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金针好度人
——从2018年高考题探求高考古诗鉴赏教学的对策
2018-01-25河北
河北
古诗鉴赏是历年高考试卷的重点和难点,更是令广大考生深感头痛。在指导考生做好古诗鉴赏题方面,众多同行纷纷献计献策,总结出了很多思路和技巧,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却收效甚微。笔者根据多年的高三备考实践经验,认为解答古诗鉴赏题的关键在于考生能否读懂古诗。
下面请看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的古诗鉴赏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这两道题虽然一道单选,一道简答,但考生如果只用“目力”,而不用“心力”去理解、品悟,尽管考生通过看标题、读注释和知人论世等方式联想作者的身世、思想,也不容易读懂整首诗的意思,得分也不会太理想。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读懂古诗呢?
一、重视课内外重点实词的理解和积累
与学习文言文一样,古诗鉴赏也需要大量的文言实词的积累。高三备考必须抓纲靠本,因为考题往往考查课外的内容,但考查的知识点却来源于课内,这是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式考查。所以备考务必引导考生对课内外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加以梳理、归纳和整理,并学而时习之,将其记牢、理解,并且经常运用,提高文言文素养。
以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4题为例,该题答案是B。选项所犯错误是对“穷”字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穷”在古代是“不得志、不显贵”的意思,即仕途不顺利。如《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等名句中的“穷”字,皆为此意。它不同于“贫”字,“贫”是指衣食钱财等物质匮乏,如《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庄子》“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中的“贫”字。如果考生扎扎实实地学好了课内知识,对“穷”和“贫”二字的含义一清二楚,再依据知人论世的方法去分析,那么此题不是迎刃而解了吗?须知,重积累,巧沟通,由已知推断未知,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二、重视译写和改写
读懂古诗,关键是要做好译写和改写。所谓译写,就是借鉴古文翻译的方法,用准确、通顺甚至优美的语言,对古诗进行逐字逐句的译写。和古文翻译一样,译写可用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所谓改写,就是将古诗改写为现代散文。较之译写,改写有较为广泛的灵活性,它可以增加符合古诗内容的情节、场景和景物等。无论译写或改写,只要在备考过程中认真准备,都能达到读懂古诗、准确理解古诗的目的。
以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5题为例,全诗运用了比喻、借代和象征等手法。“箭”和“弓”比喻作者的文学才华;“天”借代京都 ;“天公”借代礼部的考官;“衔芦鸿”比喻立志折桂中举;“北风”象征冷漠的世风、世情;“寒风”象征冬季;“春柳”象征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色;“烟濛濛”比喻被吹绿的枯柳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多姿,就像轻烟笼罩一般美丽;“荣枯不等”则比喻同科小人因忌妒自己的才华,拿自己父亲的名字“晋肃”中的“晋”字与“进”字同音做文章,言李贺应该避讳,不能参加礼部考试,李贺因而落第,小人却借机中第折桂之事。理解了这些词语,全诗就可译写或改写为:
(诗人)搭上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拉开用山桑木制成的弓,仰望着苍天,一箭射下口衔芦苇的大雁。他穿着又脏又肥的麻衣,迎着寒冷的北风,傍晚时分,携着酒壶在田野间狂饮高歌。他想:作为堂堂七尺男儿,自己虽志不得伸,才不得展,但也一定要意志坚强,志不泯灭,他义愤于礼部考官草率地让自己落第,而让忌妒自己才华的小人蟾宫折桂。但是啊,寒风凛冽的冬天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枯柳,条条柳枝随即如轻烟笼罩般摇曳生姿了。
这个译写或改写,将原诗的叙述事件、塑造形象以及诗人豪放、乐观、自勉之情比较准确地表现了出来,这就为诗歌深层次地鉴赏,回答第15题所问的“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拿到理想的分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据考后调查,好多考生不懂得运用这种方法来解题,而是抛弃原诗的意思,主观臆断,结果与诗意(答案)相去甚远。
为了不浪费宝贵的考场时间,对前六句,考生可做口头译写或改写,只对最后两句进行细致精彩的书面译写或改写,以便加深印象,强化理解。如此重点突出,省时而又保证答题质量。其实,对古诗语句含意分析题,我们在备考训练中都要引导考生先做表层译写或改写,然后再做深层次的挖掘。
三、注重填充空白点
古诗因其简练、概括和跳跃性等特点,必然会出现许多空白点。我们只有将其填充完整,才能使其含意得以显现,进而完成对问题的解答。
所谓空白点,就是指古诗中的省略、空白、跳跃、剪辑与组合画面等。
(一)省略
古诗的省略包括两种,一是指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语法成分的省略。它必须根据句意的需要将其补充完整,才能使句意明确,从而进入鉴赏境界。如:
①(诗人)鸦翎羽箭山桑弓,(诗人)仰天射落衔芦鸿。(李贺《野歌》,省略主语)
②沉舟侧畔(有)千帆过,病树前头(有)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省略谓语)
③长安回望(骊山)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省略宾语)
④明月(于,译作“在”)松间照,清泉(于,译作“从”)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省略介词“于”)
二是指古诗再现生活时,不求面面俱到,而求对对象有所取舍,舍去次要,突出主体。如贾岛《寻隐者不遇》,首句“松下问童子”交代作者之问,后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而将问话全部省去,以突出主体,从而形成了大量的空白点,引发了读者的想象。欲要鉴赏好本诗,以下省略的问话是不能不填充的:
“你师父在寺里吗?”
