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学校资源提高品德教学实效
2018-01-25李倩
李倩
教材上的书面知识、技能覆盖面都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结合学校的特有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学校资源可以有学校办学特色、少先队活动的资源、校本课程、社会资源等等,如何利用学校资源,重组教材,实现教学的实效性呢?
学校办学特色为基础
《道德与法治》是一門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方向性、生活性、活动性、主体性和开放性。
《我们的学校真好》是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个主题《上学真快乐》中的一个主题活动。这一课题是依据《新课程标准》中“熟悉学校环境,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在学校里情绪安定愉快,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问题”的要求而设的。本课作为全册教材起始部分,目的在于帮助孩子逐步熟悉、了解学校,增强作为小学生的自豪感,是这时期教学的重点。一年级孩子刚离开幼儿园,在入学初期正面临着艰巨的身心适应问题。根据孩子的这些特点,笔者力图合理地重组教材的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上学真快乐》这一主题中设计出《参观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校真好》《学习真快乐》三个主题活动。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笔者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的设计理念,利用了邓小“四宝”——校徽、邓公像、苹婆树、小海军服这些特色资源来激发学生产生自豪感,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学校的“特色好”,形成“我以邓小为荣”的情感。
笔者利用“心愿树”小结并板书“特色好”。体验活动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学校的优美环境、悠久历史、良好服务、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爱,从而让学生喜欢我们学校,进一步增强作为邓小人的自豪感。围绕教学目标,本课始终贯彻“以学校办学特色为基础,情感体验为主线”这一设计理念进行实施。
充分挖掘社区资源
北师大版高年级《品德与社会》安排了大量国情、历史文化题材的内容,对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教师在对历史题材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上与课程理念并不完全吻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
《走访遗迹看历史》是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向英雄致敬》的第一个主题《勿忘国耻》的第二个主题活动。中国近代史是一段遭受欺凌和屈辱的历史,这一历史时期留下很多历史遗迹。笔者在设计教学时,紧扣学生生活,发掘身边的资源。我校毗邻邓世昌纪念馆,课前,笔者带学生参观了邓世昌纪念馆,这一行为可以让学生亲近历史中的人物,了解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让历史人物还原本真,真实可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走访家乡的遗迹,教会学生从遗迹中感受历史,从了解遗迹中勿忘国耻和历史教训应该是一个很不错的教学途径。特别是巧设问题:当“致远号”不幸沉没后,邓世昌落入了海水之中。假如你就是邓世昌,此时你会怎么做呢?在生与死之间的选择,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明白面对死亡,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从容不迫,心怀坦然的,其胆量,豪情和勇气一次次地让读邓世昌故事的人感到震憾和感动,拒绝生存,选择死亡,是一种多么悲壮的选择!以死振军威,以死展风骨,这就是英雄——永远不死的民族英雄气概!邓世昌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为民族气节而死!老师这样处理能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祖国的历史,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融合少先队活动的内容
《清明节里祭先烈》是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天来了》的主题三。第二单元的编写,旨在让学生去亲身感受春天,直观体验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奇妙。而清明节是春天里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的一个法定假期,人们除了参与一些在春天里进行的户外活动外,祭拜祖先、祭拜先烈的活动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向革命先烈致敬》是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庆节》中的内容,在这一基础上,本课着重于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习俗,了解祭先烈的有关内容,激发对先烈的崇敬之情,缅怀之意。清明节对于大部分一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清明节的由来,祭祖、祭先烈等传统风俗的意义何在,祭先烈的活动内容和仪式,学生大都不清楚。今年也是他们入学以来第一次参加全校纪念邓世昌活动,为此,本课策划结合清明时节我校“纪念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大部队活动,创设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课堂,利用一系列的特色资源,通过多种体验活动,让儿童在了解“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的同时,感受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对邓世昌这位英雄人物的崇敬,引发出对其他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缅怀之情。
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资源,对教材重组,让教师在课堂上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原本枯燥无味、遥不可及的历史知识,竟能如此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邓世昌纪念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