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厨房”在深度报道中的应用与提升
2018-03-02卫毓博
文/卫毓博
深度报道是受众最喜欢的新闻报道形式之一,它是媒体“内容为王”理念下的代表性产品。其“深度”是指在报道中不满足于一般化平面介绍某一新闻事实,而是侧重于对新闻背景的详细交代,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深入探究,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恰当分析,力求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和细节对事件的本质进行准确述评。新媒体的兴起给深度报道带来了多重挑战,其传播的信息往往是个人体验式的、浅表的、碎片化的。这些信息不仅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缺乏权威性,而且受发布者专业知识的制约,难以挖掘到事件背后的故事,也很难作出具有宏观视野、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解读。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仍然需要深度报道。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深度报道从形式到内容再到传播都面临着变革,“中央厨房”的出现,为改进新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提供了诸多机遇。
一、“中央厨房”对深度报道的作用
1.使深度报道及时性增强。由于需要搜集事件相关资料并进行调查研究,深度报道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导致其时效性较差。在耗时较长,人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加强深度报道的时效性一直以来都是新闻媒体面临的一大难题。“中央厨房”的出现为增强深度报道的时效性提供了新机遇。
与传统媒体编辑部或总编室的最大区别在于,编辑部或总编室往往局限于传统媒体中,无法把网络资源调动起来,而“中央厨房”能够实现资源的整体协调和调动。在事件发生后,媒体可以通过“中央厨房”统一调度协调,无论是背景材料、人物采访,还是新闻图片、新闻视频等素材,都可以在第一时间从各个负责部门或记者手中调配,保证深度报道能够最快速度地获取所需材料,从而提高其生产效率,增强其时效性。
2.增加了深度报道的深度。深度报道之所以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深”。一起新闻事件,受众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这是一般新闻报道难以触及的层面。通过深度报道可以把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历史背景、各方立场、现场实况等进行充分展现,给受众提供全面的信息。而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由于其媒体形态单一和编辑记者的分工区隔,无法立体、全面地将事实和材料展现给受众。
“中央厨房”通过统筹协调互联网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以及媒体各部门之间的资源,最大程度上丰富深度报道材料。无论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漫,还是记者采访、网民态度、专家观点、舆论态势等都可以通过“中央厨房”调配实现汇总。这样,深度报道的“深度”就不再是传统媒体时代仅依靠记者个人的调查采访和材料搜集,而展现出媒体团体作战的报道潜能。
3.优化了深度报道的受众体验。深度报道做得好不好,记者的用功程度和报道质量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最终的评判标准掌握在受众手里。一篇深度报道只有打动受众,给受众带来较好的阅读和视听体验,才能最终收获理想的传播效果。在传统媒体时代,报刊和广播、电视的编辑部门,要么通过“文字+图片”的形式,要么通过“音频”的形式,要么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进行深度报道,其形式单一,受众体验有限。
“中央厨房”的深度报道,可以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个部门的优势,将相关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漫、VR、H5、数据、图表等充分发掘并运用到深度报道中。这样,深度报道的呈现形式就更加多样化了,而受众接触到的信息也十分形象生动,可根据自身爱好进行选择。这在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同时,也提升了受众对深度报道的体验。
二、“中央厨房”在深度报道中的应用
1.全方位提供深度报道素材。深度报道要做到“深”,就必须有充分的报道素材作为支撑。对记者个人而言,受到自身视野、资源、能力等限制,报道素材往往较为局限。这就使深度报道成为记者的个人报道,无法体现出媒体的优势。将“中央厨房”应用到深度报道中,就是要利用“中央厨房”为深度报道提供全方位素材。
