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2018-01-25范书林
摘要: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我们开展的“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改革”,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形式与手段以及创新实践教学等一系列举措,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进行了探索。
關键词: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针对性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如何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这是我们的迫切任务。我们山东交通学院是一所以培养交通专业人才为主的应用型大学。近年来,伴随我校人才培养方式转型改革的深化,我们开展了“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改革”。本文将结合这一改革,谈谈我们对这一课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一、优化教学内容,切实加强教学针对性
我们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二是要针对接受教育的学生的具体特性。
(一)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的针对性。
我们认为,要提升这个方面的针对性,必须在教学中进一步强化“社会价值观”和“历史是非观”等政治观念的教育内容。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在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中对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以期最大化地体现教学的政治针对性。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认识近现代中国的国史和国情,领悟四个选择(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制度、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在这个目标要求的引导下,我们精心设置了一系列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突出话题,诸如“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怎样看待半殖民化与近代化的历史纠葛?”、“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的完成为什么必须诉诸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被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怎样理解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唯一正确性?”、“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等等。在教学中,通过对这些具有强烈针对性的话题的深度探讨并做出具有充分说服力的回应,以此引导学生树立和强化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历史是非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在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中,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内的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都应当把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当作教学内容设置的第一原则。
(二)着眼于学生的具体特性的针对性。
这个一针对性,又可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针对当前在校大学生所处时代背景和年龄阶段的成长特性。我们把这个层面上的创新着力点,主要放在对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上。其中既有加强教学针对性的价值取向,又有提升教学亲和力的目标追求。(见后述。)其二,是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特别是依其所学专业的知识背景所形成的学习特性。这是我们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进行创新改革、体现我们交通学院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特色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
仍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突出我们的教学特色,我们的做法是,在坚持教材体系公共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教学体系的针对性。
具体说来,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在确立以近现代中国政治革命史为主线的前提下,我们将体现交通文化背景的与近现代中国交通史相关的部分知识适当地加入到教学体系中,通过选取有针对性的话题和恰当的切入点,实现对不同的专业学生的教学运作。这里的“交通史”历史视角,乃是广义的“大交通”视角,它覆盖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与交通文化相关的历史背景。比如,对各类工程学科的学生,我们尝试从铁路、公路、桥梁、水运、航空、电信、物流等不同视角,将交通史、工业史乃至科技史的相关内容引入一些章节的教学;对文科学生则从文化史、思想史、国际关系史、经济史等角度切入某些教学内容,并适当融入一些与交通史相关的人文知识。例如,在教学中,我们结合相关章节的内容安排,设置了“近代中国新式交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针对所有与交通相关的专业)”、“西学东渐中的语言碰撞(针对外语专业)”、“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交通状况及其对抗战的影响”(针对所有与交通相关的专业)”、“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政治和政权建设(针对法律专业、管理专业等)”、“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建设(针对财经类相关专业)”等小型专题教学。这些专题既坚持了本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又突出了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针对性的关照。它们通过特定的历史视角,起到了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价值思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种贴近学生所学专业的教学姿态,可以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情感认同,进而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价值认同!
我们把这一做法概括为“如果学生不能进入我们的课程,我们就索性进入学生的专业”!
