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立足核心素养的教学
2018-01-25周姝
周姝
对话,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它体现了一种平等的思想,一种生命成长的方式,应上升到哲学范畴去理解。对话教学是一种着眼于人的教学,以平等尊重的方式将学习者的沟通与交流能力、批判与反思能力以及判断生成的能力放在最核心的位置上。
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的教学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哪些条件应对遇到的问题?显然,单一的知识、技能、态度是远远不够的,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需要将知识、技能、态度进行整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应用,这样的综合能力就是素养。素养不是单一的,它与知识、技能、态度等概念不同,它体现了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是否具备数学素养不是由数学成绩决定,也不是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决定,而是从数学视角分析判断,以数学思想方法思考问题,应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然对其有实际意义的。
丹麦哲学家克尔恺郭尔在破译苏格拉底教学法时归纳了两条规则:其一就是“使自以为知者知其不知”,通过不断地追问,使对方陷入矛盾,反思自己原认知的不足,从“知”到“不知”;其二是“使自以为不知者知其所知”,通过问答、讨论的方式,引导“不知者”进行归纳总结,从“不知”到“知”。
从这两条规则中,我们可以看见对话教学的目标指向是人的核心素养。第一,批判意识。“使自以为知者知其不知”就是对批判意识的培养。批判意识是一种“破”,打破原有的认知,产生新的矛盾,对原有的“知”进行怀疑、辨析、批判。第二,判断生成。“使自以为不知者知其所知”则是“立”。对话教学通过启发、交流、判断、提升,引导学习者由“不知”展开思考,逐步形成新的认知,这样一个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就是判断生成。判断生成是学习者认知结构螺旋上升的重要构成,也是在对话教学中核心的目标所在。第三,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在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将思考的获得进行分享和辨析,进而形成新的认知。因此,有效的合作交流必须基于高质量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这是学习者的“知”,而接下来由“知”到“不知”再到“知”的过程,则需要在交流、碰撞、批判、综合中产生。
教師需要有效打破“权威”的位置,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积极组织平等的对话,学生应与教师成为研究、讨论的合作伙伴,共同参与、一起思考,借助对话达成知识的连接、思想的碰撞与情感的交流。
有效问题设计形成核心素养
对话的本质过程是交流、沟通、判断、生成,在这样的过程中参与者可以获得充分地认知体验与情感体验,培养其交往与沟通的意识和能力。而对话教学因其鲜明的“对话”特征,则更生动地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孕育过程。
对话教学中,作为平等参与的一员,教师要帮助学生经历由“知”到“不知”再到“知”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引领学生的思考不断走向深入,有效地问题设计至关重要。通过分析苏格拉底教学法,我们发现有三个必须遵循的实施原则:准确设问、适时提问、渐次推进。
实际生活促核心素养成长
我们生活的世界生动而又复杂,但是,学校所传授的知识却是学科界限清晰,让学生在这样的学科体系中学会综合应用知识,全面地认识客观世界呢?
深圳大学张祥云教授指出:“对话意味着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群体性文化,基于此,我们才能更透彻地领悟对话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的意义。”对话教学与实际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实际生活对对话教学有重要的影响,而对话教学的实施也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求。对话教学要以学生的经验、生活实际和社会需要为核心,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意识、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关注儿童的生活实际 第一,常见物品。学生身边常见的物品其实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为常见,学生拥有充分的感知和丰富的经验。也因为常见,所以经常忽视。同样因为常见,一旦引起关注,将激发更大的研究激情。以学生常见物品为话题展开讨论和研究,能够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和探究意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均是丰富的、综合的,研究它们需要综合运用学生所学的各方面知识和技能,是打通学科界限的优质媒介。
第二,常见现象。对于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生活事件,教师可以尝试启发学生打破常规,先“破”,而后尝试“立”。例如:“按身高排座位,一定是合理的吗?”这个问题打破已经形成的解决问题的定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习的数学知识尝试解决新问题。这样贴近学生的生活现象,不仅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积极性,更能有效推进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判断等能力的养成。
选择恰当的学科视角 以实际生活为学习素材,教师需具备更强地驾驭教材的能力,需要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以学科的视角来观察、分析,选择学科视角展开对话。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银城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