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及发展

2018-01-25曾婷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2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工智能

【摘 要】人工智能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实现了广泛应用,并对传统模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就高等教育领域而言,人工智能对师生关系、教学科研管理和高校行政后勤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冲击力,但是人工智能也不是万能的,在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不能替代老师,也不能替代学生去学习,从根本上无法改变教学工作的本质,更难实现科研任务的完成,对人文科学的影响几乎为零。作为一项新的技术革命,人工智能也许只能改变教育的表面形式,对教育的本质影响力有限,对教育行为和结构也产生不了重大影响,更没法左右高等教育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教育本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005-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应用速度,人工智能借此也从“实验室”走向日常生活中,在一些领域暂露头角,引人瞩目,如人脸識别、语音识别,这些都是最近的技术表现形式。人工智能漫天铺地而来,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和引入新的发展模式。高等教育作为人类文明延续的重要载体,也受到了相当程度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与挑战。如果将人工智能技术全部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能否给高等教育领域带来颠覆性的变革?而作为人类文明的“动力站”和“加速器”的高等教育,在这场变革中会留下什么不变的东西呢?本文将基于以上思考来展开系统性的分析研究人工智能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冲击。

一、教师与非教师类职工

人工智能具有“类人物”的属性,使得智能机器人有了广泛的市场前景。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在家政服务、劳动操作,已从想象变为现实。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也得到了长足发展,那些固定工序、标准动作和重复性劳动被机器人所取代,照此下去,如果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将会对高校老师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一,高校教师的数量也许会下降,但是能够对学生深度辅导,能有效进行思想交流的老师需求量不减反增的。高等教育中那些听说读写的教学工作,考核评价类的工作都有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照此分析,基础性的课程也会很大程度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是人工智能毕竟没有思想性,那些与美学教育有关、需要进行思想交流的讲授,人工智能目前只能望而却步。依据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学科内基础性的讲授工作将被人工之所替代,而对于个性化的教学任务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等教学工作,将会面临着更大的市场需求。第二,如果那些简单重构、有标准动作的工作被智能机器人所替代,那么教师的作用将在哪里体现呢?老师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技能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高等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标准将会进一步得到提升,职业结构将会发展质的变化,那么具有思想深度、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老师将会受到重用,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三,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使得教师的学术权威不断受到挑战。当老师的学术观点与人工智能下的大数据分析得出的观点不一致时,学生就面临着学术上最大的问题,是听老师的还是应该相信智能机器人的?长此以往,老师的很多观点将会被学生所不接受,老师的学术观点也许就会更加落伍,这就对高等院校老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高等院校的行政后勤人员的工作量将大大降低。高等院校教辅人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学生学习数据,及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同时记录存储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为老师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指导方案。伴随着人工技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谁都不能否认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的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广泛,将对教辅行政工作模式产生深远性的影响,使得高校日常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必将带来是远程操控、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无纸化办公等发展潮流,使得对行政人员的需求量将为降低。在高校院校后勤管理领域,校园清扫等工作将被智能机器人所替代,降低了学校日常运行的成本。

二、学生学习与交往

人们更期待接受高等教育。当那些重复性、简单性、标准化和体力型的劳动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后,人将做什么?当人被人工智能技术所解放后,人们期望社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状态?那时,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心境可能有所不同。人们那时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人工智能机器所无法给予的高级技能和思想深处的文化情趣。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和应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相互融合,高等教学中的学习模式也在悄然声息地变化,以智能终端设备上的自我学习将成为趋势,学习将突破时空限制,变得更加自由化。第二,师生之间的线下互动时间将变少,但线上的社交效率更高,更加智能化设备为师生之间交流带来便利。一方面,为师生之间的在线交流带来便利。另外,由于功能性的集中,使得人们对智能设备的依赖性加大,这样就会造成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次数大为降低。但是要知道,师生之间不仅需要以线下形式来实施交往,感知社会关系,认知自我角色,而且也需要以线下活动的实施来固化社会关系,实现自我与社会的交流与沟通。虽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在高等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在线的方式感受教育,但是线下交流的人文性和思想性特征就会显得弥足珍贵。大学作为学者们聚集的场所,师生之间的价值观和人文素养的交流是没法回避的,所以即使在人工智能时代全面到来的时代,师生线下交流的社会意识更值得关注。

三、教学内容、形式与媒介

这部分主要以教学内容、形式和媒介三个方面分析人工智能对高等院校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后的人工智能将具有超乎想象的数据存储能力和分析应用能力,就会出现更加拟人化的语音技术和更强烈的现实感官体验。基础性知识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方式来实施学习,在未来高等院校课堂教学中,老师将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目前我们分析,老师应该着力于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专业化技能的训练上,这种思维和技能训练所需要的学习资源成为老师在以后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学内容的演进与变革将会导致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目前,在人工智能引领下,翻转课堂已经从想象变为现实。当课堂教学需要对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加以重点训练时,讲授教学的模式将会成为历史。小组讨论式、演讲式的教学将成为最为流行的教学模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依据目前的技术发展趋势,在将来的课堂教学中,智能终端设备将习以为常。