二、改进教学形式与手段,着力提升教学亲和力
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我们还对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进行了创新和改进。
在课堂教学上,我们主要采用专题精讲形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精讲教学,是我们探索的一个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精讲教学理念,既体现了“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原则,又契合了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致用”要求。精讲专题,主题相对集中,涵盖了课程的主干理论,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也便于引入一些重要的政治观念,实现前述之教学针对性的提升。
其实专题教学这种针对性较强的优势,也是提升教学亲和力的很好的基础。在专题的备课中,我们注重针对前面提到的当前在校大学生所处时代背景和年龄阶段的成长特性,围绕提升教学的亲和力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更多地关照作为“95后”的在校大学生的关注热点及其成长中的烦恼和困惑,发挥历史思维的优势,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解决他们的现实的需求。在对一些教学难点的讲解中,我们注重使用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和一些约定俗成的新兴话语,举重若轻,营造与学生交流的“亲和语境”。另外,在一些话题的设置和讲述中我们还适当地引入一些健康的历史趣闻和花絮,更好地调节课堂氛围,令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当然这些材料的使用要经过严谨选择和找准恰当的切入点。endprint
在专题教学中,我们还积极探索了各种现代教学手段的恰当选用,包括多媒体教学中的各种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并尝试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开展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探索。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亲和力,提高学生课堂听讲的“抬头率”,我们还探索了“走进镜头”的现场教学尝试。组织教师外出录制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现场教学短片,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如“近现代历史旧址现场教学”等。在这些短片中,教师,走进镜头,身临其境,针对一些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现场讲解,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带入感。
在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形式创新的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网络教学,探索思政课教学的MOOC化。我们认识到,在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在作为网络“原住民”的新一代青年大学生中获得亲和力,就必须认真应对新媒体崛起所带来的挑战。作为我校MOOC课程建设的首批立项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已于2017学年在校园网开课。我们希望能够充分利用以网络为平台的新媒体教育空间的现代优势,努力打造一门全程开放的、充分展示自己创新特色的、具有精致化追求的高质量的MOOC课程。
三、创新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获得感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如何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着重点。
首先,在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上,我们坚持以思想素质目标为核心,突出实践教学主题的政治针对性。各门思政课程,都围绕思想素质目标设置和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形成“主题集中、多点切入”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例如,我们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设定的实践教学目标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在实践活动中强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设定的实践教学目标是“在实践活动中更直观地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真正理解: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则是“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其次,在实践教学运作形式上,我们不赞同所谓“课堂实践教学”之说。我们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走出课堂”,才能真正取得实践的实效。我们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集中于“校外实践教学”和“校园实践教学”两个空间范围,其中以校外实践教学为主。我们的做法是,充分发掘学校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依托我們建立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效地实现“实践教学中地方资源的充分利用”。近年来,我们通过多方努力,与济南战役纪念馆、山东省档案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齐鲁交通发展集团济南分公司、济东强制戒毒所和山东省监狱等单位建立共建关系,已建成6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基地短缺和资源不足这一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最大的困难。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摸索出了一些相对成熟的做法。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我们设计了一项以“济南××历史变迁”为题的社会调查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济南地区为中心,依托我们的校外教学基地,联系所学专业,选取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生态、城市建设、居民生活等不同侧重点,进行实地调查。其中,重点把握 “三个时间点”前后的历史变迁:一,开埠前后。济南从相对封闭到开放,既有城市繁荣的一面,又有半殖民化加深的一面;同时,济南的“自开商埠”,还有振兴民族工商业的特殊意义。通过调查活动,加深对近代社会演进的历史及其主要特征的了解。二,解放前后。了解济南新旧社会两重天,坚定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三,改革开放前后。比较济南地区社会生活的巨变,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类似这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接触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加深了学生对课堂所学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开阔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培养了学生观察社会、了解国情的自觉性。同时,考查了学生从事社会交流、认识事物,收集和梳理材料以及进行实践总结的能力。参与的学生普遍反映“获得感”强,表现了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作为我们正在探索的“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创新点,我们在实践教学的内容设置和形式设计上,都注重体现我校“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适应不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积极尝试设置诸如“济南近代的交通”、“胶济铁路的历史”、“近代山东的民族工业”等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实践考察活动,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恰当地融入思政课教学目标之中。
另外,在开展“校外实践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因事而化”地设计了一些适合学生专业特点的“校园实践教学”。在强化教学针对性和提升教学亲和力上寻找新的创新点。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中,我们指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用他们所擅长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绘画、摄影、动漫设计、老照片收集和音像艺术品的数字处理等,自己动手,制做创意作品,以“图说中国近现代历史”、“画说近现代中国社会”这样的方式,进行自主性学习。学生在作品创作过程中,通过对事件、人物的历史背景的深度考察,了解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的血雨腥风、中国人民经历的各种磨难,感悟了民族复兴这一历史任务的坚巨与伟大。通过这样的学习和创作活动,增强了对近代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的认识,加深了爱国主义的情感,坚定了对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艺术作品的创意和制作,又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总之,我们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既体现了内容设置上的原则理念,又有形式设计上的创新尝试。切实提高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增强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获得感。
以上是我们作为应用型大学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升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的一些初步探索。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更加努力地贯彻和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继续深化我们的改革。
作者简介:范书林,男,1962年10月生,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现为山东交通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领域: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党建和毛泽东思想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