“全方位”就是要通过“中央厨房”把所有与新闻报道相关的、深度报道所需的素材充分调动起来。这包括新闻资源、媒体资源、材料资源、数据资料、技术支持、财力支持等各个方面。这是“中央厨房”的特色所在。同时,这里提供的报道素材十分广泛,不限于形式、来源、内容,但凡深度报道需要的,都可以通过“中央厨房”调配来实现。
2.全角度展现深度报道内容。传统深度报道是基于记者个人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和对事实、角度的选择,这必然导致角度选择的局限。同时,由于媒体自身特性如版面、时段的限制,即便有多角度也难以完全呈现。
“中央厨房”不仅可以调配资源,对各种资源进行统一加工,还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媒体平台和传播渠道进行有效供给,通过多媒体、多渠道从各个角度对新闻事件予以报道,即便是针对网民的评价,也可以专门开辟讨论栏目,与网民展开互动,而这些互动讨论也可以被纳入新闻报道中。可以说,“中央厨房”的报道模式突破了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局限。
3.立体化呈现深度报道效果。深度报道的呈现效果,影响着受众信息的接受程度。以往,深度报道是报刊上的深度报道或广播电视节目的深度报道,其呈现形式单一,受众不仅没有选择余地,而且感官效果不强。
而在“中央厨房”的报道模式中,可以通过统一调配、统筹协调,把各种技术手段、表现形式充分运用到深度报道中,呈现出立体化的深度报道。例如,在“天津爆炸事件”中,《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中央媒体,就充分运用了这种形式。在文字报道之余,通过现场图片、视频和模拟现场等技术手段,立体化呈现出爆炸的场景及后续救援场面,给受众以直观的感受,对受众全面了解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升“中央厨房”在深度报道中的应用水平
改进深度报道的素材形式。深度报道之所以深,在于其拥有丰富的新闻素材,能够阐释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对一篇优秀的深度报道而言,事件、背景、有关资料、说明、原因、意义、过程、分析、前景、时效、时态和建设性意义这些因素越多就越有价值。因此,一篇深度报道的好坏,要看其整合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多种材料,整合宏观、中观和微观多层面背景是否到位。自媒体时代,受众可以主动并轻松获得相关新闻的背景材料,完成其对新闻的个性化解读。同时,每个受众都可以利用手中的PC、移动终端、DV等完成向传者身份的转化,共享其所掌握的新闻背景材料。
深度报道能否为受众提供更立体化的新闻产品,成为其与新媒体受众争夺的关键。为此,要不断改变传统素材思维,充分运用“全媒体”平台,改进深度报道的素材形式。以往,这些材料、背景更多体现为文字材料或影像资料,“中央厨房”的介入,能够把图片、数据、VR、动漫等纳入到深度报道素材形式中,有助于深度报道素材朝着多样化形式发展。
1.丰富深度报道的内容形态。提升“中央厨房”在深度报道中的应用水平,还可从丰富深度报道的内容形态入手。传统深度报道理念中,深度报道往往是一篇新闻报道,或一档新闻节目。然而,这种单一呈现的报道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特别是碎片化阅读的阅读语境中,已经难以适应。深度报道一定是一篇花5到10分钟看完的文字形态新闻吗?笔者认为,新媒体环境下的深度报道,其内容形态应是立体式的、全媒体式的。
深度报道的内容形态变革依据有两方面:一方面,碎片化阅读语境中,冗长的文字报道已不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很难被全部阅读完;另一方面,受众越来越喜欢新颖的、活泼的表达方式。因而可以充分运用“中央厨房”的优势,拓展深度报道形态,视频、动漫、VR都可以成为深度报道的一种表现方式。例如,新华社推出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视频,详细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就受到网民的欢迎。
2.完善深度报道的传播机制。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不能只考虑“内容为王”,也要注重新闻理念和技术理念并举,铸就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这既是技术的影响,也是受众的阅读习惯发生改变的要求,为此,需要在质量和传播方式上做文章。这是因为媒介所提供的内容与提供方式同样重要,内容质量与服务质量同样重要,满足内容需求和满足服务要求同样重要,内容获知体验与服务全程体验同样重要。
在“中央厨房”的报道模式中,有三条传播机制创新的路径:一是根据大数据技术,了解受众需求,努力洞察、了解受众的需求,从需求角度进行报道和传播,将用户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是根据新媒体的特点进行传播,适应融媒时代的需要,实现不同平台间的交叉、互补、互动;三是根据网络特点技术特点进行传播,借鉴网络的链接、整合功能,“围绕某一新闻事件,通过多篇报道,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化地介绍事件的原因、背景和发展走势”。
[1]王君超.从“中央厨房”看媒体深度融合[J].理论导报,2017(01).
[2]叶蓁蓁,盛若蔚.中央厨房探路融合发展[J].中国报业,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