四、科研

人工智能助力科研工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科研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如文献资料的获取与搜集,数据的分析、分析报告的生成。这样的话,老师将从科研工作中最基础性的文献搜索与分析等工作中解放出来,老师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对学术批判和创新性研究上。另外,智能机器人将成为科研工作的有力助手,有效地实现跨学科解决科研问题。但是不可忽视的,人工智能技术在科研中应该用将削弱科研团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第二,人工智能将有助于学术规范加强学术伦理。人工智能下的大数据分析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将避免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因为大数据很好地判定学术腐败行为。人工智能的分析结果将会使科研工作者时刻要注意自己不能触犯学术伦理,注意学术行为的规范化建设。第三,学术评价体系有待重构。目前高等院校对科研工作的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误区,一种是“以量取胜”,就是单纯看在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数量以及科研课题的等级。另外一种就是“以质取胜”,就是科研工作者将自己认为最出色的研究成果交给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进行评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智能机器人也能参与到科研评审工作中来,但是人工智能很难刺破“以量取胜”的科研虚假繁荣的泡沫,以后的学术评价体系如何构建?参与科研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是否有作者身份?人工智能时代已经不是简单的人治,而是出于人机共治的新时代,机器人的公民身份的获取可能时间不太久远了?

五、人文学科作用凸显,高校专业结构发生变化

当人类生产生活中那些简单、重复、体力型的劳动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时,人们从简单、无趣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时间和精力有了空余,有了更自由的生活,人们就得思考如何利用好这些空余时间?人们也许会从事兴趣爱好之事,出去旅游,享受身心的放松,但是不管哪种形式,也许都不离不开人文思考,内心世界的安然与快乐,因此即使在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时代,人文学科将会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虽然人工智能模拟人的功能变得强大,许多工作或许智能机器人就会帮人类完成,但是这种情况就不能体现出人的优势和作用来?与机器相比,人的独特优势就是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具有的思想性。人工智能虽然也许具有一定的思维性,但是在能力上远远没法达到人类的思维和意识,更不能替代人类从事社会实践尤其是社会关系的处理。人类情感的丰富性和思维的发达性,智能机器是不能比拟和超越的,人类始终将比机器人具有批判性和审美意识。高等院校的人文学科中的文史哲、艺术类学科,都是研究人的,而人在思维上的不确定性,智能机器人显然无法超越的。所以可以看出,即使在人工智能技术高达发达的未来,人文学科却迎来发展上的春天,将会强势回归。

六、高校管理

第一,高效行政后勤管理全面实现高效率的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的全覆盖,智能终端设备的全面普及,使得高校行政后勤管理实现了高效率的信息化。高校管理可以通过智能软件对学生的学业管理、学籍管理实施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对于事务性的管理不但能够做到实时监控还能实现优化管理,从而提升高校行政后勤管理水平的提升。第二,实施更为精细化的管理。智能技术中的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完全可以应用到高校管理活动中来,实施对学生如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心理情况的完整记录和综合分析,发现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的潜能和优势,为学生制定更加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七、高等教育生态

校企合作的模式也在一定程度导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这里面也是社会开放性的显示,加速了社会的流动性。开放性和流动性的增强将会促进各种培训中心、教育机构的繁荣,这些培训教育机构将比高校更加灵活和开放地应用人工智能,进而打造个性化的教学培训方案,使得教育培训机构的提供服务和高校教育的质量同样具有影响力。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机构相互合作、资源互补,共同提升社会整体教育水平。同时高职院校面临着被缩减的局面,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基本上从事的是重复性、规范性和体力型的劳动,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些工作就会即将被淘汰。

八、人工智能无法撼动的根基

1.教育的本质、行为与结构不变。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作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学到智慧,使人的心灵更加美好,使得社会文明能够延续下去。只有有人类延续下去,教育也会延续下去,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和行为机构也会被固定下来,而教师、学生、高校管理者的实体身份智能机器人是不能取代的。人工智能是一项新技术,它只能以技术革命的形式对原有的教育形态给予冲击,但是从本质上无法改变教育的行为结构。

2.高等教育的使命与内外部关系不变。

有学者认为,大学是社会上最稳定的机构,因为它有效满足了人们最为永恒的需求,它存在的时间久远于其他社会机构,比如政府,还有各种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科学技术的演进。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的形态已经越来越丰富,但是作为高等教育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大学还是永恒地存在,在不断地完成折它的使命,而没有终点。纵观历史,大学在文艺复兴诞生以来,它的使命与任务一直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传承的使命决定了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割不断、剪不断的关系,同时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关键,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的根本动力。只要人类社会继续存在,高等教育就不会消亡,高等教学的使命与责任就一直会在践行之中。人工智能作为新技术的代表,虽然在表面形式上加快了高等教育的变革步伐,但是还没能从根本上撼动高等教育的使命及其内在关系。

参考文献

[1]刘璐.教育网络与教育创新[J].电大理工,2008年03期:45-46.

[2]刘兴林.大学本科人工智能教学改革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0年08期:23-24.

[3]钟琦,胡水星.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整合应用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26-27.

[4]杨方琦,杨晓宏.从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看我国教育技术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年05期:35-39.

作者简介:曾婷(1993-),女,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生,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专职教师,研究方向:信息技術教育。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人工智能与就业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