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有效设计
2018-01-25甘肃省玉门市第二幼儿园梁亚琴
甘肃省玉门市第二幼儿园 梁亚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科学活动更应如此,因为抽象说教永远比不上孩子亲身的体验。
一、开展科学活动的误区
1.教育形式比较单一
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主要以正式的集体教学活动呈现,老师制定教育内容计划,然后按部就班地开展科学活动。这样的科学活动是远远不能让孩子满意的——孩子是带着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他们会发现生活中的奇妙现象,但是老师的教学计划中没有,孩子的好奇心也就得不到满足和应有的回应。
2.教育内容比较孤立
幼儿园的科学活动要么来源于教材,要么来源于网络,孩子的好奇心是成人强加的。老师经常是怀着完成“任务”的意识在传递知识,至于孩子在现阶段是否见过或者留意过学习的原理、这个现象还有怎样的应用与变化、在生活中孩子能否理解等等问题却极少思考,以至于孩子进行了一节科学活动就似雁过无声一般在他们心中没有波澜。
二、科学活动的有效设计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就是探秘,探秘就是乐趣。”孩子天生就是一个“探索者”,他们对于周围事物的好奇并不需要多高深的理论和高端的仪器。
㈠源于生活的教育内容
1.善于捕捉教育契机
幼儿的一日生活丰富多彩,科学知识也就隐藏在其中,所以老师要抓住契机,适时开展灵活多样的科学教育活动。如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幼儿园正在给花草树木浇水,当工作人员扬起水管时在水雾中出现了“彩虹”,孩子们一下子就沸腾了,各种问题扑面而来。这时老师抓住这个兴趣点,就地进行了一节“彩虹的魔法”科学活动——通过与工作人员的配合,让孩子了解太阳光看起来是白色的,但实际它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当阳光穿过水雾时,水就会把阳光中的所有色光都分离出来,于是就会看到彩虹。虽然原理有点深奥,但因为是现场操作观察,孩子们还是听明白了。
2.及时抓住幼儿兴趣
孩子的兴趣是什么?对于幼儿园大班孩子而言,只要老师细心观察就能了解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比如有一天,班中有那么几个小朋友围在一起好像在找什么,我过去一看,原来他们发现早晨做操、午饭后散步和晚饭后游戏时他们的影子的位置、长短都不同……第二天,我带着孩子们,对一天中自己的影子有什么变化进行了绘画记录,大家兴趣很高,观察记录得很认真,这时,我才结合他们的观察结果告诉大家为什么影子会有变化,孩子们听后恍然大悟,第三天还对我说的话进行了验证。所以老师也要带着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孩子,让孩子的奇思妙想帮助我们调整教育策略,找准孩子真正的兴趣点。
3.转变教师教育思路
科学认知活动主要在于观察比较。怎样引导孩子积极参与,也要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否则说教就会大于感知。比如,中班科学活动中有一条教育目标是:感知科技产品的变化及对生活的影响。看到这条目标,老师很容易就会想到新旧家电的对比以及家电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但是要想让孩子充分感知、了解则操作起来很困难——这是因为我们已将自己束缚在新旧产品的变化上了。如果转变思路,将它定位在生活中,那么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比如,在现在的生活中的“卡”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公交卡、银行卡、加油卡、会员卡等等,这就是科技的产物;“手机”不再单纯是通讯工具,它可以听音乐、看电视、购物、导航等等。这些是孩子最有体会的、最容易引导孩子去体验变化的突破口。幼儿园的孩子们知识经验缺乏,系统了解科学原理是不现实的,他们的科学活动应该是在与周围事物的互动中完成的,这样开展科学活动才会更有效。
㈡提供适宜的实验材料
幼儿认识事物的方式主要来自于他们的直接经验,对于科学知识也是如此,在操作探索中让幼儿获得最感性、最直接的知识。
