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引用古诗文的精神内涵探赜
2018-01-25李洁
李 洁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大量引用传统文化中的古诗文,借助古诗文表达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共产党人读书作文,更会把目光投向干事创业、治国理政的大境界①。通过了解每一条古诗文本身的背景含义,是我们理解并把握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内在精神与含义的重要途径。
一、唯物辩证的主体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合理地摒弃和吸收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精华内容,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之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并运用唯物辩证法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矛盾,发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到:“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②。毛泽东在深刻地认识中国社会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坚持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的方式,在理论上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在中国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在实践上实现了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书中引用“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物之所在,道则在焉”;“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等古诗文,这些古诗文都包含唯物主义精神。对待今天的现成事物,应当去事物形成发展的历史中去考察,世界上一切现成事物今后的变化发展也应当根据事物现有的条件和状态去制定规划。“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名非天造,必从其实”;“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非一则不能成两,非两则不能致一”;“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讲的是对于现成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发展的不同侧面和不同发展程度,并且每一件事物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是因所处的时间、地点、环境、人口等因素而呈现出异同。因此,作为对事物认识主体的人来说,在主体上保持对事物认识的唯物辨证意识应该成为我们的高度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唯物辩证的主体意识,坚持实际的问题导向,仍然是我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思维方式。
二、文以修身的立德之道
做事先做人,一个好的执政者、领导者除了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也应具备高尚的人格品质。古人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好的文化素质固然重要,可如果只拥有高文化水平,做人却弄虚作假,实质败坏,“质”不如“文”,或者“文”“质”不符,那么这个人一定不能称之为“君子”,即德行兼备和品质高尚的人。例如书中引用的“不知耻者,无所不为”;“善莫大于作忠”;“为官避世平生耻”;“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於义”;“言必行,行必果”;“德不孤,必有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欲事立,须是心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为将之道,当先治心”;“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等一系列的古诗文讲的就是这个做人的道理。三字经说:“人不学,不知道”,传统文化中的古文典籍是我们立德修身的文本之源,不学习文本知识,就不会懂得修身、齐家、治国、明德于天下的“大学之道”。习总书记善于实践,善于学习文化知识,并发挥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用“文”来充实自身,立德于治国理政之道,使治国理政中褪去了枯燥强硬的政治约束气息,充满了人文情怀,也表达了习总书记以史为鉴高度的文化自信,同时也体现了习总书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声音。
三、知行合一的实践信念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是共产党理论创始者马克思、恩格斯的母校,该大学的校训来自于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③。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到:“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④,之后一举清扫了1937年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教条思想。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都坚持认为事物的规律和道理不仅要全面认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实际行动中运用这些规律和道理。书中引用“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等古诗文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实践精神的传习,表达了一个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一个观点:“知行统一”观是辩证唯物论最根本全局性的认识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目前我国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治国理政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应当坚持勇于进取的实践精神,汲取全世界人类文明知识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坚定信念,知行合一,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造客观世界。
四、敬民保国的理政思维
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孟子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认为从整个国家和社会层面来看,百姓比国君重要,因为百姓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没有民,何来国。而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也对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的政治统治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唐太宗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认识、“民为重”“民为贵”等字眼也在清代《钦定四库全书》中俯拾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⑤。由此可见,“以民为贵”的思想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无论朝代更迭,历史变迁,人民至上始终是国家执政者最基本的治国理政思维。由引用的“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下之大,黎元为本”;“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查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长安城中百万家”;“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天下之本在家”等古诗文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其讲话中引用“民本”思想的古诗文数量最多,由此可见,人民是与全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主体,人民是习总书记放在治国理政思考的主体位置,民本的思想深深扎根在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维中。“一切为了人民”仍然是我党治执政方式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幸福也始终是治国理政的目的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诗文结合具体讲话来表达敬民保国思想,由个人的思维情怀展现大国的理政风度,诠释了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在含义,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国家掌舵者的诚意立身之本,是人民领路人正确的为政思维。
五、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
古人云:“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发展和井田制的瓦解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秦国商鞅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大力推行革新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推动社会历史转型,不仅为秦之后统一六国奠定深厚基础,同时商鞅的“法治”思想也对后世及当代中国立法和法治提供渊远的思想智慧。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变法一改北宋时期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国防军事力量提升的同时充实了政府财政收入。清末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此次变法正确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对思想的启蒙与解放和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向前进步。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改革开放是我国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政策指导,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变化和成就让人可喜,党和国家领导人成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决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从未解决的人民温饱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用到“机者如神,难遇易失”喻示我们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思维方式也应适应时代发展趋势,防止僵化停滞,勇于变革创新,积极进取应对深刻复杂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形势严峻的国内外的各种挑战。
六、廉洁务实的奉公品质
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反腐倡廉”是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的行动纲领。思想引领行动,从传统文化中凝练表达共产党“反腐倡廉”精神与决心也是习总书记讲话的一个特色,例如在本书中引用的“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宰相起于州部,猛将发于卒伍”;“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明制度于前,重威行于后”;“为威不强还自亡,立法不明还自伤”;“法者,治之端也”;“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等古诗文。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党要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治国理政是党对社会、国家的管理行为,是牵引整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和行为的领导力量。习总书记讲话中引用的古诗文也蕴含着政府、政党人员在行使其政治权力时应当以廉政奉公思想为先,自觉遵守廉政准则,切实增强廉洁自律意识,着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深化,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的道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党只有将自身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增强,做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人民才会相信党、拥护党,才会和党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共同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光辉前景砥砺前行。
七、美美与共的天下情怀
著名学者费孝通曾经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一个国家,民族首先要培育发展好自己的民族文化,形成自我文化之“美”,同时也要和平对待各个国家的文化之“美”,并且尊重其他国家文化的差异和个性,世界文明与文化的“大同”之景也正是由于全体人类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才会实现发展与共荣景象。2017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借助中华茶文化的“品茶论道”传统,以《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为题发布官方海报,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其意于会议主题。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以下古诗文:“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孟夏之日,万物并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以合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等正是将“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文化交流观念智慧地融入到治国理政思想当中。治国理政不仅要对本国家和民族进行有效治理,更应当在国际事务中承担起“命运共同”的世界责任。
“治国理政,形式上是权力的行使和支配,是利益的实现和配置,但实质上是思想的引领和指导”⑥借助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和涵义来表达党员、领导、干部等公务人员在为人民服务时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将实事求是、知行合一、敬民廉洁、创新进取,明德新民的理论和思想要内化为精神品质,外化于实际务实行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治国理政为人民的治国理政思想。
注 释:
①杨振武.《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②毛泽东.《矛盾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6.
③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1):502.
④毛泽东.《实践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⑥李庚香.《中原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