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视广播
2018-01-25伍劲松
文/伍劲松
接到《传媒》编辑约写卷首的任务后,有很多话想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就在2018年1月1日,《中国广播报》停刊了,听到这消息时,我是感伤的。一是因为与《中国广播报》多年的情感,二是“消亡”终于发生在自己身边……可我也知道,这怨不了任何人,按专家们的话来说,这是趋势。
这趋势来得有点儿快,快得让我的脑子、脚步都跟不上趟。我是在广播由辉煌逐渐走向式微时进入央广的,见证了中国广播在媒体发展大潮中的起起落落,亲历了中国广播人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奋勇拼杀,一次次突围,又一次次陷入窘境的过程。造成广播的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明知道是陷阱还必须踏进去”的无奈,有“人均GDP远高于某些媒介却得不到认可”的委屈,也有广播自身反应迟钝或者说是“等靠要”“得过且过”导致的活该。
相信很多同行都做过“假如我是台长”的梦,这不是对权力的迷恋,而是缘于对广播的一片痴情一份爱,坚信广播能够通过机制、理念、方式、手段等的转变而改变广播的命运。我相信,因为我也做过这样的梦。
可梦,毕竟是梦。当身边的一位位才俊带着遗憾和不舍离开广播时,我的心在滴血。没有指责,更无羡慕嫉妒恨,有的只是深深的祝福。设身处地,如果反思永远停留在反思层面而无任何行动和改变,大环境不行小环境不好,离开,似乎也是理所当然,毕竟,人生活在现实。
广播,需要蜕变。广播事业,需要爱与坚守,需要责任和担当,需要智慧和汗水,还有就是那老生常谈的“格局”。
“世界眼光、开放胸怀、内合外联、多元发展”是中国广播联盟2009年成立之时确立的工作方针。那时的中国广播,寒风凛冽,却因为“合作共赢”,而有了春的气息。广州亚运会,中国广播在联盟的精心组织下,拥有多达300多人的庞大报道队伍;雅安、鲁甸、玉树抗震救灾,中国广播联盟均组建了100多人的报道团队;伦敦奥运会、巴西世界杯,等等。因为合作,广播成功实现了资源共享;也因为合作,广播成为中国媒体里最为团结的团队。
眼光决定高度,心胸决定道路,格局决定结局。融媒时代,合作共赢是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单一媒质、单打独斗的竞争方式已无任何竞争力。融媒时代的媒体,理论上已没有新旧之分,融合之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唯一不同的,就是理念、机制上的差异。传统媒体的优势是内容和公信力,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广播只有合纵连横,转变机制,坚守公信力,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才有生存的空间,才能有发展的机会和可能。
新技术运用带给用户的只是便捷便利,无论什么平台,无论传播方式如何演变进化,受众最终关注的还是内容。也因此,传播平台之间的竞争终归还是内容的竞争。而对于广播来说,广播的核心产品是声音。在用户对于“声音”选择变得越来越挑剔的境况下,想要打造“中国好声音”,一是要强化品牌意识,鼓励原创IP的研发;二是时刻要有“产品”概念,每一个“节目”都应该是一个可以销售的产品,适用于其他媒介多次传播;三是整合业内资源,搭建共享平台,加强台际之间的产业合作;四是适时举办既能提升品牌影响力又有经济收益的项目活动;五是加强横向合作,努力拓展声音传播渠道。
好声音需要用心地孕育和培植。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直播”方式拯救广播于水火,却也把广播推进了深渊。“伴随”和“即时”是广播的特性,时至今日,即时和伴随还在,内容却没有了味道。很多节目因为策划缺失、主题不明和直播前的各种准备不充分,直接把广播变成了“口水”媒体。这一问题的出现,除了跟主持人个人素养和责任心有关,主要还是电台对主持人的培养、考评重视不够,或者说是对主持人的定位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节目“火”,并不代表主持人和节目就好)。央广新近推出了一项措施,就是“传帮带”,要求每一位新入台的主持人都必须拜老一辈播音员、主持人为师;贵州新闻广播每周定期组织(多次)主持人学习交流培训,都是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做法。
总之,狼就在身边,如果你自身不够强大,那你就只能是肉。面对新兴媒体的挤压,身处两台合并后进一步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广播人要做的就是时刻检视自身的不足,努力完善提升自身的修为,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我们的声音事业才能做大做强。
——有为有位,声音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