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的“风景”全新的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及思考

2018-01-25承德县三沟学区中心校王永成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长方形正方形长度

○承德县三沟学区中心校 王永成

在教师工作坊线下研讨活动成果展示会上,来自不同市县的两位教师对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进行了同课异构,两位教师对教材的不同解读,不同的教学思想,不同的教学风格,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课堂风景。这不一样的“风景”,不仅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我流连忘返,还时时让我回味,催我反思,给我启迪。

教师A的教学流程:

1.情境引入。

利用课件出示两块地。熊大和熊二要给这两块地锄草,可这兄弟俩却争论不休:熊大要锄第一块地,熊二也要锄第一块地。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

2.自主学习。

(1)找一找你周围物体的面,用手摸一摸这些面。

(2)比一比这些物体面的大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3)说一说物体的面积,如“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

(4)看一看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先用观察法,再用重叠法,并由此产生认知冲突:观察不出来,重叠也比较不出来,怎么办呢?

3.操作探究。

(1)在正方形、三角形、圆中选择一种图形作测量单位。

(2)小组合作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大小。

4.师生互动。

(1)各组展示选用的测量单位及测量结果。

(2)我们选择了三种不同的测量单位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得到的结论都是正方形的面积大。那么,你认为选用哪种测量单位更好呢?

5.课堂训练。(略)

通过熊大、熊二的争论引入新课,然后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看一看,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规范学生表述,认识面积概念。通过比较两个物体表面、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在比较活动中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观察不出来,重叠法也比较不出来,怎么办呢?虽然有的学生想到了测量周长,但教师却避而不谈,让学生选择一种图形作单位进行测量。学生在操作探究中明白了选用哪种图形作测量单位更合适,以及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整节课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教学流畅,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但也不难看出,在认识面积单位时,教师没能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测量出周长的长度来比较面积的大小,让精彩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令人感到惋惜。

教师B的教学流程:

1.情境引入。

猜一猜老师的身高大约是多少?米、厘米都是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关于长度单位还有哪些?师生击掌,为自己加油。老师的手掌大,你的手掌小,也就是老师的手掌面大,你的手掌面小。

2.自主探究。

(1)在我们的教室里,你还发现哪些物体的面有大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我们学习面积,怎样才能测量出面积的大小呢?

①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学生用直尺测量: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也就是它的大小。

②师生讨论:用长度来表示面积合适吗?长度和面积是一回事吗?谁能用1分米来量一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总结:测量长度的时候,我们用线段来测量;测量面积,我们只能用面来测量。

3.讨论交流。

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如果让你测量出这个大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你会选择哪种图形?

4.师生互动。

(1)学生选择测量单位,教师课件演示。

(2)刚才同学们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作测量单位分别测量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你认为用哪种图形测量更方便、更省事呢?

5.训练延伸。(略)

以长度单位为生长点引入新课。长度有长短,面积有大小,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测量,那么怎样才能测量出面积的大小呢?学生的第一想法是用直尺。于是,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方形,让学生亲自测量,结果学生测量出来的是周长,而非面积。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给学生提供了1分米的线段让学生测量面积。结果,学生发现根本不行。于是乎,学生豁然开朗:测量长度的时候用的是直尺,也就是用线段来测量,看来测量面积的时候就只能用面来测量了。至此,教师给学生提供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四种图形作单位,让学生讨论交流后利用课件演示。通过演示交流,学生们都认为用正方形作单位测量面积更方便、更省事。

整节课,教师另辟蹊径,通过迁移类比,从测量的视角引领学生认识面积、理解面积单位。但也不难看出,这位教师过分重视迁移类比,忽视了比较活动,学生没有动手操作,在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过程中,缺少感性认识的支撑。

教师A尊重教材,运用教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比较交流、操作探究来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师B则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教材,延伸教材,另辟蹊径,通过迁移类比、互动演示,从测量的视角出发,引领学生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对比分析两节课,让我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思考一:认识面积,如何开场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一个重要的起始概念,教材从比较黑板面和国旗表面的大小入手,由直接比较到间接比较,让学生通过多种比较活动,在获得多种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认识面积。与实验稿教材相比,教材删去了“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强调了“比一比,说一说”。教材的这些变化都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改变的。绝大多数三年级学生都知道面有大有小,但不能像教材那样规范地表述罢了。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把模糊的经验变清晰,把不完整的经验变完整,把已有的生活经验转化成数学经验,从而实现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的有效对接。因此,我们在引领学生认识面积时,如何开场,至关重要,这关系到学生能否在第一时间进入角色。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认识面积时,就应该尊重教材,从单元主题图入手,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面积,课堂才会省时高效。

思考二:测量面积,自然引领

关于面积单位的教学,教材通过让学生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入手,观察法看不出,重叠法比不了,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怎么办呢?学生想到了测量。在教师A的课上,学生认为量出周长再来比面积。面对学生的想法,教师A避而不谈,把学生强拉到自己的预设之中:用一种图形去测量面积。而教师B却如学生所愿,让学生用直尺量一量。结果学生发现,量出来的是周长,根本量不出面积。由此看出,教师B技高一筹,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测量,一方面沟通了面积与周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另一方面迫使学生想方设法测量面积。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恍然大悟:测量长度用线段作标准,测量面积只能用面作标准,学生的思维由一维空间逐步过渡到了二维空间。

课堂教学,我们既要尊重教材,又要尊重学生。尊重教材,研读教材,从教材的角度审视教学,抓住关键,课堂就会精彩纷呈;尊重学生,研读学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的视角看问题,想问题,易于引领,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

猜你喜欢

长方形正方形长度
我爱长方形
剪正方形
绳子的长度怎么算
1米的长度
用扑克牌摆长方形
剪拼正方形
小长方形找朋友
分类数 不出错
拼正方形
爱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