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链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01-25仇加林
仇加林
摘要:问题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数学的教学更加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数学启蒙教育,学生对数学了解都还在基础阶段,几乎所有学习的都是全新的知识和概念,所以把握问题链很有必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链;教学
“问题链”是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目标设置的由浅入深的问题集合,这些问题有着鲜明的层次区分和关联等。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引入一定的问题链,可以引导学生逐步通过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等主动学习,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并且通过问题链,可以鲜明地将知识的本质、来源和承接方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加系统地认识相关的知识。这种方式可以有力地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情况。利用问题链,让学生逐渐积累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引入性问题链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采用问题链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采用引入性的问题链将问题和课堂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通过问题链,逐渐学习到本堂课的概念本质和其发展过程,从而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本质的认识。其次,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进行一定的比较和归纳,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更好的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复习类似的数字倍数特征,比如数字2的倍数特征就是个位数永远是0、2、4、6、8,而数字5的倍数特征是个位数永远是0或者5。然后教师再让学生通过比较和观察、思考,猜想出数字3的倍数特征,并进行举例说明。在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数字3的倍数是不是个位数是3、6、9的都是其倍数?学生在听到教师的提问时,会产生一定的认同感,但是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基本数字12是3的倍数,但是13却明显不是3的倍数。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和实际操作,充分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最后,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究和观察,得出了3的倍数特征是所有单位数加起来是3的倍数。通过这样的引入性问题链,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保證了教学质量。
探究性问题链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三尺讲堂”的情况比较明显,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非常少,教师一直都是以一个严厉的形象存在于学生的心目中。大多数教师也是按照考试内容进行教学,这使得学生能够学习到基础的数学知识,但却是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对于知识的学习也缺少了探究根源和形成过程的意识。在新课程标准推出的背景下,以前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教学目标了,教师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不足,并且积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采用探究性问题链,可以加强师生互动,也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
比如,教学相关的应用题目:已知小兰家离学校有两千米,而小叶家离学校1500米,那么小叶家和小兰家最少相距多少米?最多相距多少米?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思考相关问题时,对学生进行互动提问:小兰家和小叶家可能在学校的哪些位置?可以通过画图来表示。(学生通过画图,发现位置有很多情况,如果是以学校为中心,可以在一定的半径路径中任何角度)然后教师再进行提问:什么情况下两个同学家最近?什么时候最远?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为学生的问题探究提供了思路,而且通过学生动手画图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确定最小和最大距离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思考能力。
精细化问题链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链一般需要具有比较强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每一个问题链都是将知识进行精细的分解得到的。采用问题链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实际上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比较明确的知识来源和知识产生的过程、结果,让学生可以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并通过归纳总结,一步步构建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网络。所以教师要积极设计问题,分析出知识产生的路径,根据教学目标将知识转化为一个个紧密相关并且由浅入深的问题,让问题成为学生思维逐渐深入的媒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计算多边形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同学们,到目前为止,学习过几种平面图形了?”学生通过思考,回答:“三角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 “在这些图形中,你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几个平行四边形,并让学生讨论比较平行四边形的大小方式可以采用计算面积的途径完成。进而引出面积的计算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真正参与到知识的产生过程。
随着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快速推进,小学数学合理采用问题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渐学会对知识的比较和总结过程,通过不断的实践,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意义,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