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2018-01-25钟坚
钟坚
【摘 要】古诗词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对学生的品德形成、语文素养以及文化智力水平的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从小就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诗词能使学生较为正确地认识古代社会,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增强爱国主义感情。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185-02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入的古诗词,其内容健康,语言优美,学生学习这些古诗不仅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一些社会情况,而且能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还能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秀丽壮美,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那么,怎样来学习古诗呢?
一、体会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1.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写作技巧上,中国古典诗歌种类繁多,如借物抒情、卒章显志、欲扬先抑等;在题材方面,中国古典诗歌的选材广泛,诗人们借诗歌抒发对大千世界和美好生活的种种体验。中国古典诗歌所具有的浓郁的抒情性、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古诗词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的平仄押韵,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古韵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句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怎一个“美”字了得!古诗中通常都有着借物言志内涵,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3.可以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诗歌如同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宝藏。学习古典诗歌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在学生心田上播下民族优秀文化的种子,才能使已经维系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不在历史的洪流中消亡,并不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方法
1.从诗文入手,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优美精练的语言刻画出来,如《鹅》《游园不值》《春晓》等诗。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只需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顺理而下,自然就会领会诗中意味:碧空万里,江水浩荡,江面一叶孤舟,扬帆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他敬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遠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儿了,眼一迷糊,帆影不见了。可见,诗人瞩望之久,思念之切。于是,长叹一声“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感情多么真挚啊!
2.运用情境教学法,体会意境美。
要让学生领会古诗中的意境,就是要使学生感知诗人所描绘的鲜明的画面,然后通过想象,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此,为了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与古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引起共鸣,除了要帮助学生消灭文字上的障碍外,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技巧和方法。如可以通过景物观察、提供史料、板书示意、联想对比等方法进行。例如:韩愈的《早春》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是诗人经过仔细观察而提炼概括出来的对早春特有的景色的描绘。“最是一年春好处”是诗人爱惜早春的真挚感情的流露。如能引导儿童去实地观察一番,就会感到“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得非常真切;然后进一步去体会诗人爱惜早春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联想可使儿童认识到自己正像初春萌芽的小草,生机勃勃,是学习的最佳时期,应趁此时机努力学习。
3.运用反复诵读,领会诗词含义。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法不是要求老师逐字逐句去解释古诗,而是通过有情感的朗读,使学生们感受到古诗的抑扬顿挫之美。古诗都是押韵的,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便于学生背诵熟记。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是感性的,善于记忆,就算他们并不懂得诗词的意思,但只要读的熟了,同样能够背诵下来。原来很多作家都提到他们在上私塾的时候,那个时候根本读不懂,但是也按照要求背诵了下来,等到渐渐长大,他们也就逐渐懂得了那些诗文中的深刻含义。
当学生熟读成诵时,再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所描写的景,或所抒的情感,稍加点拨,便可以体会诗中的含义与感情。另外,朗读,还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的意境便会在头脑中形成。可见,有情感的朗读是让学生感悟古诗内涵的最佳途径。
4.围绕重点词句展开分析。
大部分诗,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
例如《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遇赦,离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的。全诗采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艺术画面:晨曦初露,彩霞满天,从白帝城飞出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直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层峦叠嶂,夹道迎接……好一幅长江三峡行舟图啊!看来全是写景,诗人是怎样在写景中抒发自己的感情呢?我们可以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再现这个意境。诗一开头,诗人用一“辞”字,把告别白帝城时的气氛写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接着用“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对照,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之情。猿声用“啼不住”修饰,足见诗人心情的喜悦。而以“轻”饰“舟”,足见诗人心情的轻松。通过这些关键词、句的点染,诗人披霞乘舟,顺江东下的鲜明形象便历历在目,其欢快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描绘了诗歌的“境”,点出了诗人的“情”,学生的想象自然会进入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古诗词教学无论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其它方面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充分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参考文献
[1]忻传辉.试论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5).
[2]陈凤娟.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反思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