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考试题研究维度建构
2018-01-25江西
江西
一、语文本体知识
试题分为文本和问题两个部分,向我们传达了文本意义,主要包括语言文字组合体系、形象主题体系和表现形式体系,指向日常教学的语言学、文章学、写作学、修辞学等语文本体性知识的考查。
语文教学是以汉语言文字为媒介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在高考试题研究过程中,对“语言—文字”信息的理解,就是对语言文字材料的诠释,属于技术性和理解性知识。文本材料所呈现的字、词、句、语段及其运用的相关修辞手法,是我们研究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并解读的信息。
同时,在高考试题研究过程中,需要理解和把握语言文字的文化功能,需要对文本“艺术形象—主旨”信息的诠释,即通过文本材料所形成的文学形象,形成对其所蕴含的态度评价、文化品质、人格魅力等主旨的解读,它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评价,蕴含着写作意图。我们在解读试题文本材料时,应从文字信息着手,探讨文本所蕴含的主题。
最后,我们需要诠释文本外在的“形式—结构”信息,即理解文本构成的表达方式和技巧等各种因素,包括意境构成方式、景物描写角度、人物刻画手法、主次人物之间关系、景物和人物之间关系、词语句段逻辑组合以及作品主旨、表现方式与技巧的取舍等。文本意义的丰富性,往往来自形式因素的结构层次关系。
为此,围绕语文本体知识的三个角度对文本展开解读的过程是研究主体对高考语文试题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是实现“自我理解”的过程。如此,才能真正由传统的知识本位走向人的素养本位,促进教学主体素养的建构。
观照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文学类文本阅读,所选材料为阿成的《赵一曼女士》,通过讲述赵一曼女士被捕受审的过程,表现了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热爱祖国的精神。命题设计的三道试题,一道选择题(第4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的内容要点与表达艺术的能力。题干和四个选项内容指向小说文体相关知识,包括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以及小说主旨等。其中B 项“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选项用了“暗示”一词,我们从对“语言—文字”信息的理解出发,结合原文中“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可知该项属于捏造事实。当然,其他三项我们也是基于对“语言—文字”信息的理解,将选项与原文进行辨析,属于理解知识的过程。其他两道主观题(第5、6题),第5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要求学生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属于语文本体知识“艺术形象—主旨”方面的考查,主要关涉小说内容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第6题考查的是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需要我们从文本外在的“形式—结构”信息去理解。该题以“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来设题,让学生关注文本中现实对历史的追问与还原,对革命文化的认识与思考。
总而言之,语言、意象以及文本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我们的心理体验相融合,这就是我们理解文本的意义,也是考试价值所在。
二、语文学科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1. 命题紧扣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命题应该关注情境素材在特殊语境下的语感(语言的直接判断)、语理(语言的系统知识),指向学生语言的积累、整合和交际能力,主要通过语言运用题来实现考查目标。这也是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最富创意和变化性的板块。语言运用题有两种考查形式:一是客观题,考查知识点主要有成语使用、语病判断、表达得体等;二是主观题,主要有补写、推断、图形转换等。我们以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7题为例来说明试题指向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考查: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
B.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
C.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航次大陆架勘查任务。
D.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
本题表层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深层考查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首先注意各选项中的固定搭配:“执行了……任务”“经历了……航次”。A项,“经历了……航次和……的调查”中,“经历”与“调查”动宾搭配不当。B项,“执行了……的多个远洋航次和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即为“执行了A航次和B航次的任务”,为正确选项。C项,“经历了……航次”,搭配不当。D项,“执行了……航次”,动宾搭配不当。对四组句子的分析,实质是对汉语言文字内部语法体系知识从建构到运用的过程。
2. 命题立足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文学科思维,是指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演绎、归纳、总结、联想与想象等的思维方法。借此可以找到高考命题的着力点,把握情境素材在字词、句式、修辞等方面的运用,了解立意与选材、结构与思路、表达方式与写作手法在文章中的体现,明确题材与体裁、文化与思潮、作家与流派等文学知识的表现特征,发现命题形式侧重考查学生的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和赏析评价等能力。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考查主要通过阅读欣赏题来考查。
反观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理解文意、分析文本的论证方法以及对文本的整体理解与推断的能力,“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题从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结合内容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和分析小说叙述方式出发,立足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表现出思维序列上升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从文本内容出发,由浅到深,层层递进,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概括和分析以及结合文体理解文本内容和写作意图的能力。
3. 命题体现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命题的情境素材选取,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自觉培养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自我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创设形式可以采取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讨论探究等不同方式。以小说为例,命题设置上,重点可以在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社会价值以及审美取向做出的判断评价,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寻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完成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有创意的解读。
我们仍以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小说阅读第6题为例,“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试题创设切入点是这部作品采取的“跨时空的内聚焦”模式,根据存在的另一个世界的赵一曼女士的故事,表现了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热爱祖国的精神,通过不同时空历史与现实的具体情境交织,深化了赵一曼精神对当下的意义。表层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深层考查对作品艺术构思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精神。
