要条件。D项的因果是通过“A,与B有(没有)关系”呈现的,其正误判断难度大。把握城市弹性的基础地位是判断的关键。注意该项也是有条件的否定句,类似于“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该否定句中的“没有”否定的对象不是“关系”,而是“直接”。“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属于文化层面的要素,也就是基础方面的要素,“直接”说显然得不到支撑。对其进行否定是妥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