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
2018-01-25徐玉梅
徐玉梅
【摘 要】小学阶段是人生学习的启蒙阶段,也是一个人一生中人格形成的最重要阶段,把学生成为阳光、健康、快乐和追求真善美的下一代,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师的责任。语文教学对人格形成具有特殊地位、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心灵高尚的人三个方面详细讲述了对小学生的人格培养必要性和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260-01
教育,就是“教书育人”。小学阶段是人生学习的启蒙阶段,也是一个人一生中人格形成的最重要阶段。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方面,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小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
人格缺失是现代教育的悲剧。
2004年寒假前,获得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二等奖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用铁锤残忍地杀死了四名寝室同学。
2008年10月28日晚,中国政法大学的程春明教授在课堂上被学生付成励用利器砍中颈部,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2011年4月1日晚,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赴日留学5年的23岁青年汪某对前来接机的母亲顾某连刺9刀,致其当场昏迷。
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学生会副主席林森浩,因为嫉妒同寝室同学黄洋学习成绩,便用剧毒将刚刚考上复旦大学博士生的黄洋毒死。
……
这样的新闻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但却真实的发生在我们的眼前,很多媒体评论认为这是我们当前的中小学阶段教育缺失的原因所致,由于我们过多重视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其人格健全,在很多责任担当问题上,不给他们以价值观教育。
毋庸置疑,现在我们许多的学校,我们许多的家长,对于学生的教育是很有偏颇的。从幼儿开始,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都希望孩子将来长大后考上重点大学。
“上重点大学”、“成才”、“成器”、“成钢”一直是家长的目标,老师的目标,学校的目标。然而,“成人”这个目标却被忽略了。
我曾经在班上给我的学生出过这样一个作文题:《我长大以后……》,60多个学生,有的写要当科学家,有的写要当工程师,有的写要当医生……,就是没有一个说长大以后要当工人,当农民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人格缺失是现代教育的悲剧。
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中国梦”,需要全民族共同努力。社会发展需要精英,也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没有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这个社会就不可能正常运转,再高的科学技术也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社会财富。
中国有这样的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小偷针,长大偷金。”民间的俗话,说明了儿童阶段和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一个有20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我认为,健全的人格培养,必须从小学抓起。而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人格形成与学生的成长,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二、语文教学对人格形成具有特殊地位
人类也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幼儿从有思维开始,当需要或排斥的表达得不到满足时,幼儿就会哭闹。有人认为,反映激烈的幼儿长大后有创造性潜能,反映平缓的幼儿长大后有冷静、周密潜能。这些潜能的发挥,全靠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培养。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接受不同教育、经受磨难形成的一种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和品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于不同学生家长文化水平、社会修养、思想境界的差异,每一个小学生的性格也就不同,这就需要小学老师的教育和培养,而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学生人格培养的载体,具有的优势显而易见。
有这样一个例子,我在教小学一年级时,有两个7岁的同学为玩具发生争执,抢不到玩具的一个同学轮去拳头打向另一个同学,被打的同学只知道哭。我分开两人后了解,得到不同的回答。被打的同学哭诉说:“我爸爸妈妈告诉我,不能打人骂人。”打人的同学说:“爸爸妈妈告诉我,谁欺负我,就打他、踢他、咬死他。”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纠正“孩子第一任老师”——孩子家长的错误。在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当学生父母的指导有问题时,既要教育学生尊重父母,又要敢于批评父母的错误。
人类交际从语言开始,语文也是是人类社会交际最重要、最常见的工具,语文程度是工具与素质的综合体现。每一句语言的表达,每一个词汇的应用,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所以,语文教师除了教书还要育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个要求,表述了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格培养和形成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推卸的重任。
小学生学习语文,都从识汉字开始。西方的拼音文字每一个独立是字是没有含义的,只有组合起来才表达一定的意思,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几乎每一个独立的文字都有其含义。解释这些汉字的意思,是可以渗透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影响学生的。
比如说,“利”字,我解释这个字由“禾”字和利刀旁组成,禾苗要用镰刀去割,要劳动。只有劳动才能获利,只有劳动获利才是最光荣的事。
比如说,“抢”字,我解释这个字由“仓”字和提手旁组成,到别人粮仓里去用手拿别人的东西。“抢”别人的东西,是不道德的。
比如说,“孝”字,我解释这个字由“老”字和儿子的“子”组成,孝,儿子将老人背在背上是“孝”,敬老爱老是“孝”。
比如一个“叫”字,不同的立场观点和审美态度就可以用多个不同的字表达:“鸣”、“啼”、“吼”、“呼”、“啸”、“吼”、“喊”、“哭”、“嚎”……
一颗字蕴藏着许许多多的含义,这就是汉字的博大精深,是西洋文字永远不可比拟的,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生识字的同时,要从汉字的含义渗透人格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心灵高尚的人
在语文教学中,要把学生会思考、会探索、有智慧、心灵变得更高尚、意志炼得更坚强的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在教学中,常常结合所学的课文对学生進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如在教《忆江南》、《望庐山瀑布》、《示儿》等古诗词时,我就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和联系实际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结合起来,教育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在教课文《孔融让梨》时,我就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首先要从爱父母、爱亲人、爱朋友、爱同学做起,因为人民是有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组成。如果一个人连他的亲人都不爱,他爱人民就是一句空话。于是,上完课后,我要求学生为自己的亲朋好友做一件让他们感动的事,一周后写成书面材料交给我。
一周后,全班同学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有给爷爷奶奶倒水洗脚的,有给弟弟做玩具的,有打扫集体楼道的,有给老师画画做卡片的……尤其是一个学生上山给给奶奶砍树丫做拐杖,写得十分感人。这个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我还在一个乡村小学任教任二年级班主任,一个“六一”前夕,一个平时调皮出名、成绩倒数的学生,大队部没有批准他入队。入队宣誓前一天,下午放学了,这个同学没有像平时一样,打打闹闹地冲出教室,而是低着头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动不动。我走过去问他:“为什么不回家?”这是这个孩子噙着泪花说:“我想加入少先队。我奶奶病重了,医生说可能没几天就要离开我们了。我想让奶奶看见我戴上红领巾后再离开......”看着孩子潸潸流下的眼泪,我内心震惊了,这个只有8岁的孩子,却有这样的孝心和爱心,这不是他最大的优点吗?于是我破例答应了这个孩子的要求。第二天,这个孩子如愿地戴上了红领巾,他幼小的孝心和爱心得到了满足。而11年后,这个当年成绩倒数而顽皮的孩子却考上了外省一所医科大学,成为了一名外科医生。
教育所有的孩子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我认为,教会他们关心他人,教会他们学会感恩,使学生成为“阳光、健康、追求真善美”的下一代,不仅仅是《品德与社会》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德岩.《汉语美学》,中国社科出版社.
[2]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
[3]朱永新.《走进最理想的教育》,漓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