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指导下的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探析
2018-01-25朱亚楠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入强调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任务,结合我国建设网络强国的时代目标,为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深入学习十九大报告,并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考量,寻找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网络;法治教育;十九大
党的十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提到“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深入学习十九大报告及相关的学习文件,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法治素养、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构建有序网络秩序具有深刻的导向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宪法的根本大法地位;二是培育大学生网络法治思维;三是营造网络法治空间;四是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
一、强调宪法的根本大法地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并且十九大报告八次提到互联网相关信息。而根据我国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我國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其中大专学历占9.1%,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11.6%,年龄段为20~29岁的比重最高,占29.7%。由此可见,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网络活跃主体,其网络行为对于构建网络法治环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通过本次十九大,我们可以看到全党全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决心,可以感受到具备宪法意识和法律意识的趋势与重要性。目前我国的普法教育的内容绝大部分还停留在对学生的具体法律条文的教育上,对于宪法的根本性地位却很少被提及。本次十九大强调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输迅速,为宪法精神的传播提供有效路径。而大学生作为网络活跃群体,在网络上的话语权强于现实生活,这对于维护宪法、传播宪法精神、传递宪法价值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详细来说,深入学习十九大强调宪法的根本大法的地位,一是从价值理性上,把握好网络的功能和影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宪法教育,使得大学生在这中间能够养成符合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目的的政治观点、道德取向和思想观念。使大学生真正了解自己权利与义务的来源,树立人民的主体意识,从而推动法治进程。二是从实践教育上,坚持教育大学生宪法的根本大法地位,是在习主席在网络社会治理的法治思想以及打造网络强国的指导下,通过教育活动,令大学生培养合法性判断的能力与思维,引导学生依法上网,坚持国家的网络话语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三是从道德教育上,早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就提出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离不开道德教育。对大学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是开展网络法治教育的基础。高校的法治教育,是多个方面的结合,其中重要的就是法律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培养宪法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与义务的意识、守法意识等,使其在具备法治素养的基础上进行合法的网络行为。
二、培育大学生网络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法治社会的基本思维,是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所在。培育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思维的目标就是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能够具有规则意识,按照程序、遵守法律,遇到问题应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目前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普遍缺失。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大学生遭受电信诈骗、掉入网络贷款陷阱、轻信网络谣言等。在遇到此类事件时,大学生普遍缺乏法治警惕性,不懂得主动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这是显著的大学生网络法治思维缺失的表现。
十九大报告特别提出人民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可以看出,培育大学生网络法治思维,需要借助道德教育,需要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
首先,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培育网络法治思维,是日常进行网络活动能够得以保护个人利益的基本点。在这过程中,既需要大学生明确在互联网活动中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又需要大学生树立底线意识,坚守法律法规底线,自觉维护网络社会的公共秩序和合法的公民权益,大学生应该主动担起引领网络道德风尚的重任,坚持传播信息真实性的底线。以上要求也是培育大学生网络法治思维的目标。
其次,培育大学生网络法治思维,需要高校课程思政的力量支持。目前而言,我国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研究视角十分广泛,主要的研究热点依然是互联网时代法治教育的路径探讨。这里我们需要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借鉴到对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其中,仍然需要借助思政课这一第一课堂。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大家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很大的转变,但是思政课却给学生一种照本宣科的刻板印象,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所以,将培育大学生网络法治思维,纳入思政课程内容中是十分必要的。这需要构建一支具备专业能力的教师队伍,通过高校思修课,加强网络法治教育。“改善修法课教师队伍结构,把具备较深厚的法学专业素养作为教师上岗条件”“我国认为,高校修法课教师应严把入口关,真正把能够胜任德育和法治教育二位一体教育的优秀人才吸纳进来,同时建立淘汰机制,以促进修法课教学力量的新陈代谢。”[1]
