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贝尔《室内小协奏曲》作品与技巧分析

2018-01-25

北方音乐 2017年21期
关键词:萨克斯协奏曲乐章

张 琦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雅克·弗朗索瓦·安东·伊贝尔(Jacques Fran ois Antoine Ibert)是20世纪最有才华的作曲家,作品涉及众多不同的音乐形式,包括歌剧、芭蕾、管弦乐、协奏曲、钢琴曲和电影音乐等等。伊贝尔的音乐创作受德彪西和拉威尔影响,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1935年首演时拉舍尔演奏了第一乐章。在1935年晚些时候伊贝尔完成了第二乐章,并在当年由拉舍尔完成了全曲的演奏。这部小协奏曲在萨克斯独奏的发展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对《室内小协奏曲》两个乐章的曲式结构进行简要分析,对该协奏曲的萨克斯管演奏技巧与基本指法跟奏法做一简要分析。

二、作品的结构

室内小协奏曲与传统的协奏曲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在曲式结构,调式调性还是在乐章安排上都要自由许多。在曲式结构上看,全曲分为两个乐章,但是在结构上实际是快—慢—快三个部分,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属于不停顿的演奏。在乐队与独奏乐器安排方面,传统的协奏曲都是由乐队演奏主题然后由独奏乐器再呈示主题,而小协奏曲却打破了传统的协奏曲模式,由乐队简单的引奏之后由独奏乐器直接呈示主题。引奏的音乐素材除了基本的节奏动机之外,与乐曲并没有太多的联系。

在调性方面,全曲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调性,和弦与调性一直在转换并不会在一个调上停留太久。这种方式加上乐曲的快速演奏,使得乐曲在听觉效果上表现出轻快、活泼、自由的效果,同时使乐曲更加具有表现力。

(一)第一乐章结构与曲式分析

活跃的快板(allergro con moto),2/4拍,A大调,奏鸣曲式。乐曲1-8小节是第一部分,是全曲的一个引子,它打破了传统的协奏曲模式,并不是由伴奏乐器呈示主题,而是简单的引奏之后由独奏乐器直接呈示主题。伴奏织体采用大跳的手法,增加乐曲的紧张情绪。

简单的引奏过后,萨克斯管进入欢快,富有弹性的第一部分主题。这一主题是作品激情表现的概括性总结,简单的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通过连线的作用表现出作品强大的魅力,给人一种一浪高过一浪的感觉。同时乐曲通过多次离调来推动作品增加新鲜感。(谱例1):

作品的主题经过复述后,乐曲进入一个柔美、宽广的乐段。此时的伴奏织体变为较为简单的八分节奏型的柱式和弦。这时乐曲变得更加安静,仿佛使人置身其中,同时为了后面的爆发埋下伏笔,增加了乐曲的张力。一段安静的副部主题过后,逐渐迎来了新一轮的爆发。第116小节(图例三)超高音的演奏为乐曲增加的技术性的色彩,然后进入了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运指,一段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将乐曲推向高潮。独奏乐器再次奏出第一主题,并以欢快的气氛结束。该乐章的再现部比较特别,是对主部的一次重复。因此整个乐章是主部—副部—再现部A—B—A的三部曲式。这种特殊的曲式虽然不合乎古典原则,但增加了乐曲趣味性显得更加新颖。

(二)第二乐章结构与曲式分析

第二乐章由两个部分组成,中间是无间断的演奏。前半部分是小广板(larghetto),3/4拍。萨克斯管是在一个无伴奏自由的状态下进入,旋律与节奏上都较为自由。缓慢的节奏使人联想到萨拉班德舞曲的风格。从A到升G的小二度音程听上去是那么的狰狞且略带忧伤。第10小节一个四连音的上行模进之后伴奏声部响起。四分节奏的柱式和弦的交替进行使音乐听上去在痛苦的表情之下不缺失庄重。第32小节伴奏织体变得较为复杂起来,之后伴奏声部演奏出了副部主题逐渐将气氛推向高潮,音乐平息后萨克斯又再现主题,这时已到了非常安静的时刻。(谱例2):

第55小节乐曲进入生机勃勃的后半部分,快板,2/4拍,A大调。乐曲表现生动且有趣味。曲式结构也是在A—B—A1—B1这样的结构下进行,明显的回旋奏鸣曲式。第64小节一段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快速插入在前半部分安静的主题结束之下表现的淋漓精致。整个回旋曲式都是围绕(谱例五)主题进行,经过萨克斯的华彩乐段之后乐曲再次回到主题,最后乐曲在华丽的音响中结束。

