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科竞赛对大学生毕业去向的影响
2018-01-25孙提侯怡芬袁小凤
孙提 侯怡芬 袁小凤
【摘要】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是由浙江省大学生命科学竞赛发展而来。本文通过统计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自2010年参加首届浙江省生科竞赛到2017年的毕业生去向数据,分析生科竞赛对大学生毕业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科竞赛在学生的学业生涯中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可以激励生物专业学生更加主动的选择考研深造,对本科毕业选择就业的同学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生科竞赛 大学生 学业影响 毕业去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0-0178-02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意见明确指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支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突破口,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坚持问题导向,补充培养短板,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把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改革的支撑点,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可以看出,国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重视程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2007 年浙江中医药大学(下文简称:浙中医大)发起并承办了首届全省大学生生物技能竞赛,经过两年的试行,2009年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正式纳入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序列,至2017年已经成功举办9届生命科学竞赛,并于2017年秋季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
那么生科竞赛对大学生的毕业去向有什么样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工作有什么作用,需要进行系统地调查和研究,笔者通过梳理近9年毕业生就業数据,分析了生科竞赛对大学生毕业去向的影响。
1.生科竞赛概况
浙江省生命科学竞赛是由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委员会主办,浙中医大承办的省级学科竞赛。起初参赛对象包括浙江省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和专科在校学生,后逐渐扩大到全国部分省市的一些高校。竞赛中每支参赛队伍由4-5名队员组成,由1-2名老师进行指导。各队在半年内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设计、开展实验研究并进行野外采样调查,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分析,获得结果,撰写论文。
竞赛委员会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提交作品的收集,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成果进行网络评比,并按照一定比例选取网评成绩靠前的队伍参加现场答辩。通过对参赛队伍的PPT制作、现场讲演、回答问题,进一步评分得到名次。
生科竞赛在近十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竞赛体制完善、专业面向广阔、注重过程培养、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优秀学科竞赛赛事。并于2017年在国家教指委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
2.生科竞赛与学业
在举办的九年生科竞赛中,参赛学生是大一到大三的本科生,生科竞赛从确定实验课题,制定实验方案,到完成参赛项目,这个过程中让参赛学生在思维上和技能上都有一个巨大的提升。生科竞赛对培养学生专业兴趣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竞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充分地运用专业知识,发挥自主能动性和创造力。参赛者能更直接向指导老师学习没有掌握的专业知识,团队以一种高效的方式运行并且能动地吸收一切有用的知识。就学生而言这是一次独立自主并且深入的将自己专业知识和实践结合的过程,在竞赛中最大限度地完成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和开发。生科竞赛对提高综合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经历过竞赛的系统性训练,参赛者不仅学会查阅文献、开展实验、撰写论文、制作PPT,还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对于参赛者带来省级、校级等各种荣誉奖励,激励他们在学生科研方面有更多的发展和进步,使其对科研竞赛、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优异的成绩会让他们在各类的奖学金申请上占据较强的优势。生科竞赛与学业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生科竞赛与毕业去向
生科竞赛已成功举办九年,而竞赛对于大学生本科毕业后的去向究竟会有多大的影响。在结合各方面因素后,我们对浙中医大生命科学学院在2009年生命科学竞赛发起后的毕业去向进行了调查和统计。总计调查分析了2010届至2017届学生共1654名毕业生毕业去向情况。总的毕业去向有:考研、就业、出国深造、考取公务员、自主创业、待就业等几类。
3.1 生科竞赛与考研
统计发现,生科竞赛开办以来参加考研的同学占毕业去向的13%,高于没开办竞赛时考研人数比例。考研学生中有竞赛经历的占73.4%(见图1),可见生科竞赛对生物专业的学生选择考研影响之深。生物是一门高精尖的学科,在生物领域想要找到自己的价值需要探索、研究和深造,这样的价值是建立在博学而广阔的知识基础与创新思维之上的。所以考研是我们学好这门专业必不可少的一条路。
生科竞赛给参赛学生提供开放性主题,这几届竞赛选题领域囊括微生物,生化与分子生物、遗传学、生态学、生物安全、生物综合、生命科学等多个方面。
这些主题带给参赛学生更广阔、深刻的专业认识,让学生知道生物这个大专业的魅力,建立他们科研的兴趣,打开他们的学术之路。
