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018-01-25董倩倩吴玮玮张锡友陈峰李丹丹
董倩倩,吴玮玮,张锡友,陈峰,2△,李丹丹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的血液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居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第二位,多发生于中老年,我国MM发病率约为1/10万[1],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常规化疗的有效率为40%~60%,完全缓解率低于5%,中位生存期不超过3年,约25%的患者能存活5年以上,存活10年的不到5%[2]。近年来,随着新药(如沙利度胺、硼替佐米等)的广泛应用和自体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的开展,MM的预后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MM仍不可治愈。随着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技术在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领域的治疗进展[3],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该技术在MM及实体肿瘤中的应用。本文对Car-T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Car-T技术的工作原理
1.1 Car-T的结构 Car是一种由胞内信号传导区、跨膜区和胞外抗原结合区三部分组成的人工融合蛋白,胞外抗原结合区即识别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TAA)的抗体单链可变区(single chain fragment variable,scFv),将Car基因在体外进行基因重组,生成重组质粒,在体外通过转染技术转染到患者的T细胞,经过纯化和大规模扩增的T细胞即为Car-T[4],其既可特异性识别TAA,又能通过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限制性途径杀伤肿瘤。目前Car-T技术已发展至五代[5]。第一代Car-T胞内信号传导区仅含CD3ζ链或FcRγ链[6]。第二代Car-T胞内信号传导区在一代的基础上添加一个共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CM),主要为CD28,另有CD134(OX40)、CD137(41BB)及ICOS等,以增强Car-T细胞毒性作用[7]。第三代Car-T胞内信号传导区共添加两个CM(CM1和CM2),主要为CD28 联合 CD134 或 CD137[8]。第四代 Car-T 又称TRUCK细胞,激活时可以释放细胞因子,招募免疫系统的其他成分放大抗肿瘤免疫效应[9]。第五代Car-T即通用型Car-T,主要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关闭”导致人体排异反应的基因,可以对异体T细胞进行提前制备,随时提供给患者。近日,超级Car-T技术问世,该技术又称为“7x19Car-T细胞”,主要是在以往Car-T基础上将添加了白细胞介素(IL)-7和趋化因子(CCL)19,以此招募更多的T细胞以及DC细胞杀伤肿瘤细胞[10]。
1.2 Car-T的抗肿瘤机制 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是经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激活的CD8+T淋巴细胞,其活化需要双信号途径。第一信号途径为APC上的MHC分子-抗原肽复合体与T细胞上的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结合,第二信号为APC上的共刺激分子B7与T细胞上的CD28结合,在这两种信号的共同作用下,T细胞会活化增殖为CTL细胞。当CTL细胞再次遇到携带有相同MHC分子-抗原肽复合体的肿瘤细胞时,就会通过同样的机制与之结合[11]。CTL细胞可通过两种途径杀死肿瘤细胞,一是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细胞毒素介导靶细胞凋亡,二是效应CTL细胞可表达膜型FasL以及可溶型FasL(sFasL),同时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淋巴毒素(LT)α等效应分子,诱导靶细胞凋亡[12]。
