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海南部林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思考
2018-01-26邓小林
邓小林
(青海省玛可河林业局,青海 班玛 814301)
前言
青海省南部主要为玛可河林区,地处巴颜喀拉山支脉果洛山的南麓,呈高山峡谷地貌,北部和西部最高海拔达5300 m,东南部最低海拔3147 m。长江支流大渡河主要源流玛可河由西北向东南贯穿于林区,年均径流量16.5亿m3。林区气候属青藏高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4 ℃,年平均降水量638.4 mm,多集中在7-10月上旬,冬季少雨雪。林区东部及南部与四川省阿坝、壤塘两县相邻。
玛可河林区是大渡河源流区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海拔最高的原始林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和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个核心分区之一。林区总面积101781 hm2,区内植物种类有67科297属886种,形成较为稳定的植物群落,森林以川西云杉和紫果云杉为优势树种组成的寒温性针叶林,分布在海拨3200~4300 m之间的森林生长极限地带;野生动物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2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32种。这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青海东南部重要的高原生物基因库,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林区内有2个藏族乡,9个行政村,总人口6000余人,以畜牧业为主,兼有小面积的农业生产,牧民生活水平较低。
1 生态地位和作用
青藏高原发育的森林资源受地形地貌、气候和人类发展的影响,呈特有的高原分布特征。青海省的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的峡谷地带和自然条件较好的高山谷地,分布区域相对较为狭窄,原始森林以云杉针叶林为主,分布面积与省域国土面积相比较小,但其生态功能在青藏高原发挥着巨大作用。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固碳释氧、减灾抗灾等多种功能。
玛可河林区地处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分区,位于青海东南部的边缘地区,是青南地区最大的原始林区。玛可河作为长江支流大渡河源流和重要的水源供应地,是青海“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区与周边地区的河流、森林和草原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生态区,形成了长江支流大渡河上游的涵养林区和青南地区森林生态屏障,对周边及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1]。保护好这片原始森林,培育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发挥好生态功能责任重大而艰巨。
2 生态建设与保护现状
玛可河林区由省林业厅直属事业单位玛可河林业局管理,林业局始建于1965年,是青海省唯一森工企业。1998年11月,在青海省率先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试点工程,工作中心由森工采伐和木材加工经营转变为天然林资源保护与培育。2006年,由森工企业转型为生态公益性事业单位,从此,林业局进入了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发展阶段。自1998年以来,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林区天然林资源得到了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得到了修复。至“十二五”末,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867 hm2,封山育林4万hm2,中幼林抚育1.1万hm2,出圃种苗1500万株,有害生物防治3万hm2,森林覆盖率由森工时期51%提高到69.58%,活立木蓄积量由420万m3提高到483万m3 [2]。
森林防火一直是林区重点工作,每年十月进入防火期以后,林业局和三个国有林场及时召开森林防火工作会议,林业局—林场、林场—管护站、管护站—护林员、护林员—牧民层层签定防火责任书,责任落实到人。干部职工、森林公安民警和群众生态护林员400余人组建的“半专业”扑火队伍,承担着全林区森林消防主要任务。林区森林防火取得了连续30年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的成绩,林业局多次荣获省和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保护先进单位。
3 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林区经济发展落后,牧民生活水平较低
林区所处的班玛县是国家贫困县,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一定程度上靠国家扶持。一直以来林区社会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和当地社会发育程度的影响,社会公共基础建设缓慢,牧业经济发展模式单一,生产生活方式落后,牧民群众人均农牧业年收入不足2000元,多数家庭较为贫困,致使林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牧民生活水平发展不协调。
3.2 森林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威胁
多年来,林区牧民群众无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受“靠山吃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影响,烧薪做饭取暖和修建房屋,仍然依赖木材,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威胁,区域生态安全隐患突显。林区乔木林,分布在海拔3200~4300 m之间的森林生长极限地带,生长极为缓慢,胸径20 cm的川西云杉需要120 a的生长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恢复极难。
3.3 林牧矛盾突显,影响着更新造林
