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2018-01-25冯雅静
冯雅静
每个幼儿心中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是幼儿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引导幼儿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要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对美的感受与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因此,我们在美术区域的创设过程中,以“自然”为伴,一场“与大自然的对话”在我园的美术区域里悄然展开。
环境与大自然的对话
自然质朴的环境氛围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幼儿生来具有亲近自然的天性,他们能与小草对话、能与鸟儿喃语、能倾听世间万物的声音、能在大自然怀抱中酣畅游历。
正是幼儿这种灵动的天性,决定了在美术区域环境规划时,要从符合幼儿的天性需要出发,与幼儿一起商议讨论,一起规划布置,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落叶、树枝、小草、小石子等等,让美术区域成为大自然的延伸,区域环境的氛围是幼儿所熟悉的、能够调动起他们更多已有经验的、更具有自然气息的游戏场。
自由自主的创作氛围 幼儿真正成为了区域的主人,支持幼儿大胆探索、自主发现、自由创作便是实现课程价值的关键。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以开放性的言语引导幼儿发现规律、研究画法;启发幼儿对比思考、展开联想;诱发幼儿的艺术直觉和创造潜能,让幼儿在充满艺术的环境中,扩展思维的广度;感受不同表现方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体验艺术、参与艺术并获得审美的机会,提高欣赏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内容与大自然的对话
融入自然场景,探寻新发现 探索自然、亲近自然是幼儿的天性。活动的内容基于幼儿的需要,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确定游戏内容。关注幼儿感兴趣的自然现象、生活活动、事物材料、文化民俗等,将美术区域打造成艺术活动的生态场。
如我们在内容的选择上确定了“植物系列”——树枝创意、树叶拼贴、石头变变变、蔬菜盖印等活动。又如,将活动区移至户外,我们的“户外美术活动区”来到了高高的柳树下、柔软的草坪旁、清澈的池塘边:快乐的写生活动;实践涂鸦活动:瓷砖涂鸦墙、水泥涂鸦墙、黑板涂鸦墙……等等。清风拂面、鸟语花香、阳光环绕,幼儿在大自然怀抱中自由畅想、挥洒创作,这是一种鲜活的、灵动的艺术体验。
再现生活场景,迸发新经验 幼儿在大社会的生活环境中,不断成长,每天都睁开好奇的眼睛,接受着新事物、新经验的刺激,时时刻刻都在对这些储存的经验进行处理和积累。以幼儿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和着入点,调动和活跃了幼儿的感知和思维,这就为美术活动内容增加了鲜活力、生命力,使美术活动的内容饱含着生动性和开放性,同时又能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材料与大自然的碰撞
资源利用——自然材料的收集与投放 我园地处高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结合环境优势和季节特征,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幼兒和家长开展各种自然材料的收集工作。河边我们收集贝壳、小草、芦苇、鹅卵石、小石子等……田野里,我们收集稻草、葫芦、各种农作物的果实、种子、杆子、叶子……小树林里我们收集各种树枝、树根、藤条、松果……这些丰富多元的自然资源是我们源源不断的、宝贵的材料源泉。我们在区域里投放这些材料时,有意识地将他们归类摆放:自然材料类(石头类、木制品类、农作物类等)、辅助材料类(纸类、布类、一次性塑料制品类等)、工具类(各种笔类、胶棒、剪刀等)等,并贴好标签。
每次活动,美术区是幼儿点击率最高的,他们兴致勃勃、流连忘返。在这样的一个小小自然的氛围里,激发着幼儿艺术感受能力。
提升技能——自然材料的玩味与乐趣 《指南》中指出:“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这些天然材质的自然物,有着质朴的纹理,独特的造型,不仅仅是光投放就够了,需要我们引导幼儿观察熟悉、尝试体验、动手操作,在看一看、猜一猜、玩一玩的过程中去进行艺术的自我表达与表现。
如中班主题活动“好朋友”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各种自然材料来表现好朋友的外形、五官等。活动中,文文想用一块木片做好朋友亮亮的脸,于是,找到了一片椭圆形的荷叶,将这片椭圆形的荷叶固定在一张硬纸板上作脸,又在两侧添画耳朵,找到两片树叶做眼睛……在反复尝试、修正更换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了作品。
点亮艺术——自然材料的想象与创作 魅力无穷的大自然,打开了幼儿发现美、创造美的眼睛。在材料的收集过程中,形态各异的树枝、形状奇特的树叶、造型怪异的石头……本身就能让幼儿展开反复的联想:“这片树叶像什么?”“这是一个跳舞的人吗?”“这块石头像一座房子。”在幼儿多次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逐层递进、螺旋式上升,支持幼儿的创作热情。活动中,幼儿可以天马行空、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遨游在艺术的空间,利用各种自然材料通过艺术创作,变成了一幅幅有灵性、有生命的作品。
一路自然相伴、一路艺术相随。在美术区域这方浓缩的“大自然”里,幼儿感受自然、观察生活,不断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鸣珂巷幼教集团;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幼教集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