最重要的是,培育大学生网络法治思维,需要充分挖掘网络教育资源。最热的大学生受电信诈骗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其中就表露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缺乏以及对信息真实性的辨别力低的现状。随着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校园贷又成了大学生栽跟头的重灾区。大学生网上借贷被欺诈导致利益受损的案例,如果可以通过专业挖掘,透过审视其背后的思想支撑,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正是由于大学生的缺乏法治思维、对法律程序的不了解,造成个人乃至家庭的经济损失。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教育,可以间接促进大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培育法治思维,使大学生在网络实践更好维护自身权益。endprint
三、营造网络法治空间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在这其中,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必定需要加强对违反法律法规、传播腐朽文化的治理,所以需要建立网络综合治理體系,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实现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目标。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教育正是仅仅围绕这一目标,通过丰富互联网内容建设的形式,使得互联网内容建设更加具体化。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治教育,需要制度支撑,这和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一脉相承,是推动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关键要素。营造网络法治空间是环境育人在网络空间的表现形式,希望通过搭建一个守法遵规的有序的网络法治环境,使得大学生在进行网络行动时能自觉遵守规则,有序开展网络活动。
营造网络法治空间,需要提高大学生个体与其在网络空间的公民身份认同。因为网络特有的隐蔽性,一直以来,大家进行在网络活动或者发表网络言论时,总会感觉没有人会进行追责,所以可以随心所欲,久而久之各种有关社会治安的事件便层出不穷。这时人们才意识到,网络的这一隐蔽性特点带来的双刃剑必然会改变网络生态。所以各类网络平台推行实名制呼声愈演愈烈。其实,在这背后必然与个体的道德素养和公共空间所需要的公共秩序之间的矛盾问题相关。营造网络法治空间,需要网络“公民”达成法治共识。“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了著名的法治公式,法治社会是由良好的法律和守法的公民两大基石构成的。”这在网络空间同样适用。大学生需要提高个体的道德素养,将现实社会的规范延伸至网络社会,与在法治网络空间内开展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坚持科学的方法实现营造网络法治空间,提高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有效性。科学的方法是指应该遵循大学生在虚拟社会思想行为的规律性,遵循虚拟社会发展的规律,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阵地,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2]如果在营造营造网络法治空间的过程中,不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极易被其他非社会主义思潮所迷惑,走向损害国家利益的局面。
营造网络法治空间,需要建设专门的普法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既需要教育,也需要服务,通过专门的普法平台,满足大学生的法律知识需求,解决大学生法律难题,满足大学生对于法治的心理和思想需求,是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
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是指针对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所展开的,以了解和掌握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以注重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能力、法律信仰、提高法律素质为目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3]十九大报告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我国在建设网络强国的道路上,一直致力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网络传播深入每一个网民的意识中,其中包含着社会主义法治。目前各方在探索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法治观念转变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养成行为习惯。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网络活跃主体,也应将对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教育纳入此类探索之中。
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的引导,需要强化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大学生安全用网习惯。面对形形色色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众多大学生受到身心伤害和经济利益的损害,对大学生强化网络安全教育迫在眉睫。高校应利用校园网平台,通过有效信息传输途径,向大学生传递网络安全知识,规范安全用网行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个人网络信息的保护力度,从源头之处打击电信诈骗;并且通过一系列途径,指导大学生在用网时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和识别电信诈骗,从而预防个人利益受损。
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应优化大学生网络社会环境。第一,建立健全公共事件公开制度,及时、准确、全面公开大学生普遍关心、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公共事件信息。通过公开公共事件的信息,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公共事件的进展,增加大学生对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信任。第二,进一步完善网络法律法规,规范网络环境,强化大学生对相关网络行为规范的认识,同时应加大对各种网络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保证大学生在网络社会的生活可以安全有序进行。第三,强调网络媒体的责任。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兴起,令形形色色的思潮观点涌入大学生的视野中,如果此类新媒体为博取眼球,发放不实消息或发表不当言论,对大学生造成不好的行为影响,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网络新媒体应主动担起社会责任,树立自身的影响力和公信力,维护大学生网络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齐蓓.《教育与职业》[J].北京.2015(5).
[2]曾令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
[3]陈大文.《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3)
作者简介:朱亚楠(1993—)女,江苏省徐州人,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