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018-01-25叶成林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50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学具数学

叶成林

【摘要】学生的学具操作是一项具有研究性质手脑并用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建模提供了载体。在教学中应当把握好火候适当的运用学具,有助于把抽象变更形象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潜能:更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学具 数学 动手操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0-0143-02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形成能力,提升体验显得尤为重要。

一、巧用学具,获得空间观念

让学生手脑并用,通过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可以有效地把抽象的空间知识在脑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实物,获得空间观念。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之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设问:谁能利用你手上的学具使它们从斜坡上滚下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研究探讨。得出圆柱容易滚后,有意识的追问把圆柱的底面放在斜坡上,照样容易吗?通过实践,学生发现容易滚和不容易滚的关键在于圆柱的面,学生在实践思索中获得发现,深化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得的,它需要教师精心指导,在生活、观察、动手、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只有在低段的空间观念“根深”了,以后的学习综合几何知识方能“叶茂”了。

二、巧用学具,获得新知

1.有助于激发学生尝试的激情

小学生好奇,敢于质疑,这是学生学习求知的原动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在讲授北师大版“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时,教师可以自制活动可拆的长方形、正方体、圆的实物,由学生分组探究。有些小组采用直接测量周长法,有些小组把图形拆解了变成线段后再测量,共同得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長=边长×4。对于圆而言学生只会利用拆解法,把圆弧变成线段测量,而不能与圆的直径挂上钩。在教师的指导下,量取出圆的直径,并把直径与π的乘积计算出来,恰好与前面测量的数据一致,及时得出圆的周长=圆的直径×π,有些同学仍有疑问,用大小不一的圆让他们亲自验证,共同见证抽象公式的正确性。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看到自己也能“见证奇迹”,成功和自信便得到培养。所以,巧用学具能激发学生的尝试激情,就不会对公式、定理、推理等知识望而生畏了。

2.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

在教师传授新知时学生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只单单记住怎么去计算但是不明白算理,通过学具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如在教学 “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红花和黄花操作“10比6大几”。学生从学具袋里取出10朵红花和6朵黄花一一对应排起来,会发现红花比黄花多了4朵,进而明白10比6多4。学生可以清晰的概括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实际就是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问题,都是减法计算的道理。

3.有助于数学概念的形成

对于低年级来说,概念课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只凭教师空洞的讲解,很难让学生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这时候有必要在讲解的同时,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配合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的理解。教学中有关探讨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可以利用学具拼出一个角紧接着给角的边接长,(保持原有的张口度)学生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简直不敢相信,角的大小没有变只不过是角的形状变大了。很容易的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进一步利用学具使角变大变小,学生轻易的发现和角的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三、巧用学具,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意识不是每个学生都与生俱来的,大部分是通过后天培养形成的。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就会在积极的内心情感的驱动下,学习的能动性与积极性等主体特性更加深刻、强烈。

1.激活“发现问题”的意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发现问题更多是指发现新方法、新观点、新途径以及知道曾经不知道的新东西。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给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条件,学生在这样的条件下能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动手操作:想办法将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学生自主活动中出现了以下几种剪拼的方法:

教师给学生一段自主学习的时间,却收获到了很大的惊喜。第一种和第二种都是教师预料当中的,对于第三种剪拼方法,不得不赞叹学生的创新能力。他们还发现:这三种剪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剪出了直角,为的是转化长方形。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内化为自我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疑中思,疑中学,疑中生奇,疑中得趣,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前不久,我刚好在班里举行了一次智力七巧板比赛。他们根据脑袋中的表象用七巧板拼出各种各样的小鸭。如图:

智力七巧板不仅能激发学生好玩的兴趣,还能在玩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四、巧用学具,贴近生活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下转第146页)

(上接第143页)

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小学数学生活化。记得有位教师上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他一上课带来了生活中的学具——呼啦圈。学生一看到就特别兴奋,第一次叫3名学生都站到呼啦圈里,第二次又叫了5名学生站到两个呼啦圈里。(根据老师的要求,有一个学生既在第一个圈里,又在第二个圈里)紧接着就让学生根据你看到的形状画到黑板上去。没想到学生们就兴致勃勃的画出了“韦恩图”。

总之,在教学中,在备课的时候,可以去生活中找找和课本息息相关的学具,能够展现出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合为一体的教学理念,让数学更好的贴近生活,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张敬赔.小学数学学具理论与实践.国际文化出版社,2003

[3]杨志杰.让学生动手操作起来.小学数学,2007.06

[4]徐文和.小学数学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学具数学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