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中的关键内核
2018-01-25殷烨
殷烨
摘 要: 建立和谐美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及关键内核。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 有效教学 师生关系 和谐美
一、几个概念的厘定
所谓“有效教学”,可以分开理解:“有效”,主要指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这是一般常规理解。
所谓的师生关系是具有师生社会实践活动特征的一种关系,包含丰富的社会内容。它是一个以教师或学生的自我教育与人际互助为实践模式,以提升个体修养和团体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过程。
“有效教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要完成“有效教学”的三方面任务,必须抓住其关键内核——师生关系和谐美,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在有效教学中,师生双方在教育过程中体验到自由和谐安宁快乐,这是一种教学的纯美境界,美好而令人向往。要在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审美情境,必须建立美好的师生情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两大基础,一是积极的。要让个体生命在“有效教学”中诗意地生活,就必须体现在师生相遇中一种主体间的积极对话。充分信任学生,抱着积极的希望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彼此积极肯定,它不应像以往填鸭式、捏泥人式教学那样否定,教师要对师道尊严提出挑战,从教书匠变成学生的服务员和合作伙伴。师生彼此赏识对方的成功,教师更要认识学生的成功,它不是依附在多数学生失败与淘汰的前提下的成功,应该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赏识他的哪怕一点点思维火花,一丝丝灵动表现。这一种积极的赏识,是稳定的、长久的。
由此可见,“有效教学”和“和谐美”都诉诸人的情感,具有愉悦性,能引起人们喜爱、激动、崇敬的感情,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满足。如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认识“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
二、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美
怎样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美?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努力,限于篇幅,本文只是从教师的实践角度予以一定思考。
1.教师以不断学习的美满追求引领学生,形成师生关系的和谐美。
教师对“有效教学”孜孜以求,自身就要善于学习。教学要有高超水平,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就要善于学习。不在于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追求着教了多少年。美中不足的是有一些人1年为师,然后重复5年、10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10年,也追求了10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了10年的人与一个教了1年却重复了10年的人,他们的成就迥异。道理很简单,前者能联系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教材教法,后者脱离实际,老调重弹而已。因此,好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做一个教育中的有心人。只有这样才能达成师生和谐,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教育对象也在不断变化,不认真学习,就会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教师要达到卓越的境界,就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基本理论、内容体系要有详细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真正成为本门学科的行家里手,这样在“有效教学”中才能做到深入浅出、得心应手。即使不再年轻,也要给人一种青春的感觉,要崇尚活到老学到老,永远都拥有一颗年轻的心,乐观向上。各种知识丰富了,用起来才可以信手拈来,一些新奇的问题和独到的见解随之产生,比如上课时经常用流行的语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就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师生关系自然和谐,教者自然有一种成熟洒脱的优雅美感,否则只能捉襟见肘,穷于应付,处于窘境,难以下台。学识渊博,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才是好老师吸引学生的人格魅力。老师要做热爱学习,与学生共同进步的美事,要重视日常审美的常态化。教书不是将自己桶里的水平均分给学生,而是共同进步。老师要永远有源头活水,学生桶里的才会满。
2.教师以开明亲切的美好态度感染学生,形成师生关系的和谐美。
一般认为:有效教学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础。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课改无从进行。要平和心态,平等尊重,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情商,才能真正接近学生,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课堂上教师要有宽广的胸怀、积极的情绪、平易近人的态度、笑容可掬的表情,多与学生交流互动,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愉快、亲切、友好的课堂氛围,这有助于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无形中缩短老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并使他们的学习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之中。在这种前提下,学生的心灵得到呵护,问题意识得以萌发,他们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愿意交流审美创造的成果。
相反一个面目无情的教师给学生的印象常是冷漠的,学生难以产生敬仰之情。一个无爱心、表情僵硬的老师所教的学生会由于老师的影响而毫无生气,麻木呆滞。试想,学生若总是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怕同学嘲笑,總是惴惴不安,怎能敢说敢做呢?长期以来受“师道尊严”的影响,不少老师都在有意无意中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自己的学生,造成了学生“敢思不敢言”、“有话不愿说”的局面,师生心灵间缺乏交流和理解,学生畏惧老师,有心里话不敢或不愿向老师倾诉,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不知道学生内心的喜怒哀乐,老师与学生的这种心理阻隔既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又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endprint
老师越限制,学生就越抵制。不要强求学生一定怎么做,因为他们处在叛逆时期。要用亲切的态度和开明的方式渐渐让学生接受。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学困生”也不例外。虽然有时他们的举止言语常会使教师十分气恼。教师仍要积极挖掘其身上的潜能,如赏美景,如食美餐,善于诱导、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富有亲和力。与学生用一种民主平等的方式相处,当然态度开明亲切,不等于放任自流,无原则地美化,做学问必须严谨认真、讲究原则。对学习马虎决不手软,将原则坚持到底。
3.教师以深入浅出的美丽形式吸引学生,形成师生关系的和谐美。
教学时要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每节课确立一个主题再讲课,讲课就有条理,围绕这个中心展开课程并不断微调,以睿智、简明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注重开发学生思维,用对人生的透彻感悟表达独到的见解,用看似无厘的语言引人思考。内容贴近现代学生生活和想法,使之产生共鸣,更加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讲课详细,深入分析,注重讲明方法,善于启发,就不再枯燥而如饮美味般生动有趣,如讲解题目,分析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抓住重点教学有侧重点。补充并丰富答案,细致地分析答案来源,注重过程,明确解题思路,用知识面广的特质,常常补充许多有趣的课外知识,举一反三,将知识拓展到很大的范围。
从学生实际出发,教他们如何学,不是灌输学习内容,而是让他们自主学习,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悟出道理,教会他们解题方法,使之每次遇到难题变得有思路、有条理,让他们的知识得以充实,每一节课都让学生如啖美食、受益匪浅。用“打比方”将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形象化。说不清就打个比喻,且比喻的东西贴近生活,使之更加容易理解。用熟悉解释陌生,先肯定再否定,准确找到学生的弱点,然后对症下药。精挑细拣,讲课不贪多、只求精。
4.教师以幽默风趣的美妙语言吸引学生,形成师生关系的和谐美。
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幽默不仅能引人发笑,还能让人笑过之后得到深刻的哲思和启迪。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具有调节作用,能让人精神饱满、神气洋溢。上课时间久了,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每过一段时间,穿插一个益智笑话、一句名家名言,学生在愉悦中注意力能集中,精神就能振奋,思维得到有效锤炼,教学效果显著。
如果每位教师能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中寻找契机,恰当把握和运用好语言的幽默艺术,使每一节课都充满笑声,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让每一位学生在愉快、轻松中学习,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信其师、爱其言,乐于交流。除了用有声语言讲得绘声绘色外,甚至还可以配合一些幽默语言,从而搞活课堂气氛,说一些有趣的话,一些含蓄蕴藉的课外小故事。这些故事蕴含关于人生价值观的大道理,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教会学生很多道理,又不脱离书本,既做题又做人,在欢声笑语中让学生接受知识。
这样就取得了教育美的愉悦性,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是因为启动了真情,而且有自由创造的天地。学生乐学是因为一旦为激情所吸引、所打动,就有了强大的内部驱动力,就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由衷地当作一种乐趣,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就自然完成了“有效教学”。
參考文献:
[1]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叶澜.中国教师新百科——中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