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马藏族舞蹈的传承和保护现状研究与建议

2018-01-25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家 2018年10期
关键词:歌舞白马原生态

□廖 莎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马藏族舞蹈存活至今,保存比较完好,白马人过节仍然在跳的舞蹈包括“跳朝盖”“圆圆舞”“猫猫舞” “十二相舞(在文县跳得居多)”[1]。据笔者实地走访调查发现,这四类舞蹈有一部分动作已被同化,越来越失去白马藏族舞蹈原有的动作特征。而“大刀舞” “金鸡舞”“波浪舞”这三类舞蹈在白马人过节时几乎已经看不见了,会跳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交通条件的改善、旅游业的兴起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促使当地的居民生活习惯、收入来源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对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重要的挑战。白马藏族舞蹈越来越失去其原有的特色,更多的是迎合了旅游业的发展。本文对白马藏族舞蹈保护和传承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简要阐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马藏族舞蹈传承与保护的建议,以此使白马藏族舞蹈的传承与保护措施更加全面有效。

一、新时代下白马藏族舞蹈的传承和保护现状

(一)政府措施

近年来,关于如何保护与拯救白马藏族原生态舞蹈,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为保护和传承白马传统歌舞文化,自白马王朗景区开业以来,平武县政府将白马地区中断了十余年的传统歌舞盛会“清明歌会”重新包装组织,已经连续举办了3届。吸引了包括平武县、九寨沟、甘肃文县在内的白马人参与,大力推动了白马歌舞文化的发展。其次,由于当地传统歌舞不受年轻人重视,面临失传,自旅游开发后,白马歌舞深受游客欢迎,于是政府借此机会在当地掀起了一场“重学老传统”的热潮,年轻人纷纷主动找到会传统歌舞的老一辈人向他们学习白马山歌、舞蹈。同时政府多次组织当地的白马人录制视频,目的是能将原汁原味的白马藏族舞蹈保留下来,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二)人类自发的保护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关于白马舞蹈的收集与整理的文字资料,笔者了解到,许多对白马藏族舞蹈的保护是由白马人自觉发起的,如文县曹扒加老人系统搜集的白马藏族舞蹈资料、旅游景区负责人王甫老师整理的白马藏族民俗文化资料以及白马民俗文化研究曾维益老师撰写的书籍《白马人的歌舞》等。近几年,四川省各地高校重视校园传承,重视“非遗”舞蹈的保护,将原汁原味的“非遗”舞蹈引进校园,也陆续编创有关白马藏族的舞蹈作品,如绵阳艺术学校编创的《白羽毛飘起来》、绵阳市艺术剧院编创的《白马女人歌》、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编创的《达嘎布告饶》等,这是现阶段比较普遍的做法,的确非常值得肯定和倡导,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起码,在宣传“非遗”并确立“非遗”保护的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方面,成绩显而易见。但仔细观察后也不难发现,这种围绕“非遗”保护的“进校园”实践及其宣传活动,其手段和目的,依然主要停留在直观展示和舆论宣传的层面,较少或者说还没有全面系统地深入“非遗”保护长效性的日常制度化操作层面。

(三)传承与保护只是昙花一现

上述措施还远远不够,笔者也从中发现这些传承与保护措施只是昙花一现。在新时代下,“清明歌会”“重学老传统”等措施,或许对于提升白马藏族本地人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保护意识、传承意识有所帮助,但是传承的效果依然不显著,这只凸显于表面;对于自觉收集白马藏族舞蹈的白马人太少了,能持之以恒、能专门从事搜集白马藏族舞蹈的人对于现阶段提倡的传承与保护“非遗”舞蹈来说实在太欠缺;而《白马人的歌舞》《平武县民间舞蹈》等白马原生态舞蹈书籍的记载中,仅仅是对原生态白马藏族舞蹈做了记录与搜集,其动作元素少,并且舞蹈种类不完整;各大高校、艺术团编创的白马藏族舞蹈或许只是向世人展示了“这是白马藏族的舞蹈”,可是究竟是不是白马藏族舞蹈,是不是把握住了白马藏族舞蹈的动律特征、历史背景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索。

