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三历史备考策略探究
2018-01-25肖艳华
肖艳华
摘 要:核心素养是个体适应社会需求、获得人的全面发展、提高自我生存能力的必备要素,本文就核心素养所必备的要素和条件,通过分析高三历史学科高考备考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师、学生、家长三方群体对高三历史备考实际需求进行备考策略的探究。
关键词:历史教学;高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8)10B-0065-02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教育事业不断稳步前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多年来不变的教育发展主线,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并提出将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作为促进课改深化的重点,推动教育全面高质量发展。那么,现阶段在高中教学乃至于在高考学科备考中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核心素养?这些核心素养对学生学科备考、综合素养的提升會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些是当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直面的问题。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总结,核心素养可以从思想基础、具体内容、呈现方式三个维度来理解。即 “人的全面发展”,阐释学生成为怎样的人才的思想基础;知识体系、能力、情商,语言处理、问题解决、社会合作、创新意识等具体内容;以及最终会以何种方式外显出来。
一 、高三历史备考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在历史课程教学时,教师不能够有效地、及时地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动机、效果做出有效引导和触发,以及有效的课程评价。学生在教学中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其思想和观念往往不能够被老师有效重视。这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从而产生学习惰性,影响学习成效。
由于学生众多,老师无法顾及到每一位学生,不能够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进度,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够细致,粗放式的教学管理是以学生历史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和情感体验。这种单向式的课堂教学往往收效很差,学生学起来也觉得费力,从而使学生对历史课堂产生应付心理,并且更加重视应试技巧和过分追求分数高低,这种功利性的学习方式违背了教育促进人发展的初衷。
(二)过于强调应试忽略人文建设
目前,我国对人才录取和评价方式仍然是以应试为主,其他方式为辅,每年六月的“高考”仍然吸引着全社会的眼球,高考仍然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对于大多数寒门子弟而言,高考几乎是唯一的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是最为公平的选拔性考试之一。
优质的教育资源从来都是稀缺的,这就造成了竞争的状态,在这种教育制度的设计下,以高考为导向的教学成为高中教学的常态机制。应试教育往往是采取单一的人才评价方式,目标和需求以考试为核心,讲究应试技巧和策略,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长期处于这种以分数为导向的学习环境中也容易造成学生厌学、抑郁、注意力缺失、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违背人才“全面综合发展”的主旨。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三历史备考策略探究
首先,应该弄清楚高考制度设立的目的。“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可以说,立德树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高考的核心目标和宗旨,基于此来建立较为完善的高考评价体系。学者黄永俭根据历年高考试卷进行分析得出“一体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一体是指设立高考制度的目的,即立德树人、导向教学;四层是指高考的考查范围、内容,要求考生通过阶段性学习掌握相关知识,通过学习塑造相关思维能力,具备相关的学科素养,最后是建立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根据上述高考价值评判体系,结合历史学科的实际教学目标,笔者总结出如下几点备考策略。
(一)分析高考试题,明确考查方式
历史课改下强调的学习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树立。这可以看作是历史教学的考查要点。出题的时候也应该围绕这些诉求和目标来进行。备考复习一般是在高三学年这个阶段,老师应带着学生仔细分析近五年高考试题,从真题入手,对每种题型、每道题考查的知识点、考查目的进行层层剖析,将真题研究透彻,通过较短的时间获得较高的学习效果,来达到目的。
这里切忌采用题海战术盲目地大量做题,做题的原则应是精学精练,具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可以通过一道题将相关的知识点讲解透彻,通过联想记忆、对比记忆、关联知识加深理解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在学生做完真题并彻底掌握知识点并且能举一反三,掌握相关知识后,老师可以根据真题来拟题给学生做,从而考查教学效果。
(二)把握考查立意,掌握历史逻辑
考查立意,即把握出题人的出题思维,知识点穿插分布的规律,而出题人也是严格遵照考试大纲要求来命题,老师除了要带着学生仔细分析研读考试大纲外,也要研究好出题人的喜好,出题人如何把握试卷的难易度,如何避开考试思维陷阱,其实这也是一种动态智慧博弈的过程。
要把握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内在的关联性,针对高中生的学习特点,以记忆为主,逻辑推理、情感体验等其他方式辅助学习。比如,学习家国情怀考查的知识点,在复习之余可以看看历史故事以及案例的叙述,来调解复习的紧张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组织学生观看历史专题片、影视作品,通过小剧场让学生进行历史人物角色扮演,模拟在当时的历史时空下历史人物作出选择的心理运动机制,体会和感悟历史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从不同的阶级、民族立场来分析历史事件,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些都是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的方法。用科学理论来武装头脑,加强历史判断能力,在对历史以及现实的认知中,体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三)理清复习思路,加强历史判断能力
历史复习应做到脉络分明、条理清晰,需要结合高考时间以及自身复习水平、能力,制定明确的备考计划。通常高三第一学年会制定三轮复习,三轮复习侧重点和复习方式各有不同。通常而言,第一轮复习时间为三个月,三个月内应明确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强化基础知识和核心知识,应使学生在意识中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第二轮复习进行专项训练以及综合训练,将知识专题化、板块化,目的是加强重点知识的学习,能够尽可能地抓住得分点;第三轮复习是对自身进行强化练习,针对之前复习中存在的盲点、难点、疑点进行学习。
老师应总结出近几年高考历史题的知识点分布、结构考查情况,通常而言,古代中国、近代中国考查内容和分值最多,主要采用的是以学生理解和理清脉络为主的复习方式,同时对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历史,如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可以结合汉代历史进行比较学习,学习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好各个版本的地图,此阶段应采用以理解、记忆为主、浸入感受为辅的学习方式,由于之前学习过这些知识点,因此,在复习备考的时候应着重于知识脉络的学习,学生脑海里应能够构造出历史发展流变的知识导图,知识导图应该包括所有知识点,学生应充分掌握好知识点,通过历史内在逻辑来推测历史史实,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来剖析事件背后的历史价值,分析历史意义,同时通过专题知识讲座的形式来增强难点、重点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晓东.新课改形势下历史高考二轮复习技巧[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6).
[2]罗安琪.全国新课程历史高考模式评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2,(3).
[3]黄永俭.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高考备考策略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