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肖普诗歌《鱼》的语篇衔接特征研究

2018-01-25吴秋妹于学勇

戏剧之家 2018年1期
关键词:毕肖全诗连贯

吴秋妹+于学勇

【摘 要】伊丽莎白·毕肖普是美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探析毕肖普诗歌《鱼》的语篇衔接特征,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诗的主题意义和其中的美学价值。肖普善运用音律的节奏、色彩的渲染以及隐喻的衔接,使整首诗歌的内容与主题达到高度的连贯与统一,在刻画自然景物的同时呼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毕肖普;《鱼》;语篇衔接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1-0179-02

一、引言

伊丽莎白·毕肖普(Elizabeth Bishop, 1911-1979),是美國20世纪著名的桂冠诗人。《鱼》(The Fish)是毕肖普处女诗集《北方与南方》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其诗内容精炼,形式奇特,节奏鲜明,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目前,国内外已从思想和艺术、生态女性、意识缺失等角度解读了这首诗歌。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探析本诗的语篇衔接特征,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诗以及发现其中的美学价值。

二、语篇衔接理论

Jakobson提出了文学语篇中的排比结构,被认为是语篇衔接的最早研究。1964年,Halliday将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1976年Halliday和Hason夫妇在《英语中的衔接》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衔接的理论框架,包括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1]随后他们在《语言、语境和语篇》中将衔接划分为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进一步扩大了衔接的范围。[2]1994年,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中将音系层的衔接作为研究诗篇的一个重要手段。[3] 2003年,张德禄对语篇衔接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衔接不仅通过语篇来实现,而且通过语篇与语境之间的关系来实现,因此他将衔接分为语篇内衔接和语篇外衔接。[4]2009年,陈冬平从语相衔接视角进一步分析雪莱诗歌《西风颂》的语篇衔接特征。[5]

本文主要采用张德禄的语篇衔接理论进行重构,从语音衔接、语法衔接、词汇衔接、语相衔接和隐喻衔接系统地分析和阐释毕肖普的诗歌《鱼》。

三、《鱼》的语篇衔接特征分析

(一)语音衔接

音韵和节奏不仅使诗歌带有韵律,还能起到衔接的作用。《鱼》这首诗歌属于自由诗,或者说是一首典型的叙事诗,与其他一些对仗工整的诗歌相比,虽然没有句句押韵,但是毕肖普善于运用头韵,半韵,尾韵,使诗歌带有音乐感,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乏趣味。例如:He hadnt fought at all./He hung a grunting weight.“He hadnt”和”He hung”是一组头韵。再如the big bones and the little bones.这里“big”和“little”是半韵。While his gills were breathing in/the terrible oxygen中“his”和”gills”是一组半韵,还有the irises backed and packed.中“backed”和“packed”是一组尾韵。

诗歌的节奏与轻重音密不可分。诗中出现了许多and并列结构,and属于虚词,应清读;而形容词、副词、名词和动词是实词,应重读。正是轻重音的相互配合赋予了诗歌节奏感,在一定程度上为此诗的韵律锦上添花。具体分析如下表:

(二)语法衔接

语法衔接主要通过照应、替代、省略、连接等手段来实现语篇的连贯。本诗主要讨论照应和连接两个手段。诗中开头就使用第一人称I,虽然没有具体说明,但是读者可以从全诗推断I其实指代诗人毕肖普,出现在诗中第1, 27, 34, 45, 47,65和76行。同样的,第3, 42行中的my也是指代诗人。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瞬间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而he则回指被诗人抓住的那条鱼,并被赋予了人的意识。诗中第5,6,7,16,57,60的he,第4,10,22,34,45,46,48,55和64行的his以及第2行中的him都指代那条鱼。其实全诗叙述的事情十分简单,主要是围绕我抓到鱼和我放掉鱼两个动作之间展开的对鱼的描写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除去开头和结尾的I, 剩下的I则是诗人对这条鱼的观察,剖析以及思考。从he、his以及him的数量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这条鱼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刻画逼真,令读者身临其境。此外,诗中还出现了一个you,指代读者,诗人邀请读者一同观察这条鱼,使画面更加真实。

全诗使用的连接词有and、while、but、then,连接词and是使用次数最多的,推动了诗人观察的进程以及抓到鱼到放掉鱼之间的心理变化过程。While是一个时间连词,当了解了鱼的基本外貌之后,我开始从表向里进行观察,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不愧诗人“非凡之眼”的美称。But表示转折,强调了人鱼对视后彼此的不同之处。and和then连用具有承上启下之魅力,使行文更加紧凑。