例如,笔者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到,政府倡导电视台和文化馆赴白马藏族聚居地录制视频影像,记录白马藏族原生态舞蹈,但这种措施只在重大集会采集整理,其收集的白马藏族原生态舞蹈的资料十分有限,其中最早的是1995年的舞蹈视频,该视频里我们可以看到布满黄土的道路,可以看到背着背篓质朴的白马女人,可以看到围在女人腰间的颜色单一的白色围裙,这与现在我们看到的白马女人的花哨百褶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甚至还可以从视频里看见白马人纯朴的自娱性的歌舞……,在那时,没有太多的外来游客,没有现代的音乐的伴奏,只有白马人男女老少间质朴的打闹嬉笑。从该视频中,笔者体会到了真正原生态的白马藏族民俗文化,对笔者了解、整合、挖掘白马藏族舞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是这样的视频记录太少了,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与疑惑还有待深入思考与解决。

二、新时代下白马藏族舞蹈的传承与保护的建议

2016年1月27日,一场以“非遗校园传承在行动”为主题的“星光校园•全国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多位校长代表表示:“校园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渠道,应有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的工作”。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在论文《非遗如何“进校园”》中谈道:“目前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主要是将一些‘非遗’保护项目以展演和展示的方式介绍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师生中去,更多属宣传的手段,较少进入课堂和教材,变为文化传承由知识普及到技能培训再到学术传播等更为深广的领域”[2]。的确,教育现状与实际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传承效果不明显。新时代下,笔者根据以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传统与创新同行”,也就是提出让白马藏族“非遗”舞蹈“进教材”的建议,从而培养“非遗”专业的研究人才,为“非遗”舞蹈的传承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以白马藏族舞蹈为例,近几年,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白马藏族舞蹈引入校园,形成了近500人的白马藏族“圆圆舞”校园舞蹈队,目的是将白马藏族舞蹈引入校园,促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但是从实践中笔者发现,刚开始学生学习白马藏族舞蹈时,积极性很高,不足一周,积极性渐渐被疲惫感所占据,特别是对于专业院校的舞蹈生来说,他们觉得学习我国传统舞蹈太过于简单,不断重复的动作和原生态的音乐并没有任何挑战性与新颖性。“非遗”非高冷,如何使“非遗”舞蹈的传承变得更加有效,这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马藏族舞蹈为实例,可以将白马藏族舞蹈编写成白马藏族具有区域性、本土性的特色教材,纳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探讨以教材建设为主线的非物质文化校园传承具体办法。以调查研究了解“非遗”舞蹈校园传承的问题和症结,以实际的教材编写、建设和对学生的现场讲授为依据,总结出教材建设在“非遗”舞蹈校园传承中的作用,提出有效的以教材建设为主线的“非遗”舞蹈校园传承工作方案。通过对白马藏族舞蹈系统的收集,将该舞蹈的元素进行提炼加工,从头、手、腰、腿、脚等多处部位分析白马人的基本动律特征,提炼白马藏族舞蹈的核心动作与精神文化内涵,编创出适用于各大院校的舞蹈教材。一方面,通过了解白马人的历史背景与民俗文化,领会与表达白马藏族舞蹈的思想核心,收集、分析白马藏族的歌曲,提炼典型动作并进行现代意义的艺术创作,编写出白马藏族舞蹈教材,最终进行科学、系统和规范的教学,将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影响力,创新与改善“非遗”舞蹈的传承方式,从而改进“非遗”舞蹈的传承路径。该教材的整合可以说是一套“研创性”的教材,是对原生态白马藏族舞蹈动作形态解构后的一种现代性重构,其用意就是让“非遗”舞蹈实现真正意义上地走出大山,走进校园,为“非遗”舞蹈的传承探索一条新路子,一条更为有效的路径[3]。另一方面,通过学校传承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懂得白马藏族的艺术特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从而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最后,通过对该教材的编写,更加有利于培养“非遗”舞蹈专业研究人才,这可以对于全面地发掘、传承、弘扬与保护白马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结 语

本文分析讨论了对白马藏族舞蹈的传承和保护在当前急剧变迁的社会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此讨论基础上,提出编撰白马藏族舞蹈教材的建议,从而使“非遗”舞蹈能真正“走进校园”,实现对白马藏族舞蹈进行根本性的传承和保护。

猜你喜欢

歌舞白马原生态
一匹白马驮着你(组诗)
从“歌舞演故事”到“故事演歌舞”——论“梅舞”的缘起与形成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作文呼唤“原生态”
歌舞欢庆“三月三”
白马少年
歌舞爷爷
“最天然”的经济形态——零加工、原生态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гУТТУИНИя сЕРДЦЕЛИсТНа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