1.能自己动手制作的科学活动
幼儿的实验材料关键在于证明科学原理和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有趣的材料是对幼儿参与探索活动最好的外在刺激,比如,眼睛的记忆功能通过语言是无法让孩子感受到的,而通过简单的操作材料就会使科学原理解释起来事半功倍——“旋转鱼缸”的制作就是用简单的材料来揭示这个复杂的科学原理。用两张正方形的纸分别画上鱼缸和鱼,在画有鱼的纸的背面贴上两根毛线,中间要留一段距离,再把鱼和鱼缸两幅画背对背粘贴,晾干后轻轻捏住毛线两头,然后转圈,等毛线拧紧后突然把线拉直,小鱼就跑到鱼缸里去了——这是眼睛的记忆功能在起作用。在这个孩子很容易完成的制作中,将眼睛的记忆功能这个科学原理很形象地让幼儿自己发现了。
2.生活物品中蕴含的科学原理
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孩子会比较熟悉其特性,这样,在操作中孩子们很容易了解产生科学原理的原因,因而对探索科学活动会保持浓厚的兴趣。比如“牛奶烟花”,牛奶中含有脂肪,洗洁精中含有活性因子,再滴入颜料,颜料就会被推开形成美丽的烟花。这节活动需要的材料是牛奶、洗洁精和颜料,这些材料在孩子的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能够常常接触到,他们对这些材料的成分会比较了解,对老师最后揭示的科学原理也会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孩子也可以很容易的对这节活动进行拓展,用其他含有相同成分的材料进行替换实验,加强幼儿对科学活动的理解。
㈢设计巧妙的问题与环节
平等的交流氛围是孩子大胆表达的基础,教师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向幼儿传递支持、接受的信息。科学活动需要幼儿积极动脑动手,敢于大胆猜想,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老师在设计科学活动的环节或者语言表达时要特别注意对幼儿的鼓励,这种鼓励不是口头的,而是能够让孩子用心感受到的,从而激发他们更好地参与科学活动。
1.巧妙引导亲身感受
科学活动对语言准确性的要求非常高,但也因此会让道理显得深奥,孩子难以接受,这就要求老师要有很好的技巧去引导孩子,通过层层递进的环节和问题设置,让幼儿自己说出来,然后老师给予准确的结论。比如科学活动“飞舞的小球”中气流气压是很深奥的知识,很难向幼儿园的幼儿解释的清楚。老师就巧妙的利用孩子喜欢玩具的心理,先和孩子一起制作小玩具,让小球站在吸管上,然后吹着玩,向孩子提问“吹出来的是什么?轻轻吹和用力吹有什么不同?”这样很容易解决了气流强弱的难题。再让一些孩子把吸管打结,孩子一对比又发现了气流要畅通的秘密。一节活动孩子似乎一直在玩,但是因为老师的环环相扣的安排,所有人都轻松掌握了气流在畅通的情况下,压力越大作用力就越大的科学原理。所以活动要打破固有模式,只有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灵活多样的教学环节设计会让活动常上常新。
2.恰当引导思维转移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目标中有让孩子做记录的要求,这一目标可以说难倒了许多的老师,因为对于幼儿而言,让他们做科学记录或者统计确实很难。所以老师经常是为了记录而记录,记录表在整节活动中表现的可有可无,缺乏连续性和价值。怎样发挥记录表的作用,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幼儿园的孩子不会书写,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但他们会画画,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就足够完成一张有意义的记录表了。如“雨的秘密”这节了解蒸发、凝结的科学活动,老师鼓励孩子用多种方法或多种事物来记录,许多孩子用绘画来表现水加热蒸发的状态,用有生活经验的雪糕来表示凉的感觉等等,记录表贯穿始终,不仅达到了记录实验结果的目的,还开发了幼儿将抽象思维形象化的能力。
总之,孩子眼中充满了千奇百怪的问题,我们要善于发现、捕捉、引导孩子进行他们感兴趣的科学活动,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尊重孩子的兴趣需要,支持并鼓励孩子进行科学探究,让科学活动不再局限于书本、课堂。