第一代Car-T的信号通过CD3ζ或FcRγ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激酶活化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ITAM)传导,缺乏CTL细胞活化需要的第二信号,抗肿瘤作用较弱[13]。第二代Car-T由于加入一个CM,Car-T细胞的存活时间延长,肿瘤定位的Car-T增多,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还能完成自身的扩增,抗肿瘤能力有所提高,故临床研究应用最为广泛[14-15]。第三代Car-T细胞含有两个CM,体内扩增和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更强,但具有相当的细胞溶解作用[16]。前三代Car-T细胞在回输前均需对患者进行预处理(全身照射或大剂量化疗),预处理方案的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17]。第四代Car-T的出现使患者免受预处理的毒副反应,拓宽了Car-T的临床应用范围。研究者们采用改造后的超级Car-T治疗小鼠肥大细胞癌,几乎所有小鼠能够存活,而常规Car-T疗法的小鼠存活率只有30%左右[10]。
2 Car-T在MM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2.1 抗CD19的Car-T 研究表明在MM中,除肿瘤细胞外,还存在一种免疫表型类似于B细胞的细胞,具有CD19、CD20以及CD45等B细胞的免疫表型,其作用类似于干细胞[1]。MM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有限,而肿瘤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增殖分化以及自我更新的能力,目前,针对CD19的Car-T细胞在血液恶性肿瘤治疗中已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如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B细胞淋巴瘤[18-19]。
Garfall等[20-21]的研究共纳入1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中10例患者在接受高剂量马法兰和ASCT后12~14 d接受CTL019(5×107个Car-T细胞)输注,10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85 d(42~479 d),6例有很好的部分反应(very good partial response,VGPR),2例为短暂的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2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不良反应总体比较轻微,包括轻微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 CRS);此外,经测定患者体内仅有0.5%~1.5%的MM细胞CD19阳性,推测抗CD19的Car-T主要攻击对象为CD19阳性的“肿瘤干细胞”,而非MM细胞。
2.2 抗CD138的Car-T CD138(Syndecan-1)是硫酸乙酸肝素蛋白聚糖家族的成员,参与细胞黏附,广泛表达于浆细胞和MM细胞。复发和晚期MM其CD138表达水平高于新发的MM,某些器官如唾液腺、肝脏、皮肤的上皮细胞中也有CD138表达,因此将其作为靶抗原行Car-T治疗存在转氨酶升高、手足皮肤红肿等潜在不良反应[22-23]。Guo等[24]应用抗CD138的Car-T治疗5例复发难治性MM或浆细胞白血病患者,在第2次注射Car-T后4例患者出现了轻微发热;治疗后4例患者评价为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1例患者并发帕金森病,并开始接受姑息治疗,评价为PD;经测定,回输的Car-T细胞中31%表达抗CD138。由于该靶抗原潜在的不良反应,未来针对CD138的Car-T技术应注重减轻其毒副反应。
2.3 抗BCMA的Car-T 最近,B细胞成熟抗原(BCMA)作为一种CAR靶抗原在MM的治疗中逐渐引起关注。BCMA(CD269)是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受体超家族的成员,高度表达于某些B细胞、浆细胞以及MM细胞,造血干细胞以及血液外组织不表达BCMA。Ali等[25]应用抗BCMA的Car-T治疗12例BCMA阳性的MM患者,所有受试者在输注Car-T前均接受化疗预处理(具体方案:环磷酰胺300 mg/m2+氟达拉滨30 mg/m2,连续输注3 d),以减少调节性T细胞水平并增加IL-15和IL-7等细胞因子水平;10例接受小剂量Car-T的患者中,8例患者获得持续2~12周不等的SD,1例获得PR,1例获得持续8周的VGPR;2例接受大剂量Car-T治疗的患者中,1例获得持续66周的PR,1例获得持续17周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Cohen等[26]应用抗BCMA的Car-T细胞治疗6例复发难治性MM患者,1例获得长达7个月的CR,1例在胸腔积液和脑脊液中均发现MM细胞的多发转移患者获得持续5个月的VGPR,其余4例Car-T细胞治疗无效。Berdeja等[27]在2016年12月发表的一篇报道中指出:9例复发/难治性MM患者在接受环磷酰胺/氟达拉滨预处理后接受了不同剂量的BB2121注射(5×107个,15×107个,或45×107个Car-T),接受15×107个Car-T治疗组反应较好,2例患者获得CR,1例VGPR;在5×107剂量组中,3例患者分别获得PR、SD和PD,该组的所有患者都经历了8~11周的疾病进展。Fan等[28]报道了一项正在进行中的Ⅰ期临床试验,19例复发难治性MM患者接受抗BCMA的Car-T治疗,其中18例达到VGPR或CR。