4. 命题注重文化传承与理解
命题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从“文化”的维度伸展试题所承载的信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就情境素材来说需要文质兼美,尤其是文学作品,注重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要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结合自己的知识、文化修养和审美观点等进行审视与再创造。
语境素材的选取需要立足于“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这一认识。学生对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我们所选的文本素材和试题命制的融合上,这是我们在研究命题时要时刻关注的。
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论述类文本阅读”节选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节选部分通过“诸子学”到“新子学”的发展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和世界文化潮流中的重新建构,这要求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热爱中华文化,真正养成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
三、语文思维能力
高考是对人的知识、能力、技能、心理等综合素养的一种检测方式,同时,也是对课程目标下的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及选拔人才的手段。《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为《考试大纲》)明确了高考语文命题注重对学生五大能力的考查,即语言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探究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笔者将结合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的试题来具体阐释。
论述类文本《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所设三道题分别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和“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题干注重论述色彩,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综合、归纳、整合、概括等能力。
文学类文本为阿成的小说《赵一曼女士》 ,所设题干分别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和“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要求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探讨作者的情感态度及写作意图等,进而考查探究能力和鉴赏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所选内容是几篇有关中国量子通信等内容的文章,内容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目的在于从不同的角度,拓展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文言文阅读选自《晋书·鲁芝传》,考查文言断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翻译句子的能力。
古代诗歌阅读选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野歌》,设题两道:“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和“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注重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鉴赏作品情感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语言文字运用题主要通过成语使用、语病判断、语句衔接和流程图等形式,考查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检测学生所掌握的语言规律能力的落实,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作文材料采用大事年表的形式,把新世纪以来中国在科技、民生以及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同“2020”“2035”这两个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作为材料,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为主题,让出生于千禧之年和“新时代”开启之年的两代人在属于自己的“18岁”成人之际进行“隔空对话”,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关系。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
总之,无论是阅读、语言运用,还是写作,呈现出来的对语言的辨识力、感受力与表达力以及由此生成的思维方式都应成为高考语文试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试卷命制与优化
纵观历年高考语文试卷命题体系结构,都以不同变式呈现(考点的修改、试卷结构的调整、试卷内部分值的变化、题目数量和题型的调整以及整个试卷的阅读量的增减等),以充分展示语文知识的内涵和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具有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遵循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特点。同时,构成试卷体系的各个板块之间具有独立性,又彼此联系,发挥了整卷体系的整合功能,体现了逻辑结构和完整的体系特征:板块化、有序化和动态化。
板块化是指试卷分为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八大板块考查语文知识及语文能力。有序化就是按照《考试大纲》,有次序地排列试卷板块内容,指定考查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同时按难易有度检查,使整套试卷由个体的视角扩展全部知识,呈现整体化的能力。动态化即强调试卷的命制依据《考试大纲》的变化而变化,体现国家对课程目标的上层设计与对人才的选择意志。
一般而言,高考语文试卷考试内容由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三大板块组成。其中,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包括理解、运用两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课本涉及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等,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语境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识别、判断、归类等。语文高考的语篇文句等材料虽然全部取材于课本之外,但试题的命制与教材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而考查的能力要求、语文知识等则与《考试大纲》要求一致,写作主要从审题立意、思想内容、结构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考查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即兴写作的能力。
关于高考试题的优化研究,聚焦“立德树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语文改革,科学架构语文能力,强调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命题,着眼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以阅读与欣赏为基础,以表达与交流为补充,贴近人生,回归人本,体现出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的命题理念。
总之,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考语文试题研究应立足于“试题(命题者)—研究(教师)”双向模式,明确试题(命题者)遵循课程标准体系,挖掘文本素材,从而提出问题;维系试题与研究之间关系的,就是能够呈现命题基本视角,指向语文学科素养,这有助于我们研究高考语文、构建合理的框架或思路,是我们今后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