林区的营造林始于20世纪70年代,人工造林技术已成熟应用。但宜林荒山、荒地和采伐迹地的造林地块与牧民放牧地相互交错,牲畜对每年新造林苗木践踏破坏十分严重,加之高海拔和春季降雨较少,每块造林地要经过多次的补植补栽才有明显的成效,拉设网围栏封育管理与放牧的矛盾十分突出,造林地块也难于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生态建设。
3.4 森林火灾时有发生,扑救火灾困难
牧民放牧以原始的野外散放在林区,牧场与森林相互交错,“林中有牧,牧中有林”。牧民放牧因生活取暖、小孩玩火失火而引发森林火灾时有发生。这些火灾多发生在山谷或林缘地带,地势险要,火情火势规律不易掌握,加之火场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导致灭火工作十分艰巨。同时林火监测全靠人工了望塔,难以及时发现火情,即使发现后扑火队伍也难以迅速到达火场和实施科学扑救。
4 构建林区生态文明建设建议
党的十八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青海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三江源地区要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要加快从农牧民的单一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保护与民生的关系。根据这一要求,在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同时,不断发展林区产业,巩固生态成果,帮助牧民群众脱贫致富,促使林区和谐发展。
4.1 树立生态保护优先,实现国土增绿
玛可河林区在森工采伐时期,因支援地方经济建设,过渡的采伐原始森林资源,植被和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破坏。新时代,以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保护好“中华水塔”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要求为目标,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对适宜造林地块加大人工造林,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将宜林的牧草地纳入人工造林,给予牧民生态补偿,缓解林牧矛盾,鼓励牧民对人工造林地块承包管护;对无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加大封山育林,保证植被自我修复,实现森林资源有效增长。
4.2 增加生态管护员岗位,保护天然林资源
实施天保工程后,在当地相继聘用了百余名牧民群众担任生态护林员,月工资1 800元,实现了牧民稳定增收和森林资源有效保护的双赢。按照青海省委提出的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的战略任务,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应扩大生态管护岗位贫困人口覆盖面,增加生态管护岗位,实现生态扶贫,使林区牧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享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
4.3 探索生态管护新机制,缓解林矛盾
玛可河林区“一地两证”的矛盾十分突显,国家实施的重点生态工程为牧民群众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但这远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林区与牧民群众共同发展的问题。根据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要创新资源管护方法,探讨研究“一地两证”管理办法,改善林牧矛盾,以“因养林而养人”为方向,让林区更多的牧民群众参加到森林管护,增加收入,逐步解决林区的社会矛盾问题。同时创新森林资源村级承包管护模式,使更多的牧民群众受益,享受国有林场改革的“红利”,由“靠山吃山”变为“养山富山”。
4.4 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转变牧民群众传统以木材生活方式的思想观念,一方面要加快国家大电网进入林区,在林区推行“以电代薪”,由财政加大生态补偿的转移支付补助标准,对林区群众电费给予补助,彻底解决生活能源问题。另一方面,群众的住房为石木碉楼结构,无抗震和保暖性能,还存在极大的火灾隐患,因此,借助国家实施的牧民保障性住房改造和“乡村振兴”战略,对藏区牧民群众给予特殊的住房改造补助政策,鼓励群众转变传统石木结构住房,缓解林区群众的林木矛盾,加快林区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4.5 发展林下经济,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3]
一是加大藏茶的管护力度,促进藏茶产业升级。藏族群众自古就有用花叶海棠叶芽,传统手工方法简单加工制作藏茶的生活习惯。为发挥资源优势,发展藏茶产业,带动林区农牧民脱贫致富。按照青海省“南部藏茶”的林业产业发展布局,加大对近几年栽植的藏茶基地封育管护,加强田间管理。组建村社合作社,建立“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使藏茶产业成为牧民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
二是发展食用菌种植。玛可河林区有着丰富的野生食用菌种类,主要有羊肚菌、虎掌菌、罗汉菌、黑木耳等十余种,以羊肚菌最为珍贵。林区野生羊肚菌产量极少,价格高。目前,林业局人工培育羊肚菌试验已取得初步成功,以此为依托,对羊肚菌人工栽植培育种植示范户,再进行推广,使牧民群众依靠科技发展特色绿色产业。
三是利用和培育中藏药资源。林区生长着丰富的中藏药材,主要有唐古特大黄、暗紫贝母、唐古特红景天、黄芪、羌活等几十种。由于林区无污染的自然环境和条件,造就了药材的品质优良、药用功效显著等特点,深受人们的青睐和关注。因此鼓励牧民群众开展中藏药资源人工栽培,加大政策和资金大势帮扶。
4.6 以科技为支撑,组建职业扑火队伍[4]
在提高防火宣传教育、火源管理、防火演练等火灾预防能力的同时,加大林区防火资金及设施投入,改建防火道路,建立林区通讯网络和防火预警监测系统网络,以科技手段对林区火情全面监控,实现对火灾“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和“打早、打小、打了”;组建“职业化”“专业化”森林扑火队伍,提高森林消防专业应变和处理能力,实现对森林火灾的快速反应和快速处置,最大程度减少流血牺牲,保证森林资源生态安全和群众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