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应用型地方高校实施短学段排课制的利弊分析

2018-01-25王明红

科教导刊 2017年34期

王明红

摘 要 文章从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出发,阐述了学期学段制课程安排是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短学段排课制的实行,也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本文较全面地分析了短学段排课制的实施目标、优势分析、不足与相应措施,为工程应用型地方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应用的实施例证。

关键词 工程应用型 学期学段制 短学段制 课程安排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2.042

Analysis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hort Section System for Course Arrangement in Local Universities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ype

WANG Mingho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training mode, this paper expounds that the curriculum arrangement of semester syste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hort course arrangement system is also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engineering applied talents.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objectives, advantages analysis, shortcomings 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of short course arrangement system, and provides practical examples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riented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ype; semester section system; short section system; course arrangement

1 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指在一定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而采取的面向培养过程的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即学校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培养内容、教学过程、课程安排等的组合进行运作,是一种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学校从总体上考虑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学校在确定培养模式的前提之下,进行学期学段的合理设置、短学段课程安排的实施,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提供较为合理的学期学段构架。[1]

2 短学段排课制的实施目标

2.1 传统学期学段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普遍实行的是两学期制形式,基本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地转变,传统学期学段制也出现了相应问题。首先,每学年均分为两学期两学段,每学期安排一门计划内的课程,学生学习时间偏长,课程节奏慢,效率显得较低。学习节奏过于缓慢导致部分学生积极性和自主性缺乏。其次,由于时间较长,教师的授课精力也会分散,可能对整个课程的核心内容的提炼和概括难以把握时间,教学过程中可能会主次不够清晰。第三,学生选课的机会和灵活性并不是很多,选择课程的总量显得不足。如果实行一学年两学期四学段进行课程安排,学生会有更多的选课机会,可以吸取更多种类的课程知识、更多类型教师的授课,无疑是很有裨益的。[2]

2.2 实施短学段排课制的总体目标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在此大背景下,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發展,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工程应用型人才。课程结构体系、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教案设计与专业教学的主线和培养目标密切相关,是提高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满足毕业要求的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

从2012年开始,学校进行培养计划的修订,实行一学年两学期四学段进行课程安排,这种短学段的排课方式从制度上保证了教育过程执行的时间冗余,学生可以集中完成学期课程,切实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融入跨学科知识和实践的机会。2014年,学校制订了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完全学分制的培养方案,明确提出了最少4个创新实践学分的要求。两学期四学段设置的指导思想是为了推进创新教育的实施,给学生提供一个课外开阔视野的机会,或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学生创新学分的获得途径多种多样,可以安排各类学术讲座、科研创新训练、校外社会实践、各类科创竞赛等专题活动。[3]

3 短学段排课制的优势分析

3.1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endprint

推行短学段排课制度,学生选课余地大大扩展,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与方式,让学生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条件,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效率的提高非常有利。学校实行短学段排课制度,学生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尽量多地接触各种领域的课程和各个层次的师资。

3.2 扩充和保持教师从事科研的时间,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

短学段排课方式便于促进教师科研投入,扩充和保持教师科研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实施短学段排课制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稳定青年教师队伍,有利于促进本科和研究生任课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促进其自我成长与发展,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与国内、国际同行的学术交流和研讨,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和技术课题开发,[4]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3.3 深化教学改革的排课制度,优化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

短学段排课制也解决了学校实践教学环节难以集中进行、跨校区选课冲突、较难高度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等实际问题。通过全学分制全面修订教学计划,调整、重构课程设置和安排,进一步完善和理顺课堂教学、实验、集中实践教学等主要教学环节,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多时段的课程体系,使传统学期制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得以缓解。

3.4 促进教育资源的更均衡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短学段排课制可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更均衡配置,使学校师资、实验室、科研设备等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更多地吸纳国内外的优质师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讲座与授课,[4]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短学段排课制将传统学期的稳定性、连续性与短学段排课制的灵活性、自主性相结合,让学生更具自主性地构建知识结构,发展学生各自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5]

4 短学段排课制的不足与相应措施

4.1 转换各个层面的教育观念

高校人才培养的观念、理念、模式等都需要及时转换,这是短学段排课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推行的前提,也是最重要的瓶颈问题。学生、教师及相关领导都不能轻视。思想观念更新才能顺利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整合一学年四或五学段的正面效果,起到有益的示范效应。

4.2 注意课程安排的系统性

课程安排的系统性指的是课程内容安排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由于短学段排课制导致每学期每门课程的学习时间比传统的排课学期要短一半时间,约8周左右,学生往往不能比较系统地了解课程的具体内容。对专业课而言,学生对课程的了解会一知半解,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较差。同时,开设出更为灵活、多元、丰富的课程,并不断地完善和优化课程整体结构。

4.3 准备适合短学段制的教材

由于短学段制短的特性,适合短学段制的教材比較缺乏。因此,务必加快短学段课程教材的编写,采用适应短学段课程安排需要的教材,可选用自编、选编、借阅等方法,保证教材的适用性。

4.4 切实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由于实施短学段排课制的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完整的课程考核和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重新思考并完善。此外,相关的管理体系和设施条件,如选课管理软件的改进,加快开发和升级选课软件。同时,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方案有待加强,强化对学生选课的引导。[6]完善完全学分制、学生选课制,建立和健全教学网络平台,有序而持续地推进短学段排课制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赵旭.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高校小学期制度改革现状[J].科教导刊,2013(9):22,39.

[2] 杨影.短学期制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作用分析[J].新西部,2011(32):146.

[3] 刘冬梅,彭新初.短学期——有力保障素质教育实施的平台[J].化工高等教育,2012(1):58,43.

[4] 朱露露,蒋明宏.我国高校短学期制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9):32-35.

[5] 张宝慧.高等学校推行学期学段制改革探究[J].科教文汇,2015(1):136-137.

[6] 周永金.短学期制下新教师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46):37-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