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实现途径研究
2018-01-25李云霄
李云霄
(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一、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师资队伍里面的特殊一份子,具有教学和行政的双重职能,也肩负着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多重职责。因此,与普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相比,高校辅导员师德也就有着更为广阔和独特的内容和要求。2015年教育部新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为<规定>)提出,辅导员工作的要求是: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规定》在涵盖了爱国守法、敬业爱生、为人师表这些教师师德共性的同时,着重强调了“育人为本”和“终身学习”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念。育人为本是实施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终身学习则是针对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的复杂性而提出的特殊要求。
根据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可以把辅导员师德的特殊内涵概况为以下几点。1、政治性,辅导员工作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足够的思想政治觉悟,能够始终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基层性,辅导员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学生工作,不管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日常学习生活管理还是做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辅导员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是直接针对学生,需要和学生面对面接触才能进行的。3、复杂性,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普遍面临着工作繁杂琐碎的问题,既承担着管理教育学生的使命,又兼顾着学校和学院的一些行政工作,日常工作存在着“杂、淡、累”的显著问题。上述由高校辅导员工作性质和内容决定的辅导员师德的特殊性,又使得辅导员师德建设成为一项既紧迫又艰巨的任务。在讨论当前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实现途径时,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和辅导员师德的特殊内涵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师德状况整体上来说是好的,绝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知识理论素养,在工作中能够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关心爱护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规范,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入手,表述如下。
(一)外部环境激变带来的严峻挑战
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在思想、三观、伦理道德等方面呈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既给德育发展带来空前的挑战,又使得学校德育在学生成长环境中的主导地位和传统德育过程的单向性受到严重冲击。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方法不再使用,要想行之有效地开展工作,辅导员必须转而寻求更与时俱进、更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工作方法和途径,这同时也给辅导员师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辅导员需要不断补充和更新自身知识系统,与时俱进地掌握新技术,形成新时期开展学生工作的新思路。
(二)自身发展受限带来的制约
高校专职学生辅导员的自身发展受限和职业前景不明朗问题一直是制约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师德建设的一大难题,这种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辅导员自身专业知识素养欠缺带来的制约。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本质来看,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是开展学生工作的必要条件,而当前高校辅导员普通存在着专业背景杂乱的现象,很大一部分专职辅导员并没有接受过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业教育,也就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素养。同时,由于大部分高校均未制定完善的辅导员定期学习和培训政策,不利于辅导员及时补充开展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知识,也给辅导员自身全面发展带来很多不便。其次是辅导员岗位职责划分不明确带来的制约。虽然2015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有明确的描述,但部分国内高校仍然存在着辅导员工作分工严重模糊的问题。有关学者指出:在高校中,辅导员的工作范围涉及大学生思政、心理、管理、评优评先评奖、勤工助贷、就业指导等,这些工作范畴在高校的职能体制中又分属于多个部门。再加上高校现有的辅导员管理制度又使大多数辅导员需应对大量冗杂的日常工作,而没有精力进行必要的工作反思和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致使部分辅导员的工作方式更倾向于一味的命令和说教,而缺乏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对于工作任务倾向于被动接受,主观能动性极度缺乏;工作思维倾向于墨守成规,而缺乏创新创造。这种岗位职责的严重泛化带来的辅导员职业角色定位模糊和工作超载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严重制约着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师德建设。
(三)辅导员师德建设机制不健全
促进和完善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是建立行之有效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机制,包括完整的管理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长期发展机制。当前实行的学校和院(系)对辅导员的双重领导制度以及辅导员岗位职责与学校其他管理部门的交叉重叠现象,使得高校对辅导员的管理出现某种程度上的混乱,多重管理和多重考核既加重了辅导员日常工作事务的复杂性和繁琐性,又弱化了其从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项本职工作的能力。而上述辅导员工作职责的泛化和管理考核的混乱等因素,又直接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发展规划,辅导员职业后续发展不明朗和流动性大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很多高校。
三、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实现途径
针对上述当前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以为,需要协同整合高校辅导员自身和社会两方面,形成共同建设高校辅导员师德的合力,进而实现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有效开展。
(一)主观方面:高校辅导员要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提高自身师德素质修养,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首先,高校
辅导员要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增强岗位意识。高校辅导员是以培养人、塑造人为职业的专门工作者,肩负着人才培养的伟大使命,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当前,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日新月异,当代大学生需应对多元文化思潮和观念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要时刻警觉着,以育人塑人为己任,深入到学生中去,要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为学生及时提供学习、生活、工作方面的准确信息和有效指导。
其次,“身正为师,德高为范”,高校辅导员必须努力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修养,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才能以高尚品行和人格魅力来潜移默化地教育感染学生,发挥德育的真正作用。同时,高校辅导员还要坚持终身学习,努力丰富自身做好本职工作所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相关科学文化等宽口径知识储备,才能在工作中运用自如,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要坚持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时事动向和新媒体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发挥探索精神,不断寻求开展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通过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和学习相关职业理论知识,辅导员首先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始终明确自己作为学生思想和人生道路引路人的角色,肩负起自身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增强自身职业认同感。同时,辅导员还可以通过主动参加培训、论坛、校际交流活动等途径,增进与其他同行的交流探讨,进而拓宽视野、改进工作思路方法,并逐步确立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加职业归属感。
(二)客观方面:形成社会合力,共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首先,要明确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中的领导和管理机制。明确有效的领导和管理机制是增强和改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首要条件和有效保证,各级政府和高校要把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高校要高度重视,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辅导员师德建设相关政策,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体系,严格要求,真抓实干,把辅导员师德建设落到实处。要整合协调学校和院(系)两方面的力量,互相配合,力往一处使,共同寻求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有效实现途径。
其次,要增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教育和培训机制。要在广大专兼职高校辅导员、尤其是青年辅导员和新进辅导员中,定期组织师德理论知识学习活动,并通过采取严格的考勤、考核措施等方法,促进辅导员的师德修养和德育意识的提高。还可以采用榜样示范法,邀请在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等比赛中获奖的优秀辅导员典型做报告、讲座,号召大家学习先进,进而提高自身素养。同时还要在加强和改进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辅导员丰富自身知识结构,以便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高校还可以对辅导员定期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建立和完善师德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层次分明的培训体系,帮助辅导员丰富师德相关知识,提高师德意识,进而形成良好的师德素养。
再次,要完善辅导员师德建设考核评价和发展机制。当前,针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和评价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基于德、能、勤、绩的考核;基于业绩指标的考核;基于任职资格的考核。这几种评价考核模式均倾向于诊断性评价,忽略了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要摸索出真正贴近辅导员工作实际的考核评价模式,就要求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可量化、可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以辅导员工作的各方面为依托,对其进行全面评价考核。高校还要结合实际,为辅导员的职业规划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保障,以此来促进辅导员师德建设。
总之,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一方面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又面临着许多问题,任重而道远,只有联合社会、政府、高校、辅导员自身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推进,才能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