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当代校园舞蹈创作特点
2018-01-25李欣雨
李欣雨
【摘 要】近年来,校园舞蹈大赛作为诸多舞蹈赛事中的一部分,以它特殊的表现形式、创作风格和表演群体博得更多的关注。其特定的创作与表现群体决定着青春张扬、与时俱进的创作特点。校园舞蹈大赛的作品通常选材真切朴实,且在创作过程中善于融入地方文化特色,同时又不失时尚前卫的表现方式,反映了大学生们的个人追求。
【关键词】校园舞蹈;舞蹈创作;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1-0109-02
中国舞蹈“荷花奖”是1998年由中国文联、中国舞协主办的国家级常设性舞蹈专业艺术奖项。而校园舞蹈大赛是从第六届“荷花奖”开始设立的,是为了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号召,旨在推动中国舞蹈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弘扬广大校园舞蹈文化。校园舞蹈创设的目的就是展示当代大学生风采,提高在校生的综合素质,给大家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如今校园舞蹈文化的不断发展,体现了社会文艺的进步,而社会文艺的不断发展也极大推动了舞蹈的发展。于是,越来越多优秀的舞蹈作品呈现在大家眼前,与之相匹配的舞蹈形式也趋于多元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运用,对舞蹈作品而言可谓是锦上添花。
一、以情动人,直抒胸臆——“真切朴实”的创作动机
校园舞蹈创作群体是大学生,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也是影响舞蹈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接受高等教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社会有着属于自己的认知,但他们同样受到许多限制,比如对专业技术的缺乏等。因此大学生创作者就选择扬长避短,把自身优势体现出来。舞蹈艺术的本质是抒情性,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达的感情状态能够用人体动作进行充分表达。所以大学生所呈现的舞蹈作品多以情感抒发为主。
舞蹈作品的选材是一个舞蹈作品成功的最重要环节,只有选取好题材,作品才能有更好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九届“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作品——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八班教室》,取材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旧址第八班教室,用游离于课桌之间的舞蹈语言来抒发情感,以情动人。其故事的精彩诠释让观众感受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①
二、物感而动,源自土壤——“接地气儿”的创作素材
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地域对文艺创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人们因生活地域不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正如辩证唯物主义所认为的:事物由量变到质变。当量到达一定的程度之后就要产生质变。当编导的思维在这种环境中逐渐发展,从而促使了灵感的产生。生活的基础加上对舞蹈的体验和感受,再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加工,使得艺术作品具有强壮的生命力。因此对生活越有感悟,对生活越有情感,就越会刺激编导的艺术思维,就能够抓住准确的创作动机,营造出鲜活的艺术形象,从而使作品更具有生活的影子,与观众产生共鸣。
为了使作品更贴近现实,更加特色鲜明,校园舞蹈在题材方面,大多选择富有地方特色的内容。如,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银奖作品《大河行》,就是极具地方特色的舞蹈作品。该作品是由西北民族大学选送的,作品取材于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羊皮筏子,根据羊皮筏子特有的形象特征提炼并创编而来。“羊皮筏子”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黄河文化的风采,其艺术价值更是难以估量。编导通过“深度”的生活和“浓缩”的文化,将中华儿女那种粗犷而朴实的民族性格以及不屈不挠的 “黄河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还有山东艺术学院的作品《脊梁》,通过山东秧歌来表现泰山挑夫的豪迈阳刚之气,“传承、担当”的文化理念震撼了全场观众。
三、多元呈现、营造意象——“前卫时尚”的表现形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校园舞蹈作品在构思上越来越巧妙,并呈现出多元化,它改变了许多程式化内容,做到了推陈出新,追求创新,使舞蹈变得多元化,不断有新的元素融入其中。灯光、道具等多种艺术手段让舞台效果更加丰富,对舞蹈的表达也更加直观。
灯光在舞蹈表演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由浙江师范大学选送的當代舞蹈作品《活着1937》,就充分运用了灯光技术,使灯光伴随着情感因素、时间因素,配合舞蹈演员的情绪变化,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用生命与敌人抗争的故事。灯光的运用营造了强烈的时空感和代入感,同时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追求与艺术追求,反映了他们的整体艺术素质。
四、与时俱进,继承创新——“正能量”的时代精神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具有时代烙印的,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与精神的真实写照。现在校园舞蹈大赛在题材的选择上也都是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时时刻刻都在向大家传递正能量,符合时代的发展精神,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与时代旋律。
怎样继承舞蹈技艺,并使之为我们的作品服务,为弘扬时代精神服务,是当代校园舞蹈创作应该思考的问题;《八班教室》《大河行》《脊梁》为我们的校园舞蹈做了很好诠释。《八班教室》运用现代舞表演手法,表现湖南师范学院的传统精神;《大河行》运用西北元素“羊皮筏子”,表现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 “黄河精神”;《脊梁》通过山东秧歌来表现泰山挑夫豪迈阳刚之气及担当精神。这三部舞蹈作品运用中国舞传统舞蹈技艺和民间舞技艺,并加以创新的艺术手法,使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以及当代大学生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
综观“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可谓是精彩连连,看点颇多。在诸多校园作品中,优秀作品总能打动人,这点让人振奋和欣慰。但有些学校的作品有些许不足,如对作品“抠”得不细、过分渲染情绪等。究其原因,是忽略了校园舞蹈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应该以大学生活为出发点进行创作,而不是为了获奖,为了夺得好名次。没有抓住“校园”这一核心进行挖掘与创新,这样的作品似乎有点无病呻吟、哗众取宠的感觉。
舞蹈大赛是艺术教育成果的展示,基于此,我们首先要考虑到校园舞蹈属于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它更多在于普及性和参与性。校园舞蹈大赛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广泛地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运用其特有的手段和方式,全面开发大学生的徳、智、体、美等,让大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最大满足,使大学生在作品创作、艺术审美、艺术表演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校园舞蹈大赛的最初目的就是给大学生一个平台,让他们尽情抒发自我,张扬个性,从而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风采,让更多的大学生都参与舞蹈、了解舞蹈、喜爱舞蹈。因此,笔者认为,校园舞蹈应该以学生为主,指导教师为辅。应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和创作,锻炼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编导在编创校园舞蹈时,更应该注重和关心大学生的生活,以大学生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创编出具有校园风格的优秀艺术作品,还给校园舞蹈一个纯净的空间。相信我们的校园舞蹈大赛越来越精彩!
注释:
① 隆荫培,徐尔充一.舞蹈艺术概论(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