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援助

2018-01-25张曙光于娜

文教资料 2017年28期
关键词:构建方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张曙光 于娜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现状,提出了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援助体系的构建方向和构建方式。

关键词: 发展援助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构建方式

自2007年以来,我国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进一步加大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扩大了资助范围。本文主要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发展援助工作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发展援助的概念与主体

发展是哲学术语,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人的发展是指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实践三种活动及其作用是共时、交融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既渗透在人的一切社会活动之中,又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社会实践活动从综合的意义上把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社会、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在个体自身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均处于常态的情况下,它往往成为推动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援助,以出钱、出力或出主意及提供精神上支持等方式相助他人。援助与资助不同,资助大多指给予金钱方面的帮助,与资助相比,援助涵盖的范围更广。

发展援助,是指对特殊特定群体内的个体发展提供帮助。对贫困生而言,提供贫困生发展援助的主体是学校。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一种包含着特殊个体、特殊环境和特殊社会活动的综合性的影响因素,其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任何单一影响因素都不具备的。就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学生而言,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仔细研究贫困生的特点和需求,创设条件,促进贫困生个体特质的正常发挥,使其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展现,实现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个体特质发展方向的一致,并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我国高效贫困生资助工作现状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取得成果。目前,我国高校构建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资助体系。

该资助体系通过各类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各类补助、减免学费、绿色通道等方式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经济资助力度大,范围广,高校学生资助体系逐渐成熟,资助金额、资助项目逐渐增加,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逐年增大,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就业成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聊城大学为例。学校以构建机制为保障,以队伍建设为前提,以精准资助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重点,以实践教育活动为载体,建立健全了以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为主,以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为重点,以积极争取社会资助为辅助,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及资助理论研究为特色的全方位资助育人服务体系,有效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贫困生的实际认定工作难度大。因资助金额较大,贫困生的认定成为广大学生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较强,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而且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在面对众多的贫困生认定材料时,我们无法对学生的情况一一进行实地考察,只能更多地依赖认定申请和贫困证明。由于公民税收政策不完善、政府的信息平台与高校无法精确对接、政府工作人员公信力等问题,学校无法对学生经济情况进行精准认定,申请中的情况是否真实、贫困证明有多大可信度,都需要一一甄别。事实上,某些学生会夸大自己的困难,一些贫困证明可信度低,增加了贫困生认定的难度。“假贫困”的发生,同时也是诚信问题的重大成因。

物质帮助丰富,精神帮助不够。一些贫困生有自卑的心理特征,经济上的弱势导致他们自卑,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并且看不到自身的优点,从而失去了很多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这就要求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时刻关注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但贫困生工作往往做得不甚细致,不能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开展得还不够。诚信和感恩作为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元素,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基本品质,然而,在资助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为了补助,故意夸大自己的困难;有的学生得到高额补助,对于他人的困难却视而不见;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贫困,所以得到任何帮助都是理所应当的,如果没评上就认为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学生诚信和感恩品质的缺失,有家庭和社会的原因,但高校应该加强教育。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诚信和感恩教育开展得不够,主要表现为理念落后、目标模糊,形式过于单一,仅限于说教、板报宣传等,效果欠佳,最终对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障碍。

贫困生教育内容相对单一。以“诚信、感恩”为主要教育内容,存在教育层面多、服务方向少,灌输形式多、自我教育少,活动内容单一等问题。

三、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援助体系的构建方向

(一)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以人为本”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广泛听取学生利益诉求,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实际困难。是尊重个性化,倡导人性化,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经济状况、心理特点、日常表现、个人能力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全面援助服务。

(二)发展援助应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以经济援助为重点,是“授之以鱼”,解决的是短期表面问题;以发展援助为重点,是“授之以渔”,解决的是学生长期发展问题。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构建经济困难学生的援助体系,应以经济援助为基础,以发展援助为重点,推动经济困难学生素质拓展,对学生学业、就业創业、心理健康等多方面进行引导帮助。

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援助体系的构建方式

(一)组建贫困生社团自强社,构建贫困生自我教育发展平台。学生社团是培养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学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载体,在学生素质培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endprint

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织构成的社团,因社团成员具有相似背景,相比其他社团更能让学生拥有归属感,同时因成员拥有相似诉求,通过组织各类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更容易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完善心理状态,健全人格,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学习实践能力,从而使社团成员更加积极、乐观、自信、自强、自立。

自强社社团的凝聚功能、教育功能、素质发展功能通过社团活动体现。社团主题活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强化感恩意识、自强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完成从他助、自助到助人的转变。另外,通过心理拓展和援助、职业发展指导、实践创新、志愿服务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拓展引导。

针对学业有困难的“双困生”,社团内部可以通过成立学业互助小组,达到学业的互帮互助。

(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多时候面临经济以外的困境,比如心理困境,表现为紧张焦虑、厌学情绪等。这些心理困境与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期望、人际关系、社会压力、就业压力息息相关。因此,对家庭经济苦难学生的援助,除了物质以外,还应该注重其心灵的强大,实现物质心理“双解困”。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首先应完善心理预警机制,建立“学校心理中心-学院心理咨询室-班级心理委员-宿舍舍长”四级心理工作网络,形成团体咨询、个体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五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对有异常行为状态的个体能及时发现并予以重点关注。

对“经济心理双困生”的心理引导应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积极心理学主要是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类的内在积极品质和积极心理活动,研究内容包括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系统组织,强调充分发掘人类固有的、潜在的积极力量,以此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因此,在高校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着手建立贫困生积极的人格,促进贫困生产生积极情绪,并以此开发潜能。

高校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借助良好的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并形成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内容。如挫折教育,增强贫困生抗挫折能力,掌握战胜挫折的方式方法。如感恩教育,通过志愿服务等方式丰富教育内容。如积极赏识教育,积极发现贫困生的优点和潜力,促进贫困生形成积极的心理情绪。同时,鼓励贫困生投身阳光体育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在积极的集体状态中形成更加积极的人格情绪。

(三)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援助。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日渐突出,就业问题已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一些高校贫困生受家庭环境、社会资源的限制,相对于普通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困境。加强对贫困生的就业援助,切实帮助这些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大学生解决就业困难,应是贫困生发展援助的重要内容。

国内外相关研究普遍认为,大学生可就业能力是个体取得和维持就业可能性所需要的个人资源。可就业能力有三个维度:确认和实施职业的能力、主动适应工作的能力、成功求职潜力。综合来说,可就业能力是大学生选择和获得就业所具备的能力、性格、愿望、社会资源等特征的综合,是学生综合素质在职业生涯方面的集中体现,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同时,相关研究表明,可就业能力在不同情境中对大学生就业的价值不同,城乡差距对大学生可就业能力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水平在就业绩效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基于以上结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援助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搭建各类平台,提高贫困生可就业能力。二是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别是农村生源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职业发展规划指导。三是应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各类职业信息,促使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初步的职业探索。

参考文献:

[1]刘青瑞,李晓璐.英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援助服务体系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2012(3).

[2]王宇清,闵晓阳,张瑜.试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完善[J].教育与职业,2009(20).

[3]于海波,鄭晓明,许春燕,晏常丽.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主客观就业绩效:线性与倒U型关系[J].心理学报,2014,46(6):807-822.

[4]兰桂.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学园,2014(27).endprint

猜你喜欢

构建方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及应对方式研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价值观特征与职业指导研究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充满生命活力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构建研究
简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论初中语文开放性课堂的构建
小学语文活力课堂的构建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