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题学生案例谈到大学生养成教育
2018-01-25邓杰予
邓杰予
摘要:高考失利学生沉迷虚拟网络,缺课、晚归、失踪,如何能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信独立的面对大学生活呢。本文从案例入手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延伸问题,谈到了大学生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养成教育;心理问题
一、案例事件
刘某,大学第一次大班会他是唯一缺席学生,随后一个月,他的到课情况非常差,还经常出现晚归或不归的情况。10月国庆节收假之后,刘某失踪了,不仅没上课,寝室也没回,电话更是不通。我赶紧与他远在广东打工的父亲取得联系,他父亲表示不清楚他的行踪,只是在国庆节前因刘某说要报名学计算机给过他600元钱。一个男生,身上有钱,会去了哪儿呢?
刘某来自四川泸州农村,是家里的独儿,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常常的孤身一人让他性格变得很内向,除了学习对其他都不感兴趣。每次考出好成绩,父亲都会打来一笔钱奖励他,这样的物质奖励成为了父母与他仅有的交流。6月底,高考成绩让刘某傻了眼,原本以为能上重本的他仅仅考了个三本的分数,高考的打击,父母的责怪让他不仅破了重本大学梦,还失去了先前父亲的承诺——一台笔记本电脑。整个暑假他一直浑浑噩噩的在网吧里度过,并惊喜的发现在虚幻的网游世界里找回了自己。进入大学以后,他经常外出到网吧玩游戏,这就是他缺课、晚归的原因。这次失踪就是他拿着父亲给的600元钱在校门外一家网吧包了机,一连在网吧待了十几天,直到花光了钱,他才回到学校。
二、案例分析与启示
1、养成教育中家校互动不可或缺。
本案例中刘某是一名新生,辅导员并不十分清楚情况,只有联系到家长,才能真实了解学生以往情况,同时,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一起处理事件,产生积极的家校互动。案例中刘某父亲得知刘某失踪原来是一直留在网吧时,忍不住在电话中责骂自己的儿子。等刘某父亲的情绪缓和以后,我再次了解了刘某在家的情况,父亲口中的刘某曾经是一个让人省心的孩子,但是他也深知高考的打击让孩子无法接受,以为暑假两个月时间够长,没想到,大学生活已经开始一个月,孩子还是如此低迷颓废。通过与家长的联系,我得知刘某的问题出在高考失利,沉迷网络,当然也分析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这样有助于我对症下药,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培养刘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养成教育需要积极正确的联合学生干部和同寝室室友的力量。
本案例中,我曾多次“软硬兼施”地对刘某进行教育,也都或多或少的产生过一些反面效果,对于他我无法及时全面的掌控,这就需要借助同寝室同学的力量,让我能第一时间得知他的情况。同时,在刘某的恢复阶段,我也拜托了同寝室同学多多开导他,外出上课、吃饭、游玩都要叫上他,让刘某在新的环境尽快找到归属感。
而后续维持教育中,我多次在班委会上强调刘某的进步,委托班委多多对他进行鼓励和帮助,让刘某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得到了关心,愿意融入集体生活。正是因为刘某的变化被班上同学看在眼里就为他鼓掌欢呼,让他增添自信,他才愿意主动去挑起班里的事务,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故事。
3、养成教育过程中有阶段性的潜伏期,需打迂回战、持久战。
前期我看到刘某有较大转变后就对他有所信任和忽略,导致他一翻前期的变化,重新回归问题学生队列。养成教育是持久战,也可能是迂回战,我们应在做好前期处理的前提下保证后期的持续工作。在本案例中后期,我坚持最多隔一天就要跟刘某进行交流,查课查寝都会重点关注他,保持对他QQ等网络信息的监控,随时了解他的思想动向,以便对突发事件做出及时的回应和处理。
4、以真情换真心,用爱和实际行动感召学生。
从第一次与刘某见面就质问他为什么不参加班会,到尴尬情况下为他找台阶,把他当作家人一样关心照顾他的生活,当作朋友一样为曾经的错误悔恨,跟他一起探讨有意思的事,跟他一起憧憬大学生活,我希望能用爱为他创造宽松的环境,让他不再感觉辅导员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了解他、理解他的良师益友。案例中,我曾在与刘某的谈话中提到自己的高考类似经历,与他产生共鸣,并以自己举例鼓励他学习成绩并不是优秀的唯一指标,让他觉得有人懂他,不再孤单。正因为我有意识地灌输对他的期望,让他信任我,愿意与我分享他的心情,也就更便于工作的开展。
三、案例延伸问题
1、如何填补留守儿童的心理缺失?
本案例中的刘某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家乡生活,缺乏父母的关爱,成长过程中有话没人说,有事没人讲,只能靠自己一个人,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因为自小懂事,学习不让家长操心,养成了要强的性格;家长强调物质奖励,缺乏情感交流,养成了过分重视得失的习惯。高考失利,孩子倍受打击,找不到人倾诉,还被家长责怪,心理情感无法宣泄,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家长不关心孩子心理状况,一心以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有钱花就不用担心了,导致孩子有心事也不愿跟家长说,自己又没有处理能力,心理缺失越来越大。
2、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抗挫能力?
刘某因独立要强的性格导致他习惯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从小到大无人管却有优秀的学习成绩是他和家人的骄傲,没想到高考失利,孩子一時无法接受,无法正面应对挫折,更不知如何在挫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加上家长的不理解和责骂,学生更是无法摆正心态,自行夸张事情的后果,以为自己无路可走。
3、如何培养独生子女的责任与担当?
90后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如同刘某,虽是留守儿童却也一直是家里的独儿,他性格孤僻,没有同龄人陪伴,过分自我,习惯了想事情做事情都只考虑自己,从未想过自己已是年满20的青年,应有责任在肩。他的两次失踪都仅仅是因为网游上瘾,只想到有钱可以打游戏,从未想过自己失踪老师同学是否会担心,也没想过父母外出挣钱不容某,甚至没想过钱花完了接下来如何维持生活。
4、如何调整青少年对物质的是非判断?
当今社会强调物质,家长对孩子的奖励也早已不仅仅是一句赞扬或者一个微笑,刘某的父母就是因为常年不在家,感觉对不住自己的孩子,而过分强调物质关爱,物质奖励。高考前,刘某父亲就承诺过只要刘某考上好学校就会奖励一台笔记本电脑,导致刘某过分期待,一旦失败后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便觉得不能接受现实,无法理解父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