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策略探究
2018-01-25徐勇
徐勇
体育教学是关注体育学科,还是关注学生发展,这是不言而喻的。现代教育已经认识到过分关注学科教学“目中无人”式的教育是不科学的,不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是违背了教育教学的本质属性的。所以,我们必须改变照本宣科式的、学生被动听讲的教育教学方式,努力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知识,而且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所有老师心里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就忽略了这个问题,只是关注到了身体素質较好、运动技能较高,并且对体育先天就有悟性和兴趣的学生,而那些先天身体素质较弱,不太喜欢运动的同学在不知不觉就被老师遗忘了。长此以往,教学将走入泥潭无法自拔,好的可能会越来越好,但差的肯定会越来越差,如果真是这样,何谈“以人为本”。所以,要实现“以人文本”的教学,关注个体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足球脚内侧传接球及实战运用的教学中,第一阶段,指导学生进行热身,主要是老师和学生一起“玩”球,拨球、踏球、颠球、头顶球等等,引导学生边看边学,积极参与活动。这个阶段,老师带领大家熟悉各种足球动作,一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二是让所有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模仿。第二阶段,老师示范演示脚内侧传接球技术,学生学习体验。这个阶段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是四米距离对踢对接,八米距离对踢对接,还有跑动中对踢对接,在练习过程中,老师分别进行技术指导。最后,五对五小场地比赛,自由报名,选出十名学生,在实战中提高传接球的技能。
这一课,在引导学生集体参与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水平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积极努力后,感受到踢球的快乐,最后让技术水平较高,并且对足球兴趣大的学生进行对抗赛,让这些同学在实战的情境中进一步提高传接球的技能,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集体发展。
培养运动兴趣,实现终身体育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的确,初中体育教学,重点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很多的体育知识,也不在于体育技能得到了较大提升,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学生运动的习惯,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任何学习中,兴趣是它的初始动机,并且也将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而注重兴趣的培养也是“以人为本”教学的最好体现。
在篮球的运球结合跳投动作练习的教学中,导入热身,进行“后抛前接”篮球游戏,四个小组,成分散队形相隔一定距离站好,排头从头上向后抛球,第二个同学接球,接球后再抛,以此类推,没有接住球的前边同学重新抛。游戏教学法一直是提升学生运动兴趣的有效方法,有了运动的兴趣,学生就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接下来的课堂活动。接下来,老师组织进行行进间直线运球和行进间曲线运球接力游戏,仍然是四个小组,看哪一组最先完成任务。两轮比赛游戏下来,结合学生的运球,再进行跳投技术学习,这个环节,主要以学生们自主探究为主,老师巡视指导,个别示范,并且选出技术水平高的学生进行示范表演。
这一课始终是以小组游戏的方式进行,游戏本来就能够激发运动兴趣,如果再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出现,就更能激发学生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积极性,最后个别学生的示范表演展示,让学生们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保障学生课堂主人地位的课堂,才是“以人为本”的课堂。
重视教育功能,注重人格养成
教学“以人文本”,就注定了体育课堂不仅是锻炼身体的舞台,更应该是学生人格养育的殿堂。体育运动中潜在着很多的教育元素,教育学生们说“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的,作为体育老师一定应该懂得这个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重视体育运动的育人功能,在促进身体健康发育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养成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接力跑步的教学中,课堂准备活跃气氛阶段,学生围成一圈慢慢跑动,其中一个学生手里拿着接力棒,当老师喊到某一个学生时,这个学生要抢过原来同学手里的接力棒,绕圈跑动,其他同学则要快速下蹲。这个游戏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状态。在接力跑步实践阶段,首先是每个小组自由商量、决定接力跑的顺序,因为接力跑的关键是接棒时不减速,一个是弯道跑不减速,到底如何让本小组取得胜利,需要本小组成员内互相协调。
接力跑教学比较简单,技术性也不是太难,主要是培养学生互相协调、互相配合的习惯,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而这些优良的品质正好是当下学生缺少的东西。所以,老师要充分利于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跑步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美好人格的培育。
结束语
我们不能把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体育运动,局限在狭隘的认知理论的条条框框里;把体育教学和学生的发展割裂开来;只注重体育运动本身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关注在体育运动中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或者只注重提升运动技能,不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这些都是不科学的,我们的教学必须“以人文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德胜初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