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力评价研究
2018-01-25陈垚彤张迪郭华
陈垚彤 张迪 郭华
摘要:高新技术产业是北京市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本文根据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力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对未来工作的建议和思路,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提质增效提供评价方法和决策依据。
Abstract: Tec-intensive industry is the key support for Beijing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the capital city.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high-tech enterprise growth, this paper uses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methods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growth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ideas for future work.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力
Key words: high-tech enterprises;growth
中圖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36-0021-03
0 引言
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和技术产出较高的先进型产业,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增长极。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力的研究,利于发现企业运行期间存在问题,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利于归总结传播先进经验,实现区域乃至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提升。本文采用因子分子方法,发现其余成长的隐含信息,进而挖掘管理盲点[1]。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力进行综合评价,便于对分园区进行成长力分类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提出有效建议和思路,以期达到优质成长力园区保持先进性、一般园区挖掘潜力提质增效、落后园区突破发展瓶颈缩小差距的效果。
1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 构建原则
①完整和科学性。力求反映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力的内涵与规律[2]。
②可实施和价值性。符合现行业务指标核算原则。
③指针和可持续性。有针对性的分析可提升现实知道价值[3],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环境与时俱进。
1.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在体系建立原则指导下,选取了七个具有说明意义的指标,见表1。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2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力评价与分析
2.1 因子分析
①数据来源。本文以北京中关村十七园作为主体研究对象[4],原始数据如表2,表1指标由上至下分别由X1-7表示。
②样本检验。结果显示十七园数据指标具备相关性,具备做因子分析所需条件。
③样本方差的解释。主因子的选定标准是特征值≥1[5]。为了后续因子解释,现将公因子数量改为3个。
④因子载荷矩阵。在主成分分析中使用的特征向量是建立主成分模型所必需的[6]。3个主因子进行因子载荷旋转处理后如表5。
携带大量信息的因子合理分布在主要评价指标上,经济意义易于解释,详见表6。
第一个因子包含X1、2、5,反映高新技术企业整体竞争实况,为竞争因子。第二个因子包括X3、4,反应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研究创新能力,为创新因子。第三个因子包含X6、7,反应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比情况,为规模因子。
⑤因子变量得分。利用SPSS计算各园区在三个主要因子上的得分[7],以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四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之比为权重[8],得综合得分,见表8。
2.2 聚类分析
提取主成分后解决了数据共线性问题[9],本文利用组间联结进行最优分割系统聚类。
由表9可知数据缺失情况;聚类结果如图1树状图所示,将此三类总结为:
成长力优等园区:海淀,遥遥领先其他园区,优势特征抢眼。
成长力良好园区:昌平、门头沟、朝阳;这些园区成长力综合分数虽不及海淀园,但领先优势仍十分明显。
成长力一般园区:其余皆为第三类成长力园区;这些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较弱,这既有地理劣势,也有历史发展缓慢等不利因素的拖累。
3 结论
通过综合评价排名,结合企业所在各园区历史发展趋势和现况,提供以下建议:①优等园区应充分利用发展优势继续保持领先状态,致力于提高科研投入产出比,同时也应关注小微企业成长。②良好园区借鉴先进园区成长经验,结合本园自身企业发展现状,深入分析落后原因,倾力推进大型企业提质增效。③一般园区成长力相对落后,重点工作应着眼于找寻发展瓶颈、制定解决方案,打破阻碍发展的屏障。
参考文献:
[1]赵喜洋,刘雅琴.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22):133-140.
[2]李海超,齐中英.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力评价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26):51-60.
[3]林海明,杜子芳.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应该注意的问题[J].统计研究,2013,30(08):25-31.
[4]杨国忠,颜鸷.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5,34(09):115-122.
[5]王霞,王岩红,苏林,郭兵,王少伟.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基于因子分析及熵值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07):79-88.
[6]赵喜洋,刘雅琴.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22):133-140.
[7]杨松令,常晓红,刘亭立.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以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3(07):58-65.
[8]柳森,贾建锋.高新技术企业R&D人员绩效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基于层次结构的个体优势特征识别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04):171-180.
[9]王霞,王岩红,苏林,郭兵,王少伟.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基于因子分析及熵值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07):7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