总的来说,BCMA作为Car-T的免疫治疗的抗原靶点,在不同的CAR结构设计、不同剂量的临床研究中都展示出希望,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最佳的BCMA-CAR设计治疗MM。
2.4 抗免疫球蛋白κ轻链的Car-T 考虑到成熟的B淋巴细胞表达的是κ或λ轻链,而不是两者都有,Ramos等[29]开发了一种特定于κ轻链的CAR结构,可以识别并杀伤受限于κ轻链的细胞,保留受限于λ轻链的细胞,达到维持部分体液免疫的目的;在他们的Ⅰ期临床试验中,7例MM患者接受了抗κ轻链的二代Car-T技术治疗,在接受1~2次治疗后,在治疗前2周内循环B细胞数量减少了约50%;7例患者在接受Car-T回输时均处于MM活动期,均曾接受1次或多次化疗,6例患者曾接受ASCT治疗。3例患者在回输Car-T细胞前4周内接受补救性化疗,没有接受补救性化疗或者淋巴细胞不小于500个/μL的患者在回输Car-T细胞前予以12.5 mg/kg剂量的环磷酰胺,治疗后4例患者SD时间持续6周至2年不等,其余3例患者Car-T细胞治疗无效。在CLL和NHL患者中,由于κ轻链表达程度更高,应答也更明显。此Car-T技术耐受性良好,没有患者表现出严重的CRS。
2.5 抗CD38的Car-T细胞 CD38是一种参与细胞黏附、信号转导以及钙浓度调节的跨膜糖蛋白,广泛表达于浆细胞、前体B细胞、T细胞、NK细胞以及髓系前体细胞,在胃肠道、前列腺等器官中也有表达。Drent等[30]证实抗CD38的Car-T可有效杀灭CD38阳性的MM细胞,但同时CD38阳性的正常造血干细胞也被Car-T攻击,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此后Drent等[31]通过改变轻链的结构,优化scFv的亲和力,实现了Car-T细胞特异性攻击CD38阳性的MM细胞。
2.6 抗CD44v6的Car-T细胞 43%的晚期MM可表达CD44v6,相关的Car-T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32],其缺点在于活化的T细胞、单核细胞及角质细胞也可表达CD44v6抗原。
2.7 抗CD56的Car-T细胞 CD56是一种表达于恶性浆细胞肿瘤的糖蛋白,参与介导细胞间以及细胞和细胞外基质间相互作用,相关的Car-T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但是CD56被证实同样表达于NK细胞、部分T细胞以及神经元细胞,因此这种Car-T治疗存在潜在的神经毒性。
2.8 抗CD70的Car-T CD70是一种仅表达于淋巴组织的糖蛋白,但是绝大多数的MM不表达CD70,相关的Car-T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33-34],将CD70作为靶抗原是否合适有待验证。
2.9 抗细胞表面蛋白SLAMF7的Car-T 细胞表面蛋白SLAMF7(CD319/CS1)广泛表达于浆细胞、NK细胞、CD8阳性T细胞、活化B细胞、活化单核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血液外组织不表达SLAMF7。超过90%的MM表达SLAMF7,而且不受MM病情进展以及化疗药物的影响。elotuzumab是一种靶向SLAMF7的单克隆抗体,证实可以提高M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Wang等[35]利用两种Car-T进行研究,一种靶抗原为B细胞成熟抗原(B-cell maturation antigen,BCMA),另一种靶抗原为SLAMF7,在小鼠模型上发现抗SLAMF7的Car-T细胞疗效优于抗BCMA的Car-T细胞。
3 Car-T技术存在的问题
Car-T技术虽然已经在MM治疗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1)尚需观察病毒载体是否会带来有害的插入性突变。(2)Car-T治疗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肿瘤溶解综合征(tumor lysis syndrome,TLS)以及脱靶效应(off-target toxicity)等。(3)Car-T的临床试验结果各个中心结果不一,难以达到统一的标准化治疗。(4)Car-T的设计和培养制备成本过高。
4 展望
针对MM多种靶点的Car-T技术,目前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已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试验。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其安全性、Car-T的相关信号通路有待进一步研究。构建多靶向的Car-T能够同时针对多种类型的MM靶抗原,进一步增强其抗肿瘤能力,也是未来Car-T技术需要研究的方向。但是由于其在复发/难治性MM中已显示出显著的治疗效果,因此Car-T免疫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非常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