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深层含意,鉴赏表达技巧
——怎样解答古代诗歌客观试题
2018-01-26河南焦文林
河南 焦文林
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三套试卷,全部将第14题设置为五选二的客观题。只是命题的着眼点稍有不同:卷Ⅰ,着眼于鉴赏诗句的深层含意、表达技巧;卷Ⅱ立足于典故的理解(深层含意、表达技巧);卷Ⅲ,立足于诗句的深层含意。三道题的难度呈依次下降态势。北京卷仍然采用四选一的客观题形式,立足于词句的理解,难度较低。
总体而言,古代诗歌阅读客观题,主要关注词语意义、句子深层含意(思想情感)、表达技巧三个角度,这为老师们设计备考方案、指导学生解题指明了方向。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古代诗歌阅读客观题的解题技巧:
技巧一: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结合语境,理解词义”的解题方法,适用于解答以“词语含义”为命题点的试题。“语境”这里指诗句、诗篇,也指相关的注释、作者的情感等背景资料。读诗要理解诗句中词语的语境意义、深层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等,而选项则可能“望文生义”,从词语的表层意义、基本意义等角度去设置陷阱。如果老师能够告诉学生联系句意、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深层理解,则有助于学生找到其错误之处,确定答案。
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Ⅲ,白居易《戏赠元九、李二十》里说“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其中的“老元”“短李”都是亲密朋友之间的戏称,与标题中的“戏赠元九、李二十”是照应的。“苦”字,也不是“因……而苦恼”,而是表示程度的副词,可理解为“很”“十分”(强化李绅对自己的诗歌佩服的程度)。“伏”通“服”,即佩服之意。这两句诗借用元九、李二十对自己诗歌的学习、佩服,衬托自己诗歌创作水平高,表达自信,并没有贬低元、李的意味。有了这种理解,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的错误也就不难辨认了。
(2017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①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①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技巧运用】C项,将“登高万井出”理解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就是“望文生义”。根据上文中的“水国舟中市”和下文的“人作殊方语”可知,诗人是写山水之城的市井繁盛景象,这里的“井”即市井,这里指山城住户,“万井”指千家万户。
技巧二:深入全面,理解句意
对诗句的理解,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深层次理解,不要拘泥于诗句里某个词的基本意义、表层意义,而要深入思考,结合诗人的处境、心态,创作目的等因素,发掘诗句的深层意义。
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Ⅲ,白居易《戏赠元九、李二十》里说“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表面上看,好像是表达对“世间富贵”的淡然,对文章“身后合有名”的自信。如果结合作者的被免、被贬、被停俸的官场经历,就会感触到这两句诗里的人生况味。有了这样深入的思考,可判断D项“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就没有抓住诗人的真实情感。诗句要表现的是诗人对自己现实处境的不平、辛酸的自嘲,希望得到世人认可,而“身后有名”是三分的自信,七分的无奈。
二是全面理解句意。诗句蕴含的思想情感是复杂的、多元的,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理解是错误的。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中的“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两句诗,就必须从“勤王”与“私”两个角度,抓住“敢道远”“梦中归”两种行为,认识到“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
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
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
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
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技巧三:确认技巧,分析情感
古代诗歌阅读客观题,对表达技巧的命题有两个思路:一是故意弄错表现手法名称;二是分析诗人借助某种手法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追求的表达效果等。解答第一类题,需要考生对常见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表达方式(抒情、描写、议论等)、表现手法(用典、衬托、象征、虚实等)的特征、运用方式、艺术效果等有一定的理解,再结合诗句的具体特征,对号入座。解答第二类题,要理解手法及其运用特点,更要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的创作目的等,结合诗句在全篇中的作用,进行认真分析。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
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
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
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
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今天他们约好去城市边缘的一座小镇。镇子在城市东边的深山里。偏远僻静而贫穷。他们去吃传说中的野鱼。野鱼不常有,口福需要运气。这是他们第一次相约离城,所以对野鱼或者运气充满期待。那里山高皇帝远,那里没有熟人,那里满是欢笑和相悦。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技巧运用】B项,“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D项,“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这两项都着眼于苏轼要求苏辙谦虚处世做分析,忽视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和心态情感。这里用李揆指子由,不仅因为苏氏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要让对方认识到中原大国人才辈出,还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用李揆的故事,既以国家利益为重,又为弟弟的安全担忧,希望他平安归来。
技巧四:跳出陷阱,准确作答
古代诗歌阅读客观题,与其他类型的客观题一样,也常设置陷阱,迷惑考生。着眼词语命题,则“望文生义”,如2017年北京卷诗歌阅读客观题C项;着眼景物命题,则“错置时间、季节”,如2016年北京卷诗歌阅读客观题A项;着眼句意命题,则“以偏概全”“表面肤浅”,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诗歌阅读题B项、D项;着眼手法命题,则“错置名称”,如2012年北京卷诗歌阅读题C项。熟悉这些针对不同考查点的设错方式,在审视选项时,强化相关内容的比对,会节省时间,提高解题正确率。
(2015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醉翁操①
苏 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②。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④。
[注]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②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技巧运用】C项,“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错,诗中“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的意思是“醉翁去了,抛下(那山间的流泉)白天在吟咏,夜晚在哀怨”,而非诗人“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属于张冠李戴。
学生解错诗歌阅读客观题,主要有两点:一是平时阅读古代诗歌较少,没有足够的语言、艺术沉淀,不能理解诗歌大意;二是基本能粗通诗歌大意,但理解肤浅,不善于结合语境深入全面地理解词义、句意,不善于结合创作背景、创作意图解读深层意蕴。这些问题,也希望老师们指导学生备考时充分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