“到哪里去采药了?”
“在山中哪个地方?”
(二)空白
空白是指古诗中没有写出或没有明示的内容、思想和情感,是诗中已实写出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它需要读者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去填充、想象和思索,它具有虚实相生的美学效果。请看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写诗人和友人挥手作别,两匹马也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全联未着一“情”字,却以“挥手”作别的动作,“萧萧班马”的意象,暗示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的感情。这样的空白,虚实相生,令人遐思无限,情意绵绵。
(三)跳跃
跳跃是指在古诗创作中,省去中间的过程和说明,运用跳跃性的语言,迅速地把一种场景或动作转化为另一种场景或动作。亦即由一种思路跳转到另一种思路上去。李贺的这首《野歌》就是个典范。(诗歌内容见上文)
诗歌前四句叙述事件,既塑造了豪放、洒脱的诗人形象,又渲染了箭飞鸿落的声响,场景极为立体逼真,然而后两句却义愤填膺,独白了自己壮志难酬、才华难展的郁闷心情,末二句又抒写自己乐观、自勉之情。前文叙事,后文激愤、昂扬,思路跳跃很大。我们必须调动丰富的想象力,弄清前后思路之间必然的逻辑联系,做好填充。
(四)剪辑与组合画面
剪辑与组合画面就是在古诗创作中,诗人通过选择、裁剪与组合,形成连续的画面,而每一个画面又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构成一个个空白点,有待我们去填充,以使语意完整,便于鉴赏。如陆游《书愤》中的颔联就是最为突出的代表: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诗句以六个动化了的名词,形成名词谓语句(修辞上称“列锦”),构成六幅连续的画面。起句写自己与宋军乘坐楼船,冒着夜雪,来到瓜洲渡,大败金兵;对句写随同宋军,骑着铁马,迎着秋风,奔袭大散关,击溃金胡。全联简练概括,一股痛快淋漓的豪壮之气溢于言表,其所造成的空白点颇令读者遐思飞扬,浮想联翩。
四、理解关键性词语
鉴赏古诗,必须调动知识储备,尤其要结合上下语境,透过表象,深掘本质,理解其中的关键性词语,否则鉴赏就会出错。《野歌》中“北风”“天公”“春柳”等词语就具有特殊的含义,(上文已述)再请看下例:
①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
——孟 郊《登科后》
②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 白《赠汪伦》
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 牧《山行》
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 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一句中“龌龊”一词,是指处境不如意,假如按今义讲成不干净,就完全忽略了古今词义的差别。第二句中的“踏歌”,是指唐代民间的一种歌咏方式,表演时边走边唱,依着脚步的节拍作歌。理解这句诗需要对古代文化常识有较多的了解。第三句中的“坐”字,应理解成“因为、由于”,是介词,如果理解成动词“坐下来”之类的意思,那么这句诗就很难讲得通了。第四句抒写自己已近天命之年却功业无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看似消极,但一个“月”字却深藏玄机。“月”是大自然中圣洁无瑕事物的代表,作者以酒酬月,正表现对它的赞美与向往,于压抑愤懑之中表现出无限的旷达与洒脱。如果不了解“月”这个特殊意象,不了解作者的思想和遭遇,鉴赏就会有悖事实。可见理解关键性词语是多么重要。
五、还原倒装句
古诗创作中,为了平仄、押韵或增强语句的特殊效果,诗人往往将常式句改成变式句,即倒装句。鉴赏时,必须将其还原,才可读懂诗作。
请看下例:
①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还原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②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还原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③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
还原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古诗词中的倒装句,是为了符合古诗词写作的规则;还原倒装句,是为了读懂、鉴赏古诗。
六、以读促想,以想构画
鉴赏古诗词,必须反复诵读,高声吟咏。若临考场,则应在心里大声诵读;且应边读边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诗词中省略、空白、跳跃或有可能出现的人、事、景,甚至作者的思想经历、作品产生的背景等内容,都纳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之中,尽量往丰富处想象、往极美处想象,以调动起考生浓厚的鉴赏兴趣;在此基础上,将联想和想象的内容连缀成一幅或几幅图画。
这种方式,便于读懂古诗,理解古诗,成功地鉴赏古诗。富有鲜明画面感和深刻意境的唐诗以及部分宋诗均可采用这种方式鉴赏。
“寻觅金针好度人”,其实,在古诗鉴赏上,笔者并没有所谓的“金针”,在此不过是想抛砖引玉而已,深望同行们不以笔者之陋,贡献出切实有效的鉴赏高招,以飨笔者及广大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