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双中心并行式教学设计

2018-01-25黎霞龙红飞

文教资料 2017年28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

黎霞 龙红飞

摘 要: 思政课程的特殊之处和新时代环境的变化都对思政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讲授者中心”教学模式和新兴的“学习者中心”模式各有优劣,本文提出了思政课“双中心并行式”教学设计,取长补短,以提高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和趣味性。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 双中心并行式 教学设计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要考虑的问题,作为向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将承担更大的责任,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思政课的特殊之处和新时代的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点,影响到一些学生学习意愿与学习态度。一方面,思政课程的实践活动主要在于影响学生的主观世界,其主要功能是对世界观的塑造和提供方法论指导,其作用是深层的,其影响是深远的,但是不能直接提升某项技能或是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思政课程对人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效果不会立竿见影的。因而对于一些大学生而言,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不太迫切。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各种网络社交媒体的兴起,给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从形式上说,由过去的媒体传播、受众被动接受的单向式传播,转变为各个信息终端均可主动参与并互动交流;信息主体由精英群体向大众群体转化,网络给了人们平等地传播与交流信息的平台,人人可做自媒体;信息独占与垄断的局面被打破,信息共享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大学生可以很便利地通过网络获取、交流和传播各种信息、知识,使得学校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地位下降。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多样化价值观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教学起到了部分消解作用。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捷、信息数量庞杂、内容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各种思潮与价值观念在互联互通中交互传播、碰撞、异变,被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大学生获取,对其思想观念形成一定的影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互联网时代逐渐失去权威性,在学生知识学习与人格塑造中作用被边缘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大学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二、思政课教学现状与双中心设计的初衷

旧有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主要是“讲授者中心”,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是国家方针、政策的宣讲,教学方法上主要是教师讲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思政课教学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了很大变化:一是教学内容日益充实丰富。得益于互联网知识信息的快速传播与共享性,教师的能动性得到更大发挥,大量教学素材与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得以充实进思政课堂,使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学模式方法日益多样化。有主题类教学模式、专题类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地方特色资源教学等,大多着力于教师对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学生认知体系的转化,旨在通过教学模式与方法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但在对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调动上略显不足;三是“互联网+课堂”使思政课教学立体化与学生学习自主化。近年来随着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思政课网络教学实践的兴起,“学习者中心”的教学模式渐渐兴起,这些教学实践特点是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由学生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实现线上线下立体教学,多方交互交流,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师与学生双方动能得到释放。不足之处在于微课内容缺乏面对不同专业知识背景学生的针对性,一些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与思想动向,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引导作用淡化。

上述变化为我们进一步开展思政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与借鉴。“讲授者中心”与“学习者中心”两种教学理念各有优劣,完全可以通过优势互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这是笔者提出思政课“双中心并行式”教学模式的初衷,即建立讲授者与学习者双主体并行式教学模式,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学生认知体系转化,实现教师理论梳理与学生研究性自学、互学有机结合,在帮助学生自主吸收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提高自学创新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三、“讲授者”与“学习者”双中心教学设计构想

设计原则:既要充分利用讲授者主体知识理论素养背景与充分了解学习者主体知识背景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又要充分发挥学习者主体自主学习能动性与讲授者主体合理引导相结合。

实践方法与思路:整体性理论研究与具体教学实践相结合,根据理论研究进行整体教学实践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反馈调整,形成合理有效的特色思政课教学模式。

“讲授者”作为教学活动的实际主导者,主导作用以隐性为主,主要体现在课前与课下:①对教材体系进行梳理,转化成专题式教学体系,并进一步拆分成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子论题,形成可行有效的学生学习体系,供学生分步骤、渐进性研究学习,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②准备教学内容相关学习资料,或者学习资料收集方向与思路,辅助学生自学研究;③课堂上针对重难点问题、理论进行讲解及案例的分析;④引导学生展示个人思考成果,展开课上及线上交流、讨论,指导学生总结所学所思,进而明晰其实践意义。

“学习者”作为教学实践的对象与学习活动的主体,其身份具有客、主体双重属性,其主体地位以显性为主,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①课前根据教师指导提纲挈领了解课程教材体系,明确学习目标与重难点;②分成学习小组,结合学习研究论题,课前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形成初步认知;③课堂展示认知成果,交流讨论,深化对論题的认知;④分析总结,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认识其实践指导意义。endprint

四、實践操作中的重点

(一)梳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学习专题。教学目标设计上,不仅应该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马克思主义信仰;结合课程思政、校园文化建设等形成大思政学习格局;教学内容取舍上,不以完整呈现学科知识为首要目的,更多关照学生的眼界视野和他们生活的真实世界;教学内容组织上,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兴趣爱好,调整专题侧重点和选择案例素材;专题设计上,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范围和可操作性,化繁为简、难易适度,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获得感、成就感。

(二)合理安排教学模块,把握教学节奏。结合学生课堂关注度的变化,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合理运用大数据的分析功能、共享功能、引领功能,调整教学节奏。以90分钟大课为例,课堂教学分为四大模块:①热点探讨(10分钟-15分钟,学生注意力转移期),将学生注意力收拢到课堂上,有助于运用课堂理论知识,结合实际问题,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导入分析(15分钟-45分钟,注意力稳定期),揭示专题主要内容及子题目框架结构,梳理理论逻辑,分析重难点;③分组展示(45分钟-80分钟,注意力分散期),让学生由教学客体转变为学习主体,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④小结作业(80分钟-90分钟,另一个关注力小高峰),引导学生自我总结,给予点评,并安排后续学习内容。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总结收获。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合理安排小组分工合作;指导具体专题研究方式、制作课堂展示材料;针对学习内容及过程进行分析总结。

(四)配套调整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原则综合考虑线上与线下、课堂和课外、团队与个人、学习与展示等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尝试以发放主题任务、获得积分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五、结语

“讲授者与学习者双中心并行”式教学,摈弃了传统“讲授者中心”教学模式中学习者被动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发挥空间的弊端;汲取“学习者中心”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得到充分尊重与发挥的长处,形成既充分体现不同教师教学风格、规划设计出具有个人理解与特色的思政课程,又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与思考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思政课趣味性与实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婷婷,刘世超.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回顾[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21-124.

[2]董遂强,王哲.论高校思政课“接受性”的直接触动点[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7):114-116.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
以实验为基础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