(三)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主要是通过词汇的重复、同义词、上下义词等手段来使整首诗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本诗主要采用了颜色词的重复和下义词,绘制了一幅和谐统一而又色彩斑斓的水彩画。毕肖普梦想着能够成为一名画家,虽然最终没能如愿以偿,但是她从来都没有放弃对画的热爱。从她所写的诗中便可以发现,她将色彩发挥得淋漓尽致。整首诗里色彩的分布可谓是错落有致,对于颜色词的选取更是独具匠心。从而brown和darker brown虽然颜色相近,但层次分明。white和其他颜色都会形成视觉上的冲击,在此诗中诗人将white和green以及white和reds、blacks、pink组合在一起,让读者瞬间对这条鱼的外貌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加之用yellowed来描写鱼的眼睛,更是细致入微。green和black两种不同颜色的线说明这条鱼在诗人钓上来之前,还曾落入其他捕鱼者之手,但是凭借他自己顽强的反抗最终得以幸免。从水斗生锈产生的orange可以看出,这艘租来的船已在海上漂泊多年,像诗人一样的捕鱼者更是换了一波又一波。endprint

虽然white重复了两次,但并没有堆砌感,相反这种令人遐想的画面感让读者意犹未尽。此外rainbow这个单词重复了四次,一次单独出现,为给接下来的三个rainbow做铺垫,也照应了文中出现的颜色词。七色彩虹,顾名思义,包含的颜色之绚烂多彩。三个rainbow同时使用,无疑是诗人达到情感制高点时倾泻的一种方式。

(四)语相衔接

利奇认为语相学比拼写法语义宽广,指的是整个书写系统: 标点符号、分段、拼写。语相是视觉符号的语义编码。[6] 本诗如散文一般,仅整句的首字母大写,折断处首字母仍小写,因而诗行的首字母呈不规则状,时而大写,时而小写,可谓别出心裁。[7]全诗共76行,却只有14个句号和1个感叹号,行文的连贯性可见一斑。句号不仅出现在诗行的末尾,还出现在诗行的中间位置,衔接了上下文。 唯一的一个感叹号出现在整首诗歌的末尾,寓意深刻。先前诗人对鱼进行描述时都站在客观的角度,并没有掺杂任何情感。所有的刻画都是那么平静,坦然。即使当诗人提及鱼被鱼钩上的鱼线拉扯得无比疼痛时,也没有表露心迹。最后当诗人把这条鱼解剖得这般透彻之后,她才意识到这条鱼所代表的自然世界,那个具有神秘力量的世界,而人类正在用残酷的手段去伤害它,以为征服了自然就是胜利。所看、所思、所悟之后,诗人为抓到鱼而带来的胜利感而倍感羞愧,心中顿时泛起层层涟漪。

(五)隐喻衔接

Lakoff和Johnson将隐喻定义为“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8]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实现了语篇意义上的可读性。这首诗具有完整的隐喻衔接。贯穿全诗的“He”具有双重含义:既指被“I”抓上来的那条鱼,也指大自然。鱼的褐色皮肤和深褐色条纹揭示了大自然在岁月的镌刻与沉淀下,多了一种古老的美感与神秘感。白色海虱的侵染与海草的覆盖喻指人类不合理的行为使海洋造成污染,海洋生物泛滥。随着生存空间的缩小,大自然的生存能力也受到了威胁。诗人想象着鱼被大卸八块的情形,似乎也在考虑大自然的遭遇以及人类的生活境遇。诗人和鱼的对视也是一场人类和大自然的深刻对视。那比我大的鱼的双眼看透了人类的内心,它们追求的是长久的和谐发展。“five big hooks”喻指苦难,对鱼来说,长在嘴上的鱼钩是每次奋力挣断鱼线成功逃脱时留下的凭证。它诉说了每一次脱逃背后的辛酸苦楚。五个鱼钩早已让它的下巴变了形,其中疼痛不言而喻,所以在诗的开头,我抓住鱼后,“He didnt fight./He hadnt fought at all.”他何尝不想凭借自己的能力再次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但是痛苦使他麻木了,动弹不得。与其没有意义地狼狈地挣扎,还不如尊严地死去。同样的,人类一次又一次地破坏大自然,而大自然始终坚持不懈地修复自己。一旦超出了大自然的承载范围,他就再也无法恢复原来的面貌。“five haired beard of wisdom”中的wisdom是人类在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殊不知这样的胜利是建立在破坏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的基础上。诗最后出现的“rainbow”突如其来,又水到渠成,喻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大自然是具有无穷力量的,生态平衡才是人类最终所追求的。

四、结语

毕肖普通过对鱼的敏锐观察以及精确刻画,把自己的个人信念与道德价值融入其中。作者从语篇衔接视角发现毕肖普善于运用音律的节奏、色彩的渲染以及隐喻的衔接,使整首诗歌的内容与主题达到高度的连贯与统一,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整首诗的思想内涵,从而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76.

[2]Halliday M A K,Hasan R.Language,Context and Text[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陈冬平.雪莱诗歌《西风颂》的语篇衔接特征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9.

[6]刘文荣.英美诗歌名篇研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7]王守元.英语文体学要略[M].山東大学出版社,2000.

[8]Lakoff G,M Johnson.Metaphor 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endprint

猜你喜欢

毕肖全诗连贯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直面情感的本质
——读伊丽莎白·毕肖普《卡萨布昂卡》
直面情感的本质
劝学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毕肖普诗歌鉴赏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