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论十大关系》对苏联模式的思考

2018-01-25李一芬

山西青年 2018年21期
关键词:重工业苏联农民

李一芬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6)

1956年赫鲁晓夫于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发表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这次报告对于解脱斯大林的某些僵化理论和模式对于人们思想的禁锢,对于探索社会主义革命途径、对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有着积极意义。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这次报告也全盘否定了斯大林的苏联模式,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在此大背景下,1956年4月,毛泽东听取了34部委的工作汇报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明确了“以苏为鉴”的思想,探索自己的经济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中关于苏联模式的思考不仅在当时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有重要影响,而且在当下的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重要意义。

一、毛泽东对苏联模式批判背景

毛泽东对苏联模式批判的背景主要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展开分析。国内分为两个方面:第一,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经济上我国基本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亟需考虑的问题;第二,从建国到1956年的七年间,我国也累积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比如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这些经验提高了我国独立探索经济建设的自觉性。

国际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后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掀起了批判斯大林的思想解放之风。第二,苏联在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集体化的任务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暴露出一些严重问题。党中央敏锐地察觉并意识到:必须以苏为鉴,探索属于自己的发展建设道路。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是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第一篇重要理论著作,它全面揭开了中国改革苏联模式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序幕。”[1]《论十大关系》详细回答了中国如何摆脱苏联建设的影子,走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它具有实践性和指导性,因此从《论十大关系》中的经济角度出发探讨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批判具有说服力。

二、苏联经济模式与《论十大关系》中经济思想比较

苏联模式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用行政命令代替市场机制来管理经济行为,形成具有鲜明政治特点的经济体制。它在斯大林时期帮助苏联在二战中取得胜利,并迅速成为工业强国,但在发展后期苏联模式导致经济发展体制逐步的僵化。究其根本,苏联还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它把计划经济认为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把单一公有制的建议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建成,从而没有处理好经济建设上市场与计划的关系。

(一)处理农、轻、重工业关系

苏联的工业化运动经历三个五年计划,历时13年左右。它的主要政策是:一是强调高速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片面追求高积累与高投入。二是利用计划经济体制来控制经济行为,导致货币关系以及商业原则被排挤出市场。三是用剥夺农民的收入来确保工业化的发展。以一五计划为例,“1932年国民收入用于积累的比重为27%,在整个工业化时期一直在30%左右。”[2]。虽然这些举措让苏联快速实现工业化,但也加速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僵化。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3]毛泽东通过论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他借鉴了苏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教训,提出不能忽略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平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其投资比例进行适当地调整,适应国民经济积累和消费关系、供给和需求关系发展的内在要求,健康稳健地发展重工业。

虽然苏联在短期完成工业化建设的目标,但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不承认市场经济的做法,就像一只脚走路的巨人,注定了不能长久的发展。而毛泽东提出的三者平衡发展观点才是长远发展之道,重工业固然重要,但是因此忽视轻工业与农业便是得不偿失了,而且应该承认市场对于平衡发展工农业的作用。

(二)处理农民问题

在苏联发展模式中,它认为农民经济是小商品经济,它是处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经济,需要积极地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斯大林认为要全面实现农业集体化,使小农经济联合成为集体大经济,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许多州通过行政手段自上而下的强制命令农民与中农加入了集体农庄。苏联借助余粮征集制,把粮食集中在政府手中,按照计划把粮食分配给各地人民。在农业集体化期间,由于对农民的剥削以及对商品经济的否定态度,一方面,造成了农民对农业生产消极对抗,粮食产出下降;另一方面,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增加了对粮食的需要。苏联政府不得已采用更为暴力的强制手段,采用高征购的办法使国家控制粮食分配,如此往复,苏联的农业发展举步维艰。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评价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3]。对比于斯大林经济模式对农民的剥削,毛泽东则正确处理了农民与国家的关系,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民生产力。在1953年实行农业合作社后,毛泽东也是极力保证农民利益,他主张要兼顾国家和农民两者的利益,搞合作化是防止少数农户又走向贫困化,阻止农民卖田卖地的唯一的办法,所以只有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农民富裕起来了才能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农民思想还是很成熟的。

(三)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

自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的一切决策管理权就逐步集中于中央政府,导致企业、地方很少有自主权。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它们只要完成上级政府的指令计划指标,不用考虑对于各地方实际。对企业来说,要无条件服从国家计划,企业几乎没有自主权去处理产品供给的问题,致使产品缺乏竞争力。斯大林认为只有指令性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因此在斯大林当政期间,经济行为被行政手段所限制,中央政府可以直接控制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各项事务。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初步论述了改革高度集权的计划管理体制的观点,主张要兼顾国家、集体和生产者个人的三者利益问题,中央要简政放权,克服命令主义的观点。毛泽东认为过分的集中是不利于达到建设强大国家的目的的,毛泽东吸取了苏联的教训,提出要适当地来解决分权与集权的问题,着力解决权力过度集中问题,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企业、合作社、地方要有自主权,在符合中央政策的情况下,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地方可以进行创新。把中央的权力下放给地方和企业,不仅提升了生产积极性,也一定程度上承认市场作用。

总的来说,在二战期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采取余粮征集制,用指令性计划统筹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正确的,但在和平时期,苏联仍旧坚持这种高度中央集权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错误的了。《论十大关系》是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批判,它指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诸多经济关系的正确模式,它仍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发挥影响。

三、对当今中国经济建设的启示影响

通过以上对苏联模式中的工业的发展、农业发展等问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再发展。《论十大关系》是最初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上的标志性文献,它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初步总结具有实践指南的意义,避免了我们重蹈苏联经济模式的覆辙。

首先,我国在经济建设上突破了苏联奉行的坚持计划经济,摒弃市场经济的观念,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联的经济改革长期在斯大林体制内打转,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过高估计苏联社会的发展阶段,排斥市场经济,批判所谓‘市场社会主义’,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放弃了苏联的这个教条。”[4]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十九大也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其次,我国在发展经济时主张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突破了苏联模式中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与农业的发展方式,改变了把生产力发展主要看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的发展理念,解决发展的均衡性问题。我国在十六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主张协调发展,其中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政策。十九大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应该认识到发展的不平衡不仅仅是区域差距、行业差距,还有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等的不平衡。因此,我国提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其中协调发展是发展理念的先导,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经济协调发展。

最后,我国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理念,超越了苏联认为强国目标高于一切的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苏联模式认为社会主义只有“国”,把“人”当成只能建设社会主义“单向人”,在经济建设时,不顾人民的生存状态、重生产轻生活、透支人民的生产力,不顾实际地要求国家强大。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安全感有保障,幸福感可持续。我国的改革开放是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始终坚持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共享发展机会,共享发展过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民富而国强,坚持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人,推进精准扶贫,坚持人民利益至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反对苏联斯大林式的教条主义,建设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盲目照搬别国模式,要根据我们国家自己特有的情况,特有的经历来制定政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立足我国实际国情、立足我国文化传统、立足我国发展实践,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成果,借鉴他国历史发展经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重工业苏联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斯大林工业化思想论析
浅论我国前四个五年计划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浅论我国前四个五年计划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