三、演奏技巧与音乐的诠释

《室内小协奏曲》的创作标志着萨克斯管演奏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部作品中融合了许多各种不同的音乐元素,具有古典和现代演奏技法、爵士音乐的元素、大的音域跨度包括超高音演奏等等。对一个萨克斯演奏者而言,不论是演奏技法上,还是在音乐内涵的表达方面都是一个挑战。

(一)第一乐章

乐曲的速度为♩= 126,但是由于作品中连续快速的吐音加上高难度的运指技巧,演奏者为了更好地控制音色跟吐音的清晰程度可以适当的降低速度,速度尽量不要低于♩=115。

演奏《室内小协奏曲》时首先应当注意的是节奏,乐曲开始时作曲家通过连线来改变重音的位置而营造一种切分音的感觉,正是因为如此演奏者应当画出每小节的正拍,在每一个正拍上稍微加一点重音,这样一来有利于把节奏控制的更好。演奏该作品最该注意的就是连吐音的问题,由于乐曲中有大量的连线,要区分好连音,吐音跟断音。乐曲的前8小节是伴奏声部,由于乐曲本身的速度就很快,所以独奏乐器应该与伴奏声部放慢速度练习。独奏声部开头部分第一个音是一个低音E,第二个音是个#G,由于萨克斯本身#G键是向上开启的一个键,受到连杆效应的影响往往要比直接往下的按键速度慢,所以在吹奏第一个低音E时就要提前按上#G,同时应当注意在演奏乐句的第一个音时尽量不要加舌头,用“气吐”或者稍微加一点。

第17小节是对主题的一次重复,第19小节是乐曲的第一个难点,由于第20小节第一组十六分音符的最后一个音是bD(#C),所以在第19小节吹#G时就要提前把#C键按上,第20小节第二拍第一个音bB使用1+5键,巧妙地指法能够更好地演奏使作品更流畅,大大增加练琴效率。(谱例3):

谱例3 第17-20小节

从第35小节开始,乐曲使用一连串的上行模进的十六分音符将音乐气氛推向高潮,在第39小节F达到最高值。第40小节一个突转急下,音乐力度突转pp,同时第一拍都是反拍进入。这时应该注意正拍的第一个音(例如:第40小节E,第41小节B,第42小节A)不管反拍空多久,但是一定要卡上正拍,这样节奏上才能稳而有序的进行。第48小节第一拍B到C使用tc指法,第二拍F到#F使用tf。(这里要强调一下tf的使用,在演奏半音过程中,上行用tf下行用1235键)

从第49小节开始半音上行,乐句做渐强,断音要做到每个音都清晰灵动。同时最后#G和A两个音用到了超吹。在演奏超高音时嗓子是开启的,好似在唱歌,音阶上行时提前把嗓子打开调整到超吹状态,同时脑子里面要有音高概念。在初学超吹练习超吹时,首先可以拿笛头练习,让嗓子自由滑动,最后达到不仅使用笛头可以吹奏一个八度的音域,而且嗓子要做到记忆什么音在嗓子的什么位置。接下来可以使用泛音列练习超吹。超吹时,下巴颏可以稍微往后收,嗓子打开,脑子里面要有音高概念,对着校音器多加练习一定会早日掌握超吹。对第51小节最后两个超吹#G和A相对简便指法的安排:#G—1234+tc+ta键,超吹A时在吹奏超吹#G的指法上减去1键。

第64小节开始要做一个渐慢,65小节回到原速(tempo)。此时为2/4拍,但是为了使作品听上去流畅,增加听觉上的整体性,可以用2/2拍来练习此乐句。直到97小节变为3/4拍,而且是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组合,这时的吐音应该做到断且音与音之间有空,这对演奏者来说也是个极大的挑战,演奏者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舌头与手指地配合,最重要的一点是放慢速度练习。这种2/4与3/4拍的转换增加了乐曲的趣味。

第116至119部分是超高音演奏,最高的的音是F,超出萨克斯的正常的音乐整整一个八度。在这一音域音准与音色的统一是非常难掌握的,要是没有足够的信心也可以低八度去演奏。

122至153小节伴奏声部呈示主题部分,这时的萨克斯是连续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作为衬托。这一部分演奏者要注意音与音之间的连续性,同时要注意每个音要清晰。第165小节开始一连串的下行十六分音符,快速下行的断音绝对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断音的练习可以使用音断气不断,音与音的间隔靠舌头去堵。演奏者需慢慢去练习,不要急躁,处理好舌头与运指之间的配合,还要注意力度的变化。

