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 time有效提问的案例分析
2018-01-25仇成龙
摘 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根据实际教学目的和学生学习需求,增加准备或提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用“提问”的提示性步骤来逐步呈现Story time,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可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其英语语言知识储备还不够丰富,这便加大了教师提问的难度。因此,本文基于《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Story time),尝试探讨如何才能提问具有一定深度、却又在学生可理解范围内的问题。
关键词:提问;Story time;案例分析
一、 案例素材
本文的案例选自《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4 I can play basketball(Story time)。基于Story
time的关键词是“can”,因此绝大部分教师便会围绕can提问,而且都会不约而同地设计这样三个问题:
1. Can Wang Bing
play basketball?
2. Can Mike play basketball?
3. Can Liu Tao
play basketball too?
二、 案例分析
上述的三个问题虽然都能够围绕“can”这个关键词提问,但是提问的句型过于单一,而且学生的回答也只能局限在“Yes,he can.”或“No,he
cant.”,这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而且对于第三个问题,很多教师也知道这样的提问会引起争议:Liu Tao一开始并不会打篮球,但是在 Wang Bing和Mike的鼓励下,Liu Tao投进了一球,然后兴奋地说道“Yeah!I can play
basketball.”但是,Liu Tao到底会不会打篮球呢?
所以,在提问第三题时,很多教师会让学生先试着回答:有的会说“No,he
cant.”,有的会说“Yes,he can.”。出现争议后,教师才进一步追问:
Can Liu Tao play basketball at
first(起初)?
Can Liu Tao play basketball at last(最后)?
通过提问上述两个问题,教师试图帮助学生消除争议。可是,笔者认为这两个问题根本没有起到启发思考的作用。脱离Story time的情景,很多学生也能根据逻辑推理回答:起初(at first),Liu Tao肯定是不会打篮球的;最后(at last),Liu
Tao很有可能是会打篮球的。
三、 案例重组
还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只是按照Story
time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提出了上述的三个问题,并没有真正地体现出问题本身的难易程度与深度;更没有有效地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这四个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
第一题:What do the boys talk about?(播放整篇課文录音)
(通过运用“听”这一技能,找出课文的主题词“basketball”。)
第二题:Can Wang Bing play
basketball?
第三题:Can Mike play basketball very
well?(播放课文卡通,在第二幅图结束。结合“听、读”技能,“说”出正确的答案。)
第四题:Can Liu Tao play basketball very
well?(阅读课文的第三、四幅图的文章。由于问题有点难度,可以促使学生运用“读”的技能,反复阅读文本,思考问题。)
四、
案例回顾
事实上,如果深入体会一下Liu Tao说的“Yeah!I can play basketball!”,这里应该理解为“耶!我学会打篮球了。”可是,由于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储备有限,以及考虑到教材内容的一致性,此处还是沿用can一词。所以,如果教师只关注语法结构,忽视语法功能的话,便问出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Can
Liu Tao play basketball?”
另外,本课中“Have a try.”的呈现,也遇到了类似的窘境。很多老师都会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教师手拿篮球,逐个问学生“Can you play basketball?”。如果学生说“No,I cant.”,教师就会马上呈现“Have a
try.”,学生也会接过球,做个投篮的动作。乍一看,这样的情景没什么错,与课文的情景几乎一模一样。
可是,仔细回想一下课文的情景:Liu Tao是在看到Wang Bing、Mike打篮球打得不错的情景中,以及三人是朋友关系的基础上,Liu Tao才在大家的鼓励下尝试着打篮球。可是,我们设计的情景呢?老师拿着篮球,虽然面带微笑,但是仍像审问一般地问着“Can you play basketball?”。事实上,课本的情景远比老师模拟的情景要丰富地多。难道,学生说了“Yes,I can.”,其他人就不能让他/她展示一下,“Have a try.”吗?学生都说了“No,I cant.”,老师还要勉强学生做自己不会的事,“Have a
try.”吗?这显然又是只关注了语言知识的结构,而忽略了语言知识的功能。
其实,在教材的编写上,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事实上,学生在表达“Yes,he can.”时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更不说熟练地区分“Yes,he/she can.”与“No,he/she can.”。所以,可以再插入一幅“女生不会打篮球”的图片。例如,“Can Helen play basketball?No,she cant.”另外,本单元的题目也可以改为“Can you play basketball?”或者“He/She can
play basketball.”更合适。
五、 案例小结
通过上述的案例分析可以得出,有效的提问需要建立在正确理解文本情景的基础上,准确地定位重难点,综合地融入“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更多地关注语言知识的功能。正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所说,“根据实际教学目的和学生学习需求,增加准备或提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学习难度。”而有效的提问恰恰是降低英语学习难度的途径之一。
有效地提问,有效地降低学习难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仇成龙,江苏省苏州市,苏州高新区镇湖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