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2018-01-25陈小利
陈小利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的开展也受到了更高的挑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明确教学的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以及其知识认识程度,从而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课堂效果
问题是每个课堂的重要部分,特别对于小学数学来说,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产生一定的疑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通过学习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发散能力、创造能力,保证课堂的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创设猜想推测问题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动大多数都来源于问题的产生,一般通过问题的解决使自身的思维和能力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从本质上说,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猜想、分析和推测等过程,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一般这种教学活动都需要教师设计相应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通过思维的发散来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学习。
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人教版《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提出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猜想和推测完成本堂课的学习。问题:我们在之前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你们还记得是怎么推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三角形的面积,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有怎样的区别,如果我们只会用数方格的模式进行计算,遇到一块很大的三角形土地怎么解决?我们该怎么将三角形和以前学习过的图形进行转化来计算其面积公式呢?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投入思考中,并将旧知识和新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发现规律,进而推测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的本质目的就是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便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小学阶段,教师就要注意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建立一定的联系,让知识充分生活化,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产生将数学知识积极运用于生活的意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师创设相关的生活化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注意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课堂问题的出发点,将生活中的数学因素挖掘出来,引导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問题情境进行思考。
比如,在学习加减乘除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中会使用加减乘除法知识的问题情境:妈妈去菜市场购买食物,已知妈妈一共有五十元,土豆2.5元一斤,玉米3.6元一斤,西兰花6.0元一斤,买了土豆两斤,玉米三斤和两斤西兰花。请问,妈妈给了售货员五十元,售货员该找给妈妈多少钱?这样的生活场景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投入相关的计算中,最后得出了答案,从而通过学生的计算,巩固了这章节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创设趣味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中轻松和愉快,并且可以满足学生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快乐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学习,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趣味性的问题创设可以采用讲故事或者玩游戏的方式进行,从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不由自主进入问题情境,从而提高情境的创设效果,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比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数》这一节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故事型的问题情境:森林中的王国要开展运动会了,但是要参加比赛必须先回答完成问题,才有报名资格。然后让学生自己从本班同学中选拔出森林王国的大门安检员,然后让其他学生扮演在森林中不同的动物去回答问题进而获得比赛资格,然后开始抢答比赛:我们一共有多少动物参与了比赛?如果现在有一块蛋糕,我们该把蛋糕分成几份才能保证每个小动物都能够得到蛋糕?通过这样的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积极思考和计算,最后完成相关课堂内容的学习。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顺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及时更改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思想,不断创新和改善、调整教学的手段和方式,重视问题的提出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有效创设多种多样的问题情境,丰富课堂的内容,并且营造一个趣味、和谐的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充分提高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情绪,从而让学生通过问题研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意识、创造能力和思维发散的能力,完善学生数学素养,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秣陵中心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