从毕业去向的选择考研的数据上可以看出影响是在逐年增长。而国家和社会也需要大量高精尖的生物工作者,来支持我们国家的科研工作以及教育工作。这条科研学术之路远比它看起来的还要崎岖,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踏上科研学术之路。他们坚定的目标和方向与他们在竞赛中建立起来的专业兴趣和目标密不可分。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每年都会有2个学生被保送到浙江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而他们均是作为队长带队参加生科竞赛。
其次,通过调查统计发现,生科竞赛中考研人数比例在逐年上升(图2),这反映了生科竞赛对生命科学学院本科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生科竞赛可以帮助同学认识和明确自己的考研目标,在考研过程中,特别是在复试时有实质的帮助,因为生科竞赛对考研的帮助导致了参与生科竞赛的人数也在逐年上升,考研与生科竞赛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相互激励的关系。
3.2生科竞赛与就业
统计中发现本科毕业选择就业的同学有80%,在直接选择就业的同学中参加过竞赛的同学占65%左右(图三),在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反馈中,参加过竞赛的同学中大多数在生物公司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部分同学大多数是公司的实验技术人员、医药代表、生物类产品的销售或各大医院、药物公司实验人员。工作所需的技能大多数来源于他们参加竞赛时所学的实验操作技术。
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最基本的文档编辑工作,每个参赛团队必须上交综述、实验设计、实验论文和若干的实验记录,文档要求非常严格,进入决赛时需要制作PPT现场向专家答辩自己的参赛内容。让学生在科研之余掌握以后工作中需要的基本技能,这些熟练的基本技能让他们在工作中更加迅速的进入工作状态。也让他们在工作面试中更加自信从容。
在竞赛过程中,实验和上交的一系列呈现整个实验过程的文案都是同等重要,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能够让他们学会以及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甚至让很多同学都具备了研究生的实验操作水平。自主独立的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根据结果改进自己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很多同學会有额外的发现,通过竞赛他们有了新的发现,竞赛后他们继续自己的研究申请省级科研课题,申请专利,转化自己实验成果等等。这让他们在实验技术员,医药代表等的岗位应聘中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优势。
我们曾经做过一次5000人的全省范围内的调查问卷,有65%左右的同学表示生科竞赛对他们就业起帮助作用。事实上竞赛不仅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实验操作的掌握有要求,而且对学生的文案工作及个人素质也有要求。通过竞赛的系统锻炼,学生的专业、个人能力大大提高,在应聘面试时能更自信更全面地展示自己,这也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工作中是非常需要这些能力的所以生科竞赛对学生的个人能力的提升及就业都有很大促进作用。
3.3生科竞赛与其他毕业去向
生科竞赛对其他毕业去向也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人数较少,统计的数据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如选择出国的同学,生科竞赛对他们而言有一定帮助,在参赛期间他们在英语学习、实验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取得明显的进步。若在竞赛中获奖,则对他们的履历和面试都有一定的支持。生科竞赛更像是一块敲门砖一道桥梁帮助他们走向目标,与国际化的生物学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
4.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讨论我们可以发现,生科竞赛对学业的促进效果是相当明显的。生科竞赛重视过程培养、重视技能练习、重视能力训练,这些都在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生科竞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增加有利于高等学校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输出人才。而具有学习能力的学生的毕业去向也会因此更好。可以发现参加生科竞赛的考研人数和就业人数在逐年升高,生科竞赛的参与对于毕业生来说是一段宝贵的经历,其中学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更是伴随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参与生科竞赛的过程中,学生也会看到生命科学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进一步深造的愿望。而成功考上研究生的事例也会进一步促进下一届学生参加生科竞赛,培养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对于就业的学生来说,生科竞赛的经历也相当宝贵。生科竞赛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口头表达等方面有助于学生找到更好的工作,并在工作中获得成果。由此可见,生科竞赛对于学生的学业有所帮助,对于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也有较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剑平,章苏静.学科竞赛促进大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J]. 电化教育研究,2010(8):35-41.
[2]高云鹏,滕召胜,黎福海,等.开放实验室与学科竞赛平台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4):370-372+376.
[3]王凤,万智萍,叶仕通,等.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载体下创新团队的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1):57-60.
[4]雒亚男,李明敏.大学生专业学习与考研调查研究[J].才智, 2017(12).
[5]袁小凤,窦晓兵,黄燕芬,等.基于科技竞赛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