(二)第二乐章

速度标记为60,此部分标记是较为自由的宣叙调,无伴奏声部。前两小节是同样的音符同样的节奏,为了增加作品的内涵,可以采用不同的奏法。由于力度标记是p,所以第二小节可以加大颤音的幅度。这一部分极为抒情,充满了歌唱性。音域比较大,要想在这么大的音域中把音色做到统一绝非易事。在第7小节有一个#A到#C的转换,力度上还是p,所以此时的气息一定要把握好,气要瞬间给到,有种往里哈气的感觉,同时手要到位,小指要依靠bB键和#C键中间的滑轮来滑动,这样音之间的连接会比较顺利。

第11小节伴奏声部介入,力度标记pp,弱奏时下巴颏往后收,控制好气息。第24至29小节标记高八度演奏,已超出萨克斯的正常音域,笔者认为此部分同第一乐章第116至118部分相同,若不能有效地控制音色做到统一,同时没有把握地去演奏,可以采用低八度按照原谱音高演奏。

56小节起,乐曲进入快板,速度132。由于这一部分运指比较绕手,演奏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定速。笔者认为只要不低于120的速度就是可以的。

第63小节开始,萨克斯进入,63小节至71小节绝对算的上是难点,一连串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相当绕手,要想把这一段乐句演奏的淋漓尽致没有正确的指法是绝对做不到的。第63小节它的主音是bA,按照常理按住#G键就可以,可是后面还有bE音,所以第63至65小节要一直按住#C键。第66小节第二拍的正拍第一个音#F音用tf键。(谱例5):

79小节开始是第二乐章B部分的主题,bB和bE这两个音是重音,但在演奏上要展示得活灵活现,不仅要做到轻巧,而且要有跳跃的感觉。后面一连串十六分音符的演奏要使乐曲呈现出流畅利落的感觉。演奏者在平时的练习中应当把速度放慢,打着节拍器,以每一小节的第一拍为重音,每小节逐一练习。在演奏中也要注意乐谱中的力度标记和感情术语。

在进入华彩乐段的前五小节是一个长的颤音(tr)。这时要靠小指来控制,由于小指的力度有限,可以轻微的颤动手腕,靠手腕的力量帮助小指更好地完成。应当注意的一点就是在颤音结束进入下一小节的第一个十六分音时,中间尽量不要有空,听上去要连贯。华彩部分无伴奏,靠自己的感觉去尽情发挥,在这里笔者认为可以做的夸张一些。三连音可以做个渐快,同时随着音变得越高力度将变得越强,最后一个十二连音将华彩乐段推向第一个高潮。高潮过后迎来短暂的停歇,低音区的slap tone和高音区的断音交相呼应。由于弹舌音属于现代派的技巧,练习上较难,所以若无法演奏弹舌音可以用断音替代。然后一连串的三连音下行模进再次烘托气氛。

在华彩乐段的最后部分,作曲家用了两种写作手法。这时演奏者应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最后的乐句。

华彩乐段结束后,乐曲再次回到主题。这时的主题乐句虽然在旋律上与前半部分的主题乐句相同,可是变换了不同的音符。与之前提到的一样,演奏者在练习的过程中,应当仔细的查看乐谱,看清每一处的音乐术语及力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准能够替换的简便指法。

四、结语

当代演奏者只注重技术的提高却不注重理论知识,好比要想了解一个国家却不去了解它的历史跟文化。演奏好一首作品也是一样,要想表达出作曲家的心声首先要了解作曲家是在什么样的背景及心情下创作的。对作品进行剖析能使演奏者从宏观和微观去领悟作品的情感起伏。通过对伊贝尔《室内小协奏曲》作品与技巧分析能够帮助演奏者更多的去了解作品的背景,提高演奏者的审美,结合技术方面才能够帮助演奏者提高练琴效率。

注释:

①slap tone:又被称为弹舌音,是靠舌头粘哨片产生的特殊技巧。

②超吹:超高音演奏技巧,超出萨克斯固定音域以外的音。

[1](英)理查德·英厄姆.萨克斯管[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02)2.

[2]李志远.菲林48 萨克斯管练习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01)2.

[3]孙精辰.伊贝尔《室内乐小协奏曲》的结构分析与演奏诠释[J].文教资料2013(26).

[4]郭强,王涛,邓韬.管窥伊贝尔《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J].大众文艺,2011(01).

猜你喜欢

萨克斯协奏曲乐章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丢了两元钱的车
公园那边有人在吹萨克斯
谈音乐中萨克斯音色的独特魅力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里的协奏曲
海浪协奏曲(下)
室内乐组曲《绢